田遨的淡泊人生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peng8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长寿老人田遨生于1918年。解放前,他做过机关职员、银行雇员、报纸编辑记者,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后随军南下,在《解放日报》担任国际版主编。1960年调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任编剧。离休后专心写作,出版了多部著作。可以说他一生与书为伍,以笔为业。现在,92岁的他住在远离市中心的一个居民小区里,过着清净闲适的晚年生活,依然翱翔书苑,乐此不疲。
  
  和谐生活 顺其自然
  
  2008年我们前往拜谒的那天,时值盛夏,午后的天气尤为炎热。田老的老伴把我们请进书房,见我们来了,田老连忙扶着桌子,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欢迎我们。他的眼神慈祥而温润,皮肤白中泛红,格外容光焕发。田老温暖的微笑让我们的心情顿时轻快起来,炙热的空气里都仿佛带进了一丝的凉意。他招待我们喝的酸梅汤,使我们一扫燥热,精神为之一振。
  环顾田老的书房,宽阔的书桌上整齐地放着文房四宝;报纸、文稿聚拢在桌前;书橱里各种书籍报刊亦唱主角,点缀着零星的雅致小摆件。
  照料田老晚年生活的是他的第二任夫人苏醒女士。他们两人籍贯一南一北,在饮食上的喜好自然有所不同。苏醒是南方人,吃惯米饭;田老是山东人,爱吃面条、饺子和煎饼之类的面食。但他们互相迁就,五顿饭里通常三顿是吃面食,两顿吃米食,慢慢爱上对方爱吃的菜,田老喝着稀粥也是有滋有味。老伴苏醒曾是评弹团的演员,年轻时唱歌、跳舞、打拳样样精通,可以说他俩是一动-静,性格互补。但到了晚年,苏醒也就跟着田老一起习静。原来苏醒也是上海书协、诗协的会员,可谓伉俪相得。田老擅长写大字,古朴大气,像他的诗一样表情达意;而苏醒写得一手漂亮的小楷字。平时夫妻俩很少聊天,每天分别在两间房看书读报。他们不把爱挂在嘴上,而是默默地在生活中传递,演绎着一种珍贵的老式爱情。贴心的田老在自己出版的诗集后会附上苏醒写的诗词,在《红雨轩十二种》的前页我们还看到苏醒多幅书法作品,“苏醒书、田遨题识”这样甜蜜的字眼让我们觉得心头一阵温暖。而老伴苏醒也爱读田老的作品,《红雨轩十二种》的一字一句她都仔细阅读过,对于田老的作品她都烂熟于心,还给我们推荐自己喜爱的部分。我们笑着概括了两人的共同爱好:写字、看书、诗歌和喝粥。这就是老式爱情,不擅于表达,也不见得华丽,但那种幸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给人温暖,让人羡慕。
  长寿老人大多有自己独特的养生之道。请教田老有何长寿秘诀,他回答:“我没有什么秘诀,养生之道我从不放心上,一切顺其自然。”问他饮食上有何讲究,他只说能吃就吃,毫不注意营养搭配。称早餐会饮杯豆浆吃两个鸡蛋,午、晚餐亦吃得少而简单,菜色也不左挑右拣。老伴每早问他今天想吃什么菜,田老总答随便。粗茶淡饭,青蔬小菜,倒也过得快活。他不会刻意地规划每天的生活,起床和入睡的时间不定,但看报读报写字的习惯一定不变。
  我们猜想田老平时一定经常锻炼,喜爱打拳散步吧,田老摇着头说:“不不,我很缺乏锻炼。”老伴在一边笑称,田老喜静,读书写字皆是修身养性的爱好。田老说年轻时亦不爱动,解放时,大家都学跳舞,自己学了好久硬是没学好。慢慢地年纪渐长,身子骨变得不那么硬朗,尤其是几年前小中风后,腿脚不便,干脆大门不出,在他的“红雨轩”里整日沉浸书海,伏案写作。我们与他交谈的过程中,田老不仅思维敏捷,而且耳聪目明、谈吐自如,记忆力也是丝毫没有衰退。如果有人向他邀稿,他肯定不会让每一个找他的人失望。
  
  心胸宽广 豁达乐观
  
  回忆起五十多年前的种种经历,这位老报人仍然记忆犹新。田老参与了1949年5月27日接管申报馆、出版《解放日报》创刊号的工作。之后就在《解放日报》担任编辑、国际版的主编。当年田老一人在上海,住在汉口路外滩《解放日报》一间集体宿舍里。那时星期天是照常上班的,田老说当时没有大钱,但有钱就花。他是书店的常客,也经常去广东路古玩店买买小古董、小字画。从田老的书橱就可以看出他的兴趣爱好。
  在十年“文革”中,田老也在劫难逃,坐牛棚,写检查,开始“臭老九”生活。但乐观开朗的田老对此都一笑了之。那个时期知识分子的神经都高度紧张,田老却心想:将军元帅都被打倒了,我算什么呢。我又没做过什么坏事,一身清白、心中坦荡,有何可怕?”一次上头让写材料认罪交代,还吓唬说:“今天写,明天交,交不出就抓起来。”田老却不放心上,不仅没写,晚上还睡了个安稳觉。第二天来拿材料了,田老两手一摊说:“无交代。”把那人气得哭笑不得。
  不过对于视书为伴的田老来说,与书分家的日子还是难熬的,几只书橱的书被造反派贴上封条。在关进“牛棚”游斗时,每天都可能去接受批斗,每天都有被打死的可能。一天审讯的人把同室的一位同志拉去“接受教育”,几个大汉把他的室友团团围住,一顿暴打,最后被活活打死了。田老自己也受过几次审讯的折磨,拳打脚踢是家常便饭。在牛棚里有人自杀、有人发疯。田老的心中也有对暴力的恐惧,但这种恐惧并未压垮他的意志。
  他乐观的力量正是书。“文革”后期,田老得到下放“战高温”的恩遇。当时无书可读,劳动之余,在工棚还可以看看书。一部抄家时漏网的《红楼梦》便一直陪伴着他。深夜,还是那个黑暗狭小的房间,遇难同伴的身影会不时浮现,但每当捧起书的那刻他都会抛弃一切杂念。他一边阅读一边记录自己的点滴感想,谈了前人对红楼梦没有探讨过的问题,四十年后这些感想被编成《红楼臆说》出版。田老说:“那时白天批斗,晚上继续写作,像是在劳动中直直腰、在辛苦中喘喘气,是一种休息,一种苦中作乐,一种臭老九抗拒改造的心情宣泄。”也算是在灰色基调的幕布上找到了一抹亮色,让他在最艰苦的时期枯燥全无,泰然处之。
  田老的一生还有两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他说,当时没觉得惊慌,现在回想倒有些后怕了。一次是在解放战争时,敌机轰炸,一颗炸弹在身旁爆炸,自己却幸免于难;还有一次是解放初,敌军的飞机子弹从他耳边飞过。过去的风风雨雨造就了田老处变不惊的气度。人生的低潮高潮、顺境逆境他都能坦然处之。
  田老的渊博和诚恳使他结交了许多不同年龄层次的朋友。济南解放那会儿,田老在济南《新民主报》工作,当时他给很多朋友介绍了工作,他们中的不少人后来干出了一番成就,不乏当上高职的。他热心帮助朋友却不图回报。田老的记忆力那么好,但对于自己给别人的恩惠,却表现得很“健忘”。然而人家给了好处,就时刻想着报答。他就是这样一个“思想单纯”的老人,对自己严格,却宽容待人。因而晚年有很多朋友来探望他,老人从不感到寂寞。
  采访的过程中田老与我们谈笑风生,始终一脸笑容。见这么好的脾气我们就问田老是不是从来都不发火,田老却说:“凭什么要发火啊!”曾有人来家里做客,絮絮叨叨说个不停。那人走后,田老随即作诗:“他是鸡 零狗碎,我自海阔天空。”不过田老也不是凡事都逆来顺受,被人冤枉的时候他生气,不过他从不把烦心事持久放心上。田老告诉我们说:“面对喜怒哀乐,要心情超脱。这样你的心境定会开阔,生活才有阳光。”
  “烦心事不放心上”正是田老的“长寿密码”,他始终坚持淡泊生活,物我齐游的平常心,真正做到了推得开放得下。从“文革”时的坐牛棚到职业生涯的数次调职,历数他老人家经历的风风雨雨,若元此胸怀,何来如此长寿?我们常说,养身先养心。养心,首先要把它养“宽”。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纵观世上长寿之人可以发现,他们之中几乎无一不是心胸宽阔,豁达大度者。
  
  诗词人生 其乐无穷
  
  田老把文房四宝作为自己健身和精神寄托的最好伙伴,虽因腕力衰弱,很少再作书画,但诗思愈旺,豪情不减,每天都要在稿纸上东涂西抹。家里曾有电脑,后来因为用不惯就送人了。田老在小中风后一度拿不住笔,固执的他就每天摸摸笔头逐渐地恢复过来。
  五十年代田老在《解放日报》的国际版工作,年轻时多写讽刺、幽默、解颐的作品,反映世态、勾画众生相,揶揄落后,鞭笞丑恶。这时也出版了四种小册子,还写了大量歌颂光明、鞭挞黑暗的语体诗。1960年,田老调出《解放日报》,此后便把更多的时间和智慧倾注于文学创作,诗词、小说、散文、杂论等各种文体琳琅满目、各具风骚。“文革”后的田老不久即离休,离休后的10年,是他写作精力比较旺盛的10年,也算是一种补偿吧。他前后写了小说《丹青恨》、《杨度外传》、《宝船与神灯》、《鹊华秋色》等;文集《人物与艺境》、古典文艺注解评析《清词精选评注》。《红雨轩十二种》是田老一生心血的精华之作。笔尖轻轻地从稿纸上划过,生命掠过的痕迹印在片片白纸上。
  在如此多的文体中,田老最擅诗词创作。他运用这一文学形式写景状物、评论时事、抒发隋怀,已写下了三千多首精彩诗篇。这个时代诗歌似乎离我们愈行愈远。但田邀在《诗的哺育诗的辐射》一文中说:“现代人更需要诗。现代人比过去时代更需要诗的滋润、诗的洗礼、诗的心灵境界。在纷乱喧嚣的经济大潮中,诗可以让人远离庸俗,可以淡化紧张感,使生活潇洒一些,生活节奏从容宽松一些。”
  晚年的田老钟爱诗歌还有一个理由,他说用三四句话写一首诗就能把事情表达清楚,相比于长篇小说、散文,不怎么伤脑筋,属于轻微的脑力活动。另一方面,写诗可以让人动脑子,活跃思维,情绪振奋,历史上的长寿诗人不乏先例,著名的有白居易、陆游。平时吟诗咏词,可以放松情绪,抛弃俗念,集中注意力,进入诗词的美妙境界,从而获得陶醉。可以见得田老在耄耋之年思维并不衰减的缘由了。
  田老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前清进士,由于家学渊源,从小对诗词书画广泛涉猎。家里藏书很多,小小年纪就博览群书,拿下《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这些经典著作,“痴书”习惯也延续了他的一生。少年的他初显锋芒,田老回忆,他人生的第一首诗诞生于12岁那年,那还是一句无头无尾的诗。那天他看到夕阳的余晖洒下来,一棵树的一侧被染得通红,觉得甚是俏皮有趣,即吟:“夕阳红半树。”多年后他才为这句诗添了头尾组成一首五绝。
  田遨写的很多精彩的诗篇都是在晚年创作的。田老和好友纵谈艺事,总离不开诗书画三大主题。他在读书品艺中学到了很多,也看到了很多,可能已经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我们问田老会在何时写诗?他答在高兴、感动、愤愤不平时都会写诗。他说:“人需要沉思,需要歌唱,需要感情的宣泄。”
  田老离开工作岗位时日已久,可是他对世界的洞察还是那么细微,他的感觉还是那么敏锐,他的思维一直在与时俱进。汶川地震发生后,田老就创作一文,讴歌中华民族大爱。这位老人虽年事已高、病体难支,可依然在案前笔耕不辍,奉献之心、伏枥之志犹似壮年,多么可爱可敬的老人。
  田老说,法国诗人艾吕雅有诗:“我糊涂一生,没有学会清楚地说话。”梁启超有诗:“世界无穷愿无尽,海天寥廓立多时。”这几句诗很符合我的实际和精神状态,我常常反省自己的写作没有写清楚;自己的愿望很多,也很少完成。所以对前人的诗真是感同身受。
  年岁的增长没有消磨田老的进取之心,反而不满足现有的写作。他在诗集自序中,将自己以及不同时期写的诗,比喻为“低飞”的小鸟,“解飞”的雏莺,“孤飞”的冥鸿,“梦飞”的病雁。这不是消极,而是在不断寻求自身的飞跃和超越。在他身上凸显着老一辈知识分子历经坎坷而又生命不息、勤奋不止的精神风貌。
  他有自撰的两句箴言自勉:
  但求残年有用,
  不肯一日偷闲。
  这很能表明他的顽强心态。
  柔和的阳光透过窗扉洒在书桌前厚厚的一摞稿纸上,稿纸上的一首首诗歌在金色的阳光下,泛着淡淡的温情。望着桌上的这些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仿佛就在眼前。我们准备离开,起身才发现,田老穿着的汗衫上布满了小洞眼,我们都笑着劝他买件新衣服,他笑而不语。田老赠送了一幅他的书法“平安”给我们。回首这位长寿老人的一生,才知平安是福,这二字显得弥足珍贵,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用心回味。
  田老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随和,宽容,我们都被深深感动了,我想这就是他长寿的秘诀。人,一辈子想过得舒坦,不是争名利,而是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也许,平淡,随和才是真正值得让他人羡慕一辈子的!
其他文献
梨园行向有“饱吹饿唱”之说。吃饱了吹奏,方可神完气足。其实不仅笙、笛、箫、唢呐诸事须先饱食而后可,整个场面(乐队)也都吃饱了各就各位。旧时演夜场戏,戏码多,例须过午夜方止,纵然是唱大轴子的演员,登场虽迟,亦不先饱以晚餐。  舒乙先生《老舍的平民生活》书中,叙及温如(马连良)先生独与众异,饱食烤肉(他是回族,当然烤牛羊肉)而登台,“老舍去看他的戏,必早到一两个小时,参观他如何贯彻这个‘饱吃饱唱制’。
以环己烯和1-己炔作为反应气氛,对聚碳硅烷(polycarbosilane,PCS)纤维进行化学气相交联不熔化处理,研究不熔化过程中PCS纤维的反应程度,凝胶含量变化以及烧成纤维的组成结构和性能
只有在学生潜在的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在阅读中才会投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才会在阅读过程中自觉地、自主地去尝试、体验、思考与实践,主动与文本的思维碰撞,主动地发现
针对路由器路径选择中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提出了基于博弈论思想的解决方案.将IPv6协议中的任意博路由过程看作是多个非合作参与者间的博弈问题,给出了以单个参与者在各条链路
随着当代半导体产业的迅猛发展,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逐步接近半导体的物理极限,寻找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已经成为半导体行业的迫切需求。作为一种新兴的色散材料,石墨烯(Graph
【摘要】2017年9月28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举行,今后5年,中国将向非盟提供总额一亿美元无偿军事援助,以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快速机动队的建设。中国经济网北京4月22日北京讯法新社报道说,乍得政府已经与中国中工国际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签署了一份价值10亿美元的协议,将在距离乍得首都恩贾梅纳约40公司处修建一个国际机场。另有一份报告显示,2000年至2011年,中国共为51个非洲国家援助了1673个项目,援助
由于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等多种因素,乳腺癌的发病率越来越高。乳腺癌患者遭遇“癌症”这个重大挫折后,原来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失去安全感,此时提升这一群体的抗逆力对于他们来说,既可以有助于身体的治疗和恢复,又有利于是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树立信心面对今后的生活。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乳腺癌患者抗逆力的方法进行探索。第一,探究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二,探究乳腺癌患者抗逆力提升的方向,第三,探究个
根据成宁轨枕场双块式轨枕的预制生产经验,结合CRTSI型板式元砟轨道无砟过渡段轨枕预制的特点,利用双块式轨枕生产设备进行无砟过渡段轨枕生产技术改造,重点阐述CRTSI型板式无砟
近年来,我们以创意产品的方式对农民画进行诠释,赋予其新的意义和内涵,使农民画的美能够更广泛地传播。截止目前,已开发创意产品近百种,如丝巾、挂毯、贺卡、瓷盘、环保袋、交通卡
锚固技术由来已久,近些年对于边坡锚固技术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锚索的种类和锚固机理也呈现出多样性。不少工程通过对锚索材料和自身装置进行优化设计,解决了诸多难题。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