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秋的一天,在无锡市一户普通的人家,我终于见到了陈以鸿老人。
那一天,陈老特意从上海赶来为其先人扫墓的。刚一落座,老人就与我聊起七十年前他在无锡国专求学的情景,谈到校长唐文治,谈到教务长王蘧常,谈到他的授业老师朱大可、鲍鼎、胡曲园、金德建、黄云眉、王佩诤……尽管年届九旬,尽管一路巅簸,但他依然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当年的情景在他的记忆中并未消减多少。
我与陈老“结缘”,正是源自他那所曾经就读、如今已经被人淡忘的无锡国专。
无锡国专,即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0年冬由国学大师唐文治创建,1929年由政府立案。抗战期间,学校迁徙于长沙、桂林,并在上海举办国专分部。1950年,无锡国专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短短三十年时间,无锡国专汇聚起一批国学大师充任师资,如钱基博、章太炎、梁漱溟、吕思勉、周谷城、胡曲园、郭绍虞、周予同、陈衍、陈柱、朱东润、夏承焘、饶宗颐……同样,培养起一大批日后在国学星空中熠熠生辉的人才,如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魏建猷、马茂元、朱星元、冯其庸、范敬宜、王绍曾……无锡国专,与晚其五六年的清华国学院,在名气、作为和影响上都属旗鼓相当,堪称中国近现代国学教育的“双璧”。
陈以鸿老人,正是这众多卓然成家学子中的佼佼者。1923年7月,他出生于江阴的一户书香人家。祖父陈爔唐为光绪年间进士,父亲陈名珂亦诗词,为江阴诗社“陶社”的成员,其书法更是出众,尤以一手铁线篆蜚声沪上。如今,江阴城里的园林“适园”,正是“陈家花园”,是先祖陈式金于清咸丰年间所筑。
从4岁起,陈老就与堂哥一起在家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7岁时,因为已经认识了许多字,陈老直接进了小学二年级学习。10多岁,又进了著名的南菁中学学习。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母亲带着陈老和三个姐妹从江阴逃难到上海,投奔在那里工作的丈夫。1941年,陈老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南洋公学,在晚清、民国初年时段,唐文治就曾担任校长达十三年之久,奠定了学校向工科大学发展的基础。
就在这一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交通大学被汪伪强行接管。陈老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国专沪校读书,受到唐文治的亲炙。三年毕业恰遇抗战胜利,交大“辍而复开”,于是重回交大复学,直到1948年从交大电机系毕业,此后长期在交通大学从事科技类专业书刊的编辑和翻译工作,通英、法、德、日、俄五国语言,出版英、俄文著作中译本三十余种。
虽说在大学时的是电机专业,算得上是“理工科出身”,但他对国学的爱好却丝毫没有消减。他曾有诗云:“伴我余生唯七事,谜诗联译戏藏书”。这七年事指的是灯谜、诗词、楹联、翻译、戏剧、收藏和书法。他的诗词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年鉴》等专著,对联作品荣获1988年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团贺迎春征联一等奖,书法作品功力深厚,古意盎然,堪称上品。2005年荣获上海市收藏协会首次颁发的“海派收藏成就奖”。他喜爱昆剧,常去上海昆剧团学唱昆剧。2005年,陈老出版了诗文联谜编年集《雕虫十二年》,对其创作的成就作了初步的总结。
国学经典,是有音乐性的。在长期的教学中,唐文治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吟诵诗文方法,被称为“唐调”。“唐调”讲究“因声求气”,“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从进入国专的那一刻起,陈老就喜欢上“唐调”,揣摩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其间的技巧。许多年后,陈老写了一篇长文专门叙述“唐调”,文中写道:“读文法随文体而不同,按先生所读,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诗经》、《楚辞》和五七言诗歌。这类文体句法整齐,结构前后重复,读法主要在表达出韵味来。第二类是长短句,在诗歌读法的基础上,随词体不同而变化。第三类是上古散文,以经书为主,因写法古朴,读法也比较庄重而拘谨。第四类是先秦诸子以次的历代散文和骈文,以及一部分韵文。随着文体的蓬勃发展,不仅句法变化多,文章结构变化亦多,相应地读法也错综复杂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吟诵因传统读经教育的中断而寂然,“唐调”几近失传。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唐调”再次为人们所重视,但资深传人已是硕果仅存了。陈老不顾年事已高,在上海、北京、无锡等地讲课,接受采访,不遗余力地传授和推广“唐调”这一文化遗产。每次外出讲课,他都向举办方郑重提出“三不”要求——不要专车接送,不要招待吃饭,不要讲课费用。
2011年,由我独力编纂的《无锡国专》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尽管这本书很“小众化”,但在圈子里还是引起比较大的反响,一些并不认识的同道来函来邮,或探讨,或指点,或商榷。一日,接到一条来自常州的手机短消息,告知了陈老的消息。我冒昧去函讨教,不料“小叩”引来“大鸣”,陈老不久回来长信,指出了《无锡国专》的谬误之处,甚至连断句、标点不确之处都一一指出,不禁让我汗颜,同时在信中,陈老还对我正在编纂《唐文治年谱》指出了诸多建议。
不久后的一天,也因为《无锡国专》“牵线”的缘故,我见到了恰在无锡出差的交通大学校史办的欧七斤老师,他谈起了陈老的许多轶事。他说,陈老不讲究生活条件,老两口如今仍住在一个二十多平米的筒子楼里,但这个“蜗居”却是书的“海洋”,除了书桌兼饭桌外,里里外外都堆满了书,几无立足之处。
于是,我有了拜访陈老的急切想法。终于,几经波折,如愿得偿。在短短数小时的会面中,陈老回忆了当年求学的情景,让我对国专沪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还带来了当年唐文治的稀见资料,对我编纂《唐文治年谱》自然大有裨益。
惬意的交流时间,总是很短的。华灯初上,我告别老人,一个愿望萦绕心头: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行政服务中心)
那一天,陈老特意从上海赶来为其先人扫墓的。刚一落座,老人就与我聊起七十年前他在无锡国专求学的情景,谈到校长唐文治,谈到教务长王蘧常,谈到他的授业老师朱大可、鲍鼎、胡曲园、金德建、黄云眉、王佩诤……尽管年届九旬,尽管一路巅簸,但他依然声音洪亮、条理清晰,当年的情景在他的记忆中并未消减多少。
我与陈老“结缘”,正是源自他那所曾经就读、如今已经被人淡忘的无锡国专。
无锡国专,即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0年冬由国学大师唐文治创建,1929年由政府立案。抗战期间,学校迁徙于长沙、桂林,并在上海举办国专分部。1950年,无锡国专并入苏南文化教育学院。短短三十年时间,无锡国专汇聚起一批国学大师充任师资,如钱基博、章太炎、梁漱溟、吕思勉、周谷城、胡曲园、郭绍虞、周予同、陈衍、陈柱、朱东润、夏承焘、饶宗颐……同样,培养起一大批日后在国学星空中熠熠生辉的人才,如王蘧常、唐兰、吴其昌、蒋天枢、钱仲联、魏建猷、马茂元、朱星元、冯其庸、范敬宜、王绍曾……无锡国专,与晚其五六年的清华国学院,在名气、作为和影响上都属旗鼓相当,堪称中国近现代国学教育的“双璧”。
陈以鸿老人,正是这众多卓然成家学子中的佼佼者。1923年7月,他出生于江阴的一户书香人家。祖父陈爔唐为光绪年间进士,父亲陈名珂亦诗词,为江阴诗社“陶社”的成员,其书法更是出众,尤以一手铁线篆蜚声沪上。如今,江阴城里的园林“适园”,正是“陈家花园”,是先祖陈式金于清咸丰年间所筑。
从4岁起,陈老就与堂哥一起在家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7岁时,因为已经认识了许多字,陈老直接进了小学二年级学习。10多岁,又进了著名的南菁中学学习。1937年“八一三事变”以后,母亲带着陈老和三个姐妹从江阴逃难到上海,投奔在那里工作的丈夫。1941年,陈老考上上海交通大学。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南洋公学,在晚清、民国初年时段,唐文治就曾担任校长达十三年之久,奠定了学校向工科大学发展的基础。
就在这一年,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交通大学被汪伪强行接管。陈老在父亲的支持下,进入国专沪校读书,受到唐文治的亲炙。三年毕业恰遇抗战胜利,交大“辍而复开”,于是重回交大复学,直到1948年从交大电机系毕业,此后长期在交通大学从事科技类专业书刊的编辑和翻译工作,通英、法、德、日、俄五国语言,出版英、俄文著作中译本三十余种。
虽说在大学时的是电机专业,算得上是“理工科出身”,但他对国学的爱好却丝毫没有消减。他曾有诗云:“伴我余生唯七事,谜诗联译戏藏书”。这七年事指的是灯谜、诗词、楹联、翻译、戏剧、收藏和书法。他的诗词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年鉴》等专著,对联作品荣获1988年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大团贺迎春征联一等奖,书法作品功力深厚,古意盎然,堪称上品。2005年荣获上海市收藏协会首次颁发的“海派收藏成就奖”。他喜爱昆剧,常去上海昆剧团学唱昆剧。2005年,陈老出版了诗文联谜编年集《雕虫十二年》,对其创作的成就作了初步的总结。
国学经典,是有音乐性的。在长期的教学中,唐文治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吟诵诗文方法,被称为“唐调”。“唐调”讲究“因声求气”,“声”指节奏、音调、平仄、押韵,“气”指情感、气势,“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从进入国专的那一刻起,陈老就喜欢上“唐调”,揣摩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其间的技巧。许多年后,陈老写了一篇长文专门叙述“唐调”,文中写道:“读文法随文体而不同,按先生所读,大致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诗经》、《楚辞》和五七言诗歌。这类文体句法整齐,结构前后重复,读法主要在表达出韵味来。第二类是长短句,在诗歌读法的基础上,随词体不同而变化。第三类是上古散文,以经书为主,因写法古朴,读法也比较庄重而拘谨。第四类是先秦诸子以次的历代散文和骈文,以及一部分韵文。随着文体的蓬勃发展,不仅句法变化多,文章结构变化亦多,相应地读法也错综复杂起来。”
新中国成立后,吟诵因传统读经教育的中断而寂然,“唐调”几近失传。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兴起,“唐调”再次为人们所重视,但资深传人已是硕果仅存了。陈老不顾年事已高,在上海、北京、无锡等地讲课,接受采访,不遗余力地传授和推广“唐调”这一文化遗产。每次外出讲课,他都向举办方郑重提出“三不”要求——不要专车接送,不要招待吃饭,不要讲课费用。
2011年,由我独力编纂的《无锡国专》由凤凰出版社出版。尽管这本书很“小众化”,但在圈子里还是引起比较大的反响,一些并不认识的同道来函来邮,或探讨,或指点,或商榷。一日,接到一条来自常州的手机短消息,告知了陈老的消息。我冒昧去函讨教,不料“小叩”引来“大鸣”,陈老不久回来长信,指出了《无锡国专》的谬误之处,甚至连断句、标点不确之处都一一指出,不禁让我汗颜,同时在信中,陈老还对我正在编纂《唐文治年谱》指出了诸多建议。
不久后的一天,也因为《无锡国专》“牵线”的缘故,我见到了恰在无锡出差的交通大学校史办的欧七斤老师,他谈起了陈老的许多轶事。他说,陈老不讲究生活条件,老两口如今仍住在一个二十多平米的筒子楼里,但这个“蜗居”却是书的“海洋”,除了书桌兼饭桌外,里里外外都堆满了书,几无立足之处。
于是,我有了拜访陈老的急切想法。终于,几经波折,如愿得偿。在短短数小时的会面中,陈老回忆了当年求学的情景,让我对国专沪校的历史有了更深的了解,而且他还带来了当年唐文治的稀见资料,对我编纂《唐文治年谱》自然大有裨益。
惬意的交流时间,总是很短的。华灯初上,我告别老人,一个愿望萦绕心头:祝愿老人健康长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行政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