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将就东亚金融合作背景、问题加以分析,进而针对问题提出相应展望。
[关键词]东亚金融合作;外汇储备;次债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067-02
自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交流对话与合作,积极采取货币、财政政策应对危机。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依然曲折前进,各区域经济合作加深。东亚作为一个区域合作不断加深的地区,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更应认清危机本质并加强金融合作。
1997年金融危机督促东亚地区开展金融合作,经过十几年合作发展,现在东亚金融合作情况以及在后危机时代下对东亚金融合作又有哪些新的启示与要求?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 东亚金融合作背景
危机前东亚地区金融合作主要为贸易促进型,金融合作为贸易服务为主。1997年金融危机是东亚金融合作的助推剂,危机前东亚大部分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金融自由化。见表1。
而这种过度金融开放,加之金融危机前东亚各国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虽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乃至中国台湾尽管表面上声称是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或者盯住汇率制度,但实际上他们实行的都是对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度(谢世清,2008),给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
危机之后,东亚意识到只依靠IMF援助的不足,在不断加强自身外汇储备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了一系列的东亚金融合作畅想与实践,具体如下:
1.1 亚洲货币基金构想(AMF)
1997年9月,日本政府提出亚洲货币基金构想,倡议组成一个由中日韩筹集资金1000亿美元的资金,为货币危机国家提供援助。但此构想遭到了美国政府和IMF反对,遂未达成。
1.2 东亚区域债券市场
自1997年以来,经济危机过后,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纷纷采取扩张性财政性财政政策,并以发行本币债券代替举借外债为财政赤字融资,东亚地区债券市场高速增长,但是东亚债券总量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规模仍然偏低。
1.3 《清迈倡议》与货币互换
2000年5月,在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年会期间,“东盟10+3”财长宣布签署了《清迈倡议》。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愿:①建立区域性监督主要是监测资本流动。②完善东盟货币互换安排,将其金额由2亿美元扩展到10亿美元。建立双边互换网络和回购协议。承诺在必要时提供适当资金,解决短期国际收支和流动性问题。③建立相应研究和培训机构。给东亚地区货币互换合作提供人员交流学习机会。
截至2007年7月,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已达到17个,双边互换金额达到830亿美元。标志着东亚金融合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4 东亚外汇储备库计划
区域性外汇储备库指相关国家分享外汇储备以充分利用储备库优势,解决流动性不足,应对货币金融危机。东亚各国鉴于《清迈倡议》的局限性,在历次财长会议上有建立东亚外汇储备池的倾向。2007年5月,第十届“10+3”财长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会后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愿意建立一个区域外汇储备库,在以后区内各国发生金融危机之时,可以动用该储备。2008年5月,在第十一届“10+3”财长会议后各财长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愿意建立一个不少于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池,以应对各国发生货币危机。2009年2月22日,在泰国普吉举行第十二届“10+3”特别财长会议决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并争取2009年5月前就主要要素达成一致。2009年一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亚洲又面临着国际资本流动不稳定、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等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为进一步提升亚洲区域内金融货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更为紧迫的要求,这便是亚洲外汇储备库加快建立的现实背景。2009年12月28日中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联合宣布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这个多边化协议将于2010年3月24日正式启动。东盟10国和东亚3国共出资1200亿美元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
1.5 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ACU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欧洲货币单位(ECU)是欧洲货币体系核心,其功能包括成员国双边汇率计算标准、清算工具、国际储备货币、汇率调整指指示器四个方面。多年来东亚地区为促进地区货币一体化,也进行尝试编制类似于ECU的指标,2005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宣布从2006年开始公布编制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的ACU。该指标组合进东盟“10+3”国的货币用以测试成员国货币稳定程度,加强促进地区金融合作。
2 东亚金融合作中的问题
第一, CMI货币互换额度有限,自由提用额度20%,受制于IMF,无法有效应对危机。
CMI货币互换额度总额在2007年为830亿美元,且货币互换限于双边,而非多边,再者各国自由提用额度仅有20%,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额达1.5万亿~2万亿美元,这使得相对于危机发生时各国需动用的外汇储备额来说,CMI互换额度远远不足,且应对危机功能有限。见表2。
第二,东亚各国金融体系发展较低,资产市场不发达,金融以银行为主导。
欧洲各国的金融合作,建立在欧洲各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下。而东亚各国脱胎于“二战”殖民战争体系,现代金融发展起步相对较晚,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债券、股票市场不发达,缺乏金融衍生对冲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东亚金融合作只能是在摸索中缓慢进行。
第三,东亚区域金融深化不足。区域金融深化中的重要指标是金融国际化的区域指向,即要求区内各国的国际金融联系主要集中于区内的其他国家。常见的指标为:全球证券投资区域比较。
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①东亚各国互相持有的金融资产量较低。②对美、欧金融依赖程度较大,这与东亚地区贸易外向型相关。
第四,东亚各国金融法律制度差异较大,司法效率低下,抑制金融合作。按照制度经济学观点,一国制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发展。而法律制度作为社会秩序的有效保护方式,间接影响着各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东亚各国中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美国模式为基础,属于英美普通法系;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则属于德国民法系;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则属于法国民法系。相应地,它们在股东去哪里、债权人权利保护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东亚各国司法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东亚金融合作效率与进程。
第五,缺乏欧洲金融合作的法德领导核心,中日作为经济大国都有各自不足。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在关键停滞时刻,法国和德国领导人强力指引。而东亚金融合作中,中国日本作为两个经济大国,因各自政治、历史、文化等原因,并未发挥积极领导作用,导致合作缓慢进行。
3 美次债危机对东亚金融合作的警示与东亚金融合作的展望
美国次债危机的形成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有重要关联,并将深刻影响东亚金融合作,长期以来东亚各国以出口导向经济为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东亚各国积攒了大量外汇储备。而由于东亚各国自身消费不足,金融体系不发达和金融合作不足以及美国发达金融体系等原因,将这些资产回流美国。穷国借钱给富国消费。助长了美国消费者过度借贷,投机房地产,导致危机爆发。而危机的爆发又使东亚国家所持有的美国资产缩水,损失惨重。
因此在上述二、三点关于东亚金融合作背景与问题的基础上,东亚各国继续加强金融合作。扩展金融资源在东亚内部循环,以更好助推其本地区经济发展,减少对美经济依赖。
[作者简介]孙晓杰(1986—),男,山东烟台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曹园媛(1986—),女,山东烟台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
[关键词]东亚金融合作;外汇储备;次债危机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0-0067-02
自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加强了交流对话与合作,积极采取货币、财政政策应对危机。经济全球化在此背景下依然曲折前进,各区域经济合作加深。东亚作为一个区域合作不断加深的地区,在面对金融危机时,更应认清危机本质并加强金融合作。
1997年金融危机督促东亚地区开展金融合作,经过十几年合作发展,现在东亚金融合作情况以及在后危机时代下对东亚金融合作又有哪些新的启示与要求?本文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论述。
1 东亚金融合作背景
危机前东亚地区金融合作主要为贸易促进型,金融合作为贸易服务为主。1997年金融危机是东亚金融合作的助推剂,危机前东亚大部分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金融自由化。见表1。
而这种过度金融开放,加之金融危机前东亚各国的相对固定汇率制度,虽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韩国乃至中国台湾尽管表面上声称是浮动汇率制度、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或者盯住汇率制度,但实际上他们实行的都是对美元的盯住汇率制度(谢世清,2008),给国际炒家以可乘之机。
危机之后,东亚意识到只依靠IMF援助的不足,在不断加强自身外汇储备的情况下,积极推进了一系列的东亚金融合作畅想与实践,具体如下:
1.1 亚洲货币基金构想(AMF)
1997年9月,日本政府提出亚洲货币基金构想,倡议组成一个由中日韩筹集资金1000亿美元的资金,为货币危机国家提供援助。但此构想遭到了美国政府和IMF反对,遂未达成。
1.2 东亚区域债券市场
自1997年以来,经济危机过后,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纷纷采取扩张性财政性财政政策,并以发行本币债券代替举借外债为财政赤字融资,东亚地区债券市场高速增长,但是东亚债券总量相对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债券市场规模仍然偏低。
1.3 《清迈倡议》与货币互换
2000年5月,在亚洲开发银行理事会年会期间,“东盟10+3”财长宣布签署了《清迈倡议》。其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意愿:①建立区域性监督主要是监测资本流动。②完善东盟货币互换安排,将其金额由2亿美元扩展到10亿美元。建立双边互换网络和回购协议。承诺在必要时提供适当资金,解决短期国际收支和流动性问题。③建立相应研究和培训机构。给东亚地区货币互换合作提供人员交流学习机会。
截至2007年7月,双边货币互换安排已达到17个,双边互换金额达到830亿美元。标志着东亚金融合作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1.4 东亚外汇储备库计划
区域性外汇储备库指相关国家分享外汇储备以充分利用储备库优势,解决流动性不足,应对货币金融危机。东亚各国鉴于《清迈倡议》的局限性,在历次财长会议上有建立东亚外汇储备池的倾向。2007年5月,第十届“10+3”财长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会后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愿意建立一个区域外汇储备库,在以后区内各国发生金融危机之时,可以动用该储备。2008年5月,在第十一届“10+3”财长会议后各财长发表联合声明表示:愿意建立一个不少于8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池,以应对各国发生货币危机。2009年2月22日,在泰国普吉举行第十二届“10+3”特别财长会议决定,将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规模从原定的800亿美元扩大至1200亿美元,并争取2009年5月前就主要要素达成一致。2009年一年来,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对亚洲经济负面影响的逐步加深,亚洲又面临着国际资本流动不稳定、美元贬值、石油价格上涨等新的挑战。这些挑战,为进一步提升亚洲区域内金融货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新的更为紧迫的要求,这便是亚洲外汇储备库加快建立的现实背景。2009年12月28日中国财政部和中央银行联合宣布正式签署《清迈倡议》多边化协议。这个多边化协议将于2010年3月24日正式启动。东盟10国和东亚3国共出资1200亿美元建立东亚外汇储备库。
1.5 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ACU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过程中,欧洲货币单位(ECU)是欧洲货币体系核心,其功能包括成员国双边汇率计算标准、清算工具、国际储备货币、汇率调整指指示器四个方面。多年来东亚地区为促进地区货币一体化,也进行尝试编制类似于ECU的指标,2005年10月亚洲开发银行宣布从2006年开始公布编制亚洲货币加权平均值的ACU。该指标组合进东盟“10+3”国的货币用以测试成员国货币稳定程度,加强促进地区金融合作。
2 东亚金融合作中的问题
第一, CMI货币互换额度有限,自由提用额度20%,受制于IMF,无法有效应对危机。
CMI货币互换额度总额在2007年为830亿美元,且货币互换限于双边,而非多边,再者各国自由提用额度仅有20%,随着国际金融的发展,全球每日外汇交易额达1.5万亿~2万亿美元,这使得相对于危机发生时各国需动用的外汇储备额来说,CMI互换额度远远不足,且应对危机功能有限。见表2。
第二,东亚各国金融体系发展较低,资产市场不发达,金融以银行为主导。
欧洲各国的金融合作,建立在欧洲各国发达的金融市场体系下。而东亚各国脱胎于“二战”殖民战争体系,现代金融发展起步相对较晚,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债券、股票市场不发达,缺乏金融衍生对冲工具。在这种情况下,东亚金融合作只能是在摸索中缓慢进行。
第三,东亚区域金融深化不足。区域金融深化中的重要指标是金融国际化的区域指向,即要求区内各国的国际金融联系主要集中于区内的其他国家。常见的指标为:全球证券投资区域比较。
由上表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①东亚各国互相持有的金融资产量较低。②对美、欧金融依赖程度较大,这与东亚地区贸易外向型相关。
第四,东亚各国金融法律制度差异较大,司法效率低下,抑制金融合作。按照制度经济学观点,一国制度将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发展。而法律制度作为社会秩序的有效保护方式,间接影响着各国经济金融发展水平。东亚各国中中国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以美国模式为基础,属于英美普通法系;中国台湾、韩国、日本则属于德国民法系;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则属于法国民法系。相应地,它们在股东去哪里、债权人权利保护程度上存在着较大差异。而且东亚各国司法效率低下,严重影响着东亚金融合作效率与进程。
第五,缺乏欧洲金融合作的法德领导核心,中日作为经济大国都有各自不足。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在关键停滞时刻,法国和德国领导人强力指引。而东亚金融合作中,中国日本作为两个经济大国,因各自政治、历史、文化等原因,并未发挥积极领导作用,导致合作缓慢进行。
3 美次债危机对东亚金融合作的警示与东亚金融合作的展望
美国次债危机的形成与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有重要关联,并将深刻影响东亚金融合作,长期以来东亚各国以出口导向经济为主,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应对金融危机,东亚各国积攒了大量外汇储备。而由于东亚各国自身消费不足,金融体系不发达和金融合作不足以及美国发达金融体系等原因,将这些资产回流美国。穷国借钱给富国消费。助长了美国消费者过度借贷,投机房地产,导致危机爆发。而危机的爆发又使东亚国家所持有的美国资产缩水,损失惨重。
因此在上述二、三点关于东亚金融合作背景与问题的基础上,东亚各国继续加强金融合作。扩展金融资源在东亚内部循环,以更好助推其本地区经济发展,减少对美经济依赖。
[作者简介]孙晓杰(1986—),男,山东烟台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曹园媛(1986—),女,山东烟台人,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贸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