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广泛应用背景下引发的伦理问题浅析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从道德挑战、行为预测、伦理反思等方面对大数据广泛应用背景下引发的伦理问题进行浅析,希望引起当下大数据使用者的足够重视,使得大数据在利国便民的基础上能够最大程度保护公民的个人隐私,指出要重视大数据时代所产生的特有伦理道德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隐私;道德伦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互联网已经逐渐嵌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行为举止,都或多或少携带着互联网元素。曾经有人提及到,人不可或缺的是空气、水、食物三样,估计互联网即将成为第四种因素,与前三样因素并驾齐驱。根据CNNIC2017年上半年的调查统计,中国网民达到了7.51亿,半年新增网民达1992万人,半年增长率为2.7%。互联网普及率为54.3%。手机网民达7.24亿,较2016年底增长2830万人。①
  如此庞大的数字背后,往往有着另一个与之相衬托的名词——大数据。自从2008年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和肯尼斯·库克耶提出大数据以来,可谓是风光无限,犹如新世纪的先进武器弹无虚发。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场数据革命俨然已经开始,其中不仅仅蕴含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也改变了我们原有的传统生产模式,甚至颠覆了我们以往的生活状态。技术的应用往往会带来双重效应,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双刃剑”。人们在享受大数据提供的便利的同时,却不经意间成为了其中的元素,而且逐渐被数据所牵引。近年来,大数据在赞扬声中呼风唤雨,但质疑的声音也未曾停歇。个人信息的严重泄露,生活轨迹的被预测和窥探,透明化的隐私,一直让人们惶恐不安。
  一、大数据分析下的道德挑战
  在大数据时代,一切信息都具有商业价值,因为信息均可被数据化,而数据则可以当作商品进行交换。如此看来,在大数据时代,隐私成为奢侈品,无法得到保护的同时,也十分容易泄露。既然是为了利益,那么有些企业组织甚至是有些外国政府,都肆意地掌控数据,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一)个人隐私的窥探
  2013年,由斯诺登爆料的美国“棱镜门”事件,一时间让世界民众一片哗然。此次事件对于民众的冲击不亚于当年的“水门事件”。所曝光的资料显示,美国政府在全世界范围内,利用微软、谷歌、雅虎等九大网络巨头的服务器,对用户数据进行监测。不论是聊天记录还是文字图片,或是“机密”的邮件等等,一概难以逃脱。而事件最终也没有得到这些网络巨头公司的合理性解释,似乎将窃取信息变成了合法化的行为。许多商家企业也看中了其中巨大的利益链条,从前毫无价值的数据,如今已成为价值连城的商品。如国内许多知名快递公司的海量快递数据被兜售,腾讯公司千万用户信息被泄露,电信公司用户资料被盗等等,层出不穷的信息泄露时刻警醒着我们,在享受大数据的便利之时,我们也随时处于“棱镜”之下,成为了一个网络“透明人”。②这些仅仅是有目的性的数据搜集,更难以接受的是那些我们无意中留下的信息。只要我们使用互联网相关设备,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将被记录上传,而且有可能会永久地储存在云端。比如我们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搜索引擎,例如Google、百度、360等,只要进行过搜索,我们的搜索痕迹就会被永久地保存。网购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必不可少的购物方式,亚马逊、京东、淘宝、当当、唯品会、苏宁等等,只要进入过这些网站,我们根据日常的兴趣习惯随意点击这些网站中的某些商品,这些数据通通都被记录下来,根据数据筛选会给予兴趣、爱好等一系列分类,并且每到“双十一”等购物狂潮的时候,会收到各种推荐广告。截至2017年6月,我国手机购物的人数达到了5.02亿。③
  我们在QQ、微信、人人、Facebook 等网络社交工具聊天交友时,有时会将聊天记录或者留言评论删除,以为这样就可以消除痕迹,但网络早已窃取了这些信息,并永久记录了下来。现在几乎人人都手机不离手,通话、短信、导航、大众点评、美团等等,还有微博,博客。我们所发布的每个评论,每个赞,每条留言都被记录在案,我们的一切都以数据化形式被永久记录下来, 这些数据有些是被人强行记录的,有些是我们自己主动留下的。如此庞大的用户基数,带来了更加庞大的数据,随之而来的更是商业价值。
  (二)数据造假的弊端
  在数据为王的浪潮中,当下的人们逐渐已经将数据所提供的准确性作为自己决断的最重要途径。不论是简单的淘宝、京东等平台的购物,还是途牛、携程等旅游平台,最终的决断通常都是通过用户好评率来决断的,数据成为了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简单地说,如果你想从淘宝上购买一个背包,当你输入相关词汇时,成千上万的同类别商品会将你淹没。如何从中挑选并购买?用户会根据销量、价格高低、好评度等快捷排序,给这成千上万个店铺商品一个排序,最终选择一个价格低廉、好评度最高的商品。这些影响用户购物的因素往往都是由相关数据所决定的。为了能够让自己的商品突出重围,许多店铺无所不用其极,不惜花重金刷单,通过好评返现金或者优惠券等保持自身的优良率。一旦出现用户对于商品的中评或者差评,立刻采取行动,用尽一切可用的办法让用户修改评价。通过人为干涉因素所獲取的数据信息,是无法接受考验的,数据造假为的是更多的销量,换取的自然是经济效益,利用的是消费者信任数据的消费心理。大公司的数据造假,所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2014年,途牛网CEO于敦德指责同程旅游数据造假。④且不说是不是两家公司的竞争关系所导致的唇枪舌剑,从相关资料来看,这些所谓的网络销售平台大多都存在数据“美颜”现象,这就更加重了消费者的疑虑。大数据的造假更让社会诚信在风雨中飘摇。
  二、大数据分析下的行为预测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沈浩曾用数据推论,人类93%的行为是可以被预测的。由于大数据的特殊性,它的样本属于全样本,而核心应用就是根据庞大的数据体系进行数据筛选进而推算预测。商家利用消费者日常的浏览推算出用户的潜意识需求,政府则利用大数据推算人们的日常行为,来预判人们的日常动态心理变化等。这些数据的来源恰恰是来自用户自身。每一次浏览网页、每一次App的使用点击每一次购物时鼠标停留的位置等等,用户在不经意间成为了大数据搜集者的数据提供者,在为这些组织或者个人提供相关信息的同时,还成功地被他们推算出我们的各项行为,时常有一种“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的感觉,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数字劳工”,只要我们还在接触互联网,就难逃“数字劳工”的命运。   (一)大数据监控里的第三只眼
  伴随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都会以数据的方式被完完全全记录下来。每个人都是数据库里的某一个文件夹,数据的使用者随时可以将文件夹里的文件提出并查阅。在互联网浪潮席卷的今天,每个人都生活在大数据的监控之下,它就像真空中的第三只眼,全天候24小时不停歇地对你实施全方位监控,而你自身却毫无察觉。⑤就像电影《楚门的世界》一样,现在的孩子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大数据建造的“摄影棚”中。与电影中最大的不同是,我们早已知道了大数据时代的生活就是一种隐私的欺骗,但我们却依然在当着托儿。
  (二)大数据的不合理利用
  大数据在各个领域都呈现出自身独特的作用,而大数据毕竟是技术范畴内的,所以它的弊端无疑会逐渐呈现出来。既然有弊端,就会出现应用弊端的使用者。现如今,无论是哪个App,都要使用你的位置,时时刻刻都要确认你的位置。导航系统无疑是出门在外,特别是自驾人的福音,不用再担心迷路,更不用忧虑跑错路口该怎么回头。但是,任何一个导航系统都可以记录你所有的出行路线以及停留时间,再就是记录车辆的时速。基于导航系统提供的大数据,荷兰警察利用数据分析分别得知了车辆在哪些路段的时速比较快,在哪些地方会停留较长时间,通过数据挖掘,他们将得知的地点设置为限速罚款地段和限时停车地区。⑥在网络购物的时候,总有一栏显示“猜你喜欢”,旁敲侧击地引导用户去涉猎。许多手机App会挖掘用户的浏览习惯,逐渐只推送用户常看的信息,比如今日头条,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它的推送和热点新闻中只有你以前常常观看的新闻资讯,那些不太经常点击的新闻类型会自动从你的栏目中过滤。这种未经允许所进行的筛选,会阻碍用户的思维开阔,App推送什么,用户就接受什么,久而久之,用户则成为了被自我数据所议程设置的对象,局限于自我的思维怪圈当中。
  三、大数据应用下的伦理反思
  大数据依托三网融合飞速发展,而人们也应该相对应地开始逐渐培养和开启大数据思维模式,但是大数据本身却又别具一格,颇有特点。因为大数据在收集、上传、储存、应用、分析、散播的同时,并没有考虑过数据生产个体,也就是众多互联网应用用户的意愿,就开始了信息资源共享,甚至交换和交易,这样的行为必然会带来隐私问题纠纷和指责。因此,如上文所提及的技术“双刃剑”原理,大数据为用户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夹带着庞大的数据泄露,这就让使用者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想要做到既享受便利又保护个人隐私,就要依靠法律法规和先进技术。让技术技能服务于大众群体,又结合隐私伦理道德观,考虑人们的整体利益和社会存在价值,为大数据时代个人隐私权保护提供帮助。然而,最需要反思和负责的群体就是大数据的搜集者和使用者,只要他们能够加强管理和遵循数据使用的道德伦理,就可以适当地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谁搜集利用谁就应负责到底。从责任角度来说,要对大数据时代的个人隐私负责,归根结底就是要从源头抓起,那就是数据的收集者有責任保护收集到的数据。责任到个人,才能实实在在解决当下的数据错乱泄露、凌乱不堪的问题。再就是要做到禁止有意识的泄露用户的个人隐私,必须禁止相关数据分析,减少他人无意识下的损失。每一名数据提供者都有权被告知自身的数据正在被使用,利益最大化是大数据时代销售的核心,但是用户有知情权,商家要做的除了销售层面的责任外,还有服务原则,既然是服务他人,就必须让用户得知自己为何被分类服务。要建立补偿机制,为数据泄露做最后的弥补,起码让用户感受到来自第三方的宽慰。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带来了经济飞速发展,加速文明发展进程。但凡事总有两面性,如何将利发挥到极致、弊降至最低,需要政府、社会以及相关各方的一致努力。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雌二醇(E2)、睾酮(T)、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白介素-23(IL-23)和干扰素-γ(IFN-γ)在男性慢性乙型肝炎(CHB)不同血清学标志物模式人群血清中的含量,探讨慢性乙
【内容摘要】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相关文化主体的内在素质,并最终外化为其自觉行为?本文认为,首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通新媒体的思维体系,建构新媒体与社会主流价值融合的文化境界;其次,要转变“话语”表达,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通新媒体的话语体系,开辟新媒体与社会主流价值交流对话的新语境。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价值选择;内化;文化  在
目的:  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观察影响比浊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因素;在稳定实验条件下,探讨脑梗死组与高危组(脑梗死高危因素)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观察CR者联合或换用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能治愈难治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和免疫缺陷病的重要方法。自1988年世界首例脐血移植(Cord Blood Transplantation,CBT)成功和世界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