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式教学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hinro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小学生科学课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诊断式教学”,着眼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心理及学科知识探究问题,设立科学处方库,并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差异性,特别是情感变化及思考行为,诊断其“症结”,制定出有效的“科学处方疗程”,达到药到病除的目的。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体现科学学科特点,打造真正适宜学生的课堂。
  关键词:小学生;科学课堂;诊断式教学;学生问题
  诊断式教学是从学生问题、课堂问题出发,着力解决教学过程中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是遵循教学思想的教学,更是提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在诊断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行为过程主要有:预设问题、筛选问题、诊断开方、反馈评价。学生的思维活动规程则有:产生疑惑、引发思考、探究明了、探索知新。兩者之间相辅相成,从问题出发,找出问题之出处,并通过适当办法解决问题之所在。
  一、科学课堂中小学生的问题探究
  (一)亟需关注心理问题的科学教育
  在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心理发展各阶段持续时间长短不同,每个阶段生理到心理诸多方面的变化,导致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如三年级起始单元《植物》虽然学生对植物具有浓烈的探究兴趣,也乐于探索植物的一些新知识,但有一部分同学在教师引导后对于如何观察植物或者观察后如何描述仍显的无从下手。在无法把握新学科学习内容的心情下学习,此时如果不及时调整和辅导,那么学生最终就会同学记、背等办法来学习科学继而失去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亟需“思考”的探究式科学教育
  在科学教学中,让学生以探究为主,经历引发问题、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过程在小学科学学习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坦若学生遇到问题不愿意思考只一味的从书本中直接得到答案,或等待其他同学进行解答呢?这不是个例,而是班级中的普遍现象。在班级教学中当教师抛出一个问题时,往往会有一部分同学抱着侥幸心理不去思考而是想要“不劳而获”,可这真的有收获吗?哪怕有也只是网中之沙——收获甚微罢了。久而久之学生变得不愿意思考了,那么对于探究的兴趣、对于科学的兴趣也无从谈起了。
  二、科学课堂中小学生的问题症结分析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吸收知识的重要场所,但课堂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么简单,它往往需要学生经历一个思考、探究、发现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小学科学教学中,可能受到学校教学设备缺乏的影响或者教师个人的原因因素(部分小学科学教师为数学或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科学课堂有时变成了传授小学生科学纯理论知识的课堂,甚至出现课后教师划出重点要求学生记背的情况。可想而知当小学生兴致勃勃的想要进行探究新知识内容时,教师却仅在课堂中自己演示或空手而谈,这样学生该有多么的失望。这极大的扼杀了小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自主研究的乐趣,学习效果自然也是事倍功半。
  三、小学科学课堂“诊断式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教材内容为本结合实际出发,认真观察学生,依据学生不同心理变化表现,添加适合学生思想、学情教学设计,并在课后对课堂进行对思考、评价、反思。在科学课堂中,以科学实践探究为“药方”,结合不同的教学方法“处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科学修养得到提升。
  (一)明确研究任务和目标
  “诊断式教学”突出了教师与学生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明确师生的目标,有效地促进教学。在教师科研任务方面,通过探索“诊断式教学”体验活动的各种方式和体验内容、组织形式等,能有效的促使科学教师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行为,同时提升教学素养和课堂创新能力。在学生发展方面,通过“诊断式教学”体验活动,让每位学生亲密接触科学,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成长。教学中充满积极向上的情感,焕发出学生的探究活力,通过“诊断式教学”体验活动,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行为的方向,让学生主动、积极、愉快地融入科学的学习与活动,促进科学知识、技能与情感的提升。
  (二)找出学生问题的“症结”
  小学时期是思维发展、变化最为迅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的教育环境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终生。但同时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症结,也是不完全表露的,老师可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法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观察同学学习状况,在课后作业完成情况中反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闻---加强与班主任及任课老师的信息交流及时掌握学生学习习惯、行为方式以及家庭环境等。问---通过访谈、家访等形式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切---通过学生存在的问题诊断出“症结”并对学生不同的“病症”开出相应的“处方”,以达到药到病除的良好效果。
  (三)给出解决学生问题的“药方”
  在学生心理方面,只有走近学生,才能了解学生,才有可能找到学生问题的“症结”。在科学课堂中除了要观察学生的学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会不会学习、以及学得怎样外,还要观察课堂中的其他行为或事件,关注学习时的心理变化。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课后学生对话时的情绪,鼓励学生将心理的一些情感、疑惑用语言表达出来。无法表达时,可以给学生建立个人学科学习的档案,给每个学生制作科学档案袋,记录自己的爱好和性格特点,并随时写下不一样的心情,倾诉苦恼,教师则可以通过档案袋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交流,随时关注心理变化。
  在教师教学方面,找出了学生的心理症结,并且选择了恰当的“药方”,接下去就可以选择合适的科学处方教学方法。第一,采用体验式处方教学,情感的体验关键是亲身去感受和体会用心聆听学生的学习需求,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根据学生学情设计适当的教学流程,力求在科学教学中抓住学生倾听的重点,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第二,采用实践式处方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中将更多舞台交给学生,使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发展科学技能技巧和科学表现能力。通过在课堂中指导学生亲身参与各项科学活动,使学生经历思考、探究、验证的过程以达到知识的内化、迁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2]张红霞著.科学探究是什么[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3]江美华著.学生的科学素养从哪里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可以采取做猜法、意会法、比较法、互换法和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促进词语的学习与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才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展开,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以及培养其他相关能力,进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做猜法;意会法;比较法;互换法;演示法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词语教学也一直被看作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
摘 要:语文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激发学生情趣,学生兴趣培养更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当学生产生兴趣的同时,会激发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这样他们会主动探索知识,能够更加合理的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能力与学习热情都会提高,这样教学课堂的效果会更加有效,本文通过对培养学生兴趣的简明阐述,进一步明确了语文课堂教学水平提高的重要途径,希望能够提高认识,也能够进一步推动小学语文教育的有效发展。  
<正>皮肤病是广大部队官兵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部队官兵的健康。我院为秦皇岛地区惟一一所没有皮肤发病科的部队医院,所有官兵的皮肤病均就诊于我院。为了解驻秦地区部
本文通过中国易象和笔画文字文献记录的探究论证,重新发现了:①【中国哲学体系】是一分一为二體亖用指事的语符形象系统。【毛泽东哲学】是中国笔画文字一分为二指事之学。②
期刊
1教材分析  1.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章《中心对称图形(二)》中第九节内容。本节内容是前面所学知识的继续和发展,在学生已获得关于扇形面积的有关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圆锥的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问题。本节内容又是本章的最后一节内容,我们常常运用它和圆的相关知识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它在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本节课通过“思考与探究”环节,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