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变形规律同位素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来源 :地质论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y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郯庐断裂带肥东韧性剪切带的几何学形态为一正花状左行平移断裂带,目前出露的为该韧性剪切带的根部,具有典型的深层次左行走滑变形特征.肥东韧性剪切带中糜棱岩、超糜棱岩测得的40Ar/39Ar全岩年龄分别为120.48Ma和118.75Ma,说明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左行平移时代为早白垩世.对该带构造变形和构造叠加的研究表明,肥东浮槎山一带是被郯庐断裂带截切、牵引、叠加、改造的印支期大别-胶南造山带的残块.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胶南造山带是不同时期、不同构造系统的产物,前者属于滨太平洋构造系统,后者属于特提斯构造系统.
其他文献
<正> 2003年11月25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孙文盛等一行三人专程到中国地质学会视察工作。他走进中国地质学会秘书处、综合处和《地质学报》(中、英文版)和《地质论评》编辑部的每
期刊
在西北地区黑河流域下游的额济纳绿洲选择 3个土壤剖面采集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和潜水样品进行测试 ,并在野外观测非饱和带不同深度的水土势变化。结果表明 ,SO2 -4是非饱和带土壤和地下水中的主要离子成分 ,土壤和地下水呈偏碱性。土壤易溶离子含量随深度大体上呈减少趋势。绿洲非饱和带发育有收敛型和发散型零通量面 ,自夏季至冬季 ,零通量面变得不清晰直至消失。在非饱和带中 ,土壤易溶盐含量、含水量和总水土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