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素质

来源 :学生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hjxiaofei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启蒙教育,除培养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和传授人门的化学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掌握化学知识的各种能力。化学新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确定了培养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素养的目标。实验教学是实施实验方法、观察方法教育的主要途径,是启发学生思维、进行思维方法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下面谈谈通过实验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实验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例如在第一节化学课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将水滴到氧化钙上,过十几秒后才开始反应,反应时有白色“烟雾”生成并向空中上升,有“哧哧”的声音。经过讨论,大家对反应的原理、放热的现象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但对实验中上升的白色“烟雾”存在疑问。“这白色烟雾是什么?”“为什么会在空气中上升呢?”同学们议论纷纷。这位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好机会,有必要调整一下教学计划,让同学们自己展开对这一问题的探究。于是提出问题:同学们,根据这些现象,你认为白色烟雾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同学们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位老师接着让学生就自己的见解进行设计实验证明。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思维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探索的兴奋状态中。
  再如,“巧取指纹”“纸花变色”;“空瓶生烟”;“魔棒点灯”;“巧点蜡烛”;“巧洗水瓶内的水垢”,(先加入水,后加稀盐酸),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科的决心。
  二、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演示实验具有鲜明性、生动性和真实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挖掘实验素材、创设情景,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敏锐而细致的观察,就不能深入认识事物的本质。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在实验前,要求学生观察药品状态,仪器形状,连接方法。实验中引导学生观察反应中产生的多种现象,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要作全面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片面性,例如,做电解水实验时,通电后学生往往只看到两端电极上产生气泡而忽视两试管内收集气体的体积关系。又如,磷在氧气中燃烧,要引导他们既要观察白烟,还要观察燃烧时的火焰;在实验过程中,不但要“看”还要让学生“摸”(如反应中的放热、吸热现象)“闻”(气体的气味)从而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三、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
  做演示实验时,通过教师设计的一系列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教学中循循善诱,适时点拨,能逐步培养学生具体、全面、深入地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和内在规律性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从表象到本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例如,在学习原电池的原理时,首先演示“番茄原电池”(用铜片、锌片、导线、音乐卡和西红柿组成)趣味实验,设问:这个简单构造为什么能使音乐卡发出声音?在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同时,鼓励学生讨论质疑:音乐卡发声肯定有电流通过,电流从何而来?若用茄子或黄瓜代替番茄行不行?直接用稀酸代替番茄效果是不是更好?是什么原理?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动手设计实验探究:铜片、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各有何现象?在把插入稀硫酸的铜片、锌片用导线连起来又有何现象?铜片、锌片质量有无变化?溶液中的H有何变化?H 在铜片上得到的电子从何而来?如何证明导线上有电流通过?……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是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探究式实验教学通过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解决它,实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展。
  再如,做电解水的实验,先介绍装置的结构、实验仪器等,在演示此实验时提出下列问题:①从物理课可知的水的导电性如何?什么样的溶液是导体?如何增强水的导电性?②实验开始后,两极有何现象?③实验一会儿后两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多少?④两极产生的气体分别是什么?如何检验?前三个问题学生可从观察演示实验中得出答案,而第④个问题,学生还未立刻得出答案,老师及时点拨:大家现在最熟悉的气体是什么?这两种气体中是否有一种是氧气?如何检验?这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注意集中,老师通过实验证明这两气体分别是氧气和氢气。并引导学生分析用“正氧小”这三个字帮助记这个实验现象。这种围绕演示实验层层设疑,不断深入的教学,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实验是中学化学内容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教材不仅增加了大量的实验内容,而且较旧教材而言,对实验方法的改进,形式的变化都有很大的突破。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材料、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现代社会问题,体现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化学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注意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教育的同时进行人文精神教育。所以,教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这一点,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更要重视家庭小实验。打破以往教师讲实验,学生背实验,培养高分低能的做法,并调整好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的比例。真正通过对实验的教学,达到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态度和规范操作技能的目的。
  四、利用讨论题,提高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教材的每个章节中,都适时安排了一定量的讨论题,这些讨论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学生在讨论交流时,能充分动脑、动口,比单纯的听或写要好。另外,教师也能及时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所以,通过这种锻炼对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幫助。再如:学习了碳酸钠的性质后,问:“做馒头时,面团经过发酵后生成一些酸,此时可加入一些纯碱溶液,用力揉和,然后做成馒头。蒸熟的馒头变得疏松多孔,为什么?”学生对此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论和探讨,共同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个问题。原来是酸跟纯碱(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不稳定会分解生成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受热体积膨胀,从而使得馒头变得疏松多孔。这样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能力。
  我国著名的化学家戴安邦先生曾说过: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在基础化学教学中,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实验教学对于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和掌握化学基础知识以及培养基本技能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功用。此外,它还是化学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