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之前就在媒体上看过赤桂福的相关报道,知道他低调而踏实。当我们真正来到孔府文物档案馆,拿着照相机对准他时,发现他的确是如此的朴实。摄影师要他拿着一件玉器给他拍工作照,当摄影师要求他把玉器抬高一些时,他脱口而出:“文物不能离桌面高于20厘米,这是有规定的。”
一件细微的举动,让我们顿时感受到了这个工作近20多年的文物工作者对于文物发自肺腑的热爱。
上世纪90年代,他从华北工学院(现中北大学前身)毕业,被分配至孔府文物档案馆,一直工作至今。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很多同学现在都已当上了软件公司的老板,而他一直从事文物工作,踏踏实实,毫无怨言。“就没想到辞职下海?”“没有,在这里工作挺好的,非常适合我。我很喜欢从事文物工作。”
不善言辞的他总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到自己的工作成就,觉得不值一提。而正是这种不为名、不为利、踏踏实实工作的风格,才让他如此耐心细致地一天天与文物作伴。整理文物、为文物填写档案卡、拍照、记录……所有这些平凡的小事,在别人眼里看起来琐碎而漫长,但在赤桂福看来,却有无穷的魅力。
“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一件瓷器上的花纹,一件漆器上的裂痕,都有数不尽的故事。我在整理这些文物的时候,会去发现这些故事,当然还有些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提起文物,赤桂福的话开始多了起来。
“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文物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比较好奇地问他。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他言简意赅地回答。
正因为了解到文物的重要性,所以从毕业分配至单位的那天起,他就开始学习文物知识。跟随老师傅学习,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孔府文物档案馆里浩瀚的文物让他发现了与计算机不一样的天地。
“曲阜俗称孔子故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底蕴都是通过这一件件文物表现出来的。文物并不是冷冰冰的,文物也是有温度的,是可以说话的。它们在默默地向你诉说着那千年的历史,当你静静地直视文物的时候,会触摸到你与文物的心灵感应。文物是活的。”提到自己近20多年的文物工作,赤桂福觉得时间很快,一转眼就过去了。
的确,当你真正来到孔府文物档案馆,进入到库房,面对一件件文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就是一条线,一天天、一年年,外面的世界光怪陆离,而在这里,踏实就是唯一。
这次文物普查,赤桂福全程参与到普查过程中。孔府文物档案馆馆藏陶瓷器、铜器、珐琅器、金属器、玉石器、织绣品、字画等文物34余类,赤桂福保管的杂项库,涉及玉石器、瓷器、金银器、漆器、文具、牙骨角器、竹木雕、玻璃器、雕塑、木刻板等10余个文物类别,总计612件/套,实际数量948件。库房通风效果不好,再加上每天清理文物带来的灰尘,队友的工作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尽力改善工作环境,赤桂福每天都是第一个进库,早早地把库房清扫一遍。
这次文物普查系统,每件文物都有16个小项要填,他从不马虎,更不含糊,对拿不准的文物名称、纹饰、质地等问题,通过上网查资料、翻书、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可移动文物普查对于我们文物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锻炼,更是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机会。”
孔府文物档案馆总共有几十余万件文物,而参与普查的人数最多时也只有60人。不僅要给文物拍照、还要负责上传、填写信息等,巨大的工作量让大家每天都像在打仗。按照国家普查办藏品登录流程,一件文物,首先要将文物信息录入到EXCEL表,同时把相应的文物照片按要求命名,然后形成单独的文件夹,最后点击上传。学习计算机的赤桂福发现大家在给照片命名的时候所费时间过多,如果能研发出一款软件,让大家快速地给照片命名,那么就会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为此,他在白天的工作之余,晚上熬夜查资料,翻看专业书籍,失败过好几次,终于研发出一款可以给照片快速命名的软件。实践证明,这款软件的实用性非常强,不仅操作简单,还大大缩短了操作流程。其他省市的文物普查单位听闻这款软件的效果,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也利用这款软件来提升工作效率。
对于赤桂福来说,孔府文物档案馆就是家,所有的成员都是家庭的一员,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喜欢我所从事的文物工作。”而提到自己的小家庭,他表示自己亏欠太多,因为这次文物普查的工作量巨大,他不能时刻陪伴在家人身边。正是在这次普查过程中,他的孩子得了重症,最后去世,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亏欠家庭太多了。”提到这件事情,不善言辞的他眼中有泪花在闪烁。
但,这并没有打击他工作的热情,在普查工作中,他依然不变地刻苦工作,踏实勤勉。他默默地工作,与大家一起,共同为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现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经结束,曲阜市文物局获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这个先进集体称号的背后,正是有无数个像赤桂福一样平凡的普查员默默支撑起来的。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曾经写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见到赤桂福,让我愈发明白了,在平凡的岗位也有不平凡的世界。
(本专题未署名图片由被访单位提供)
一件细微的举动,让我们顿时感受到了这个工作近20多年的文物工作者对于文物发自肺腑的热爱。
上世纪90年代,他从华北工学院(现中北大学前身)毕业,被分配至孔府文物档案馆,一直工作至今。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很多同学现在都已当上了软件公司的老板,而他一直从事文物工作,踏踏实实,毫无怨言。“就没想到辞职下海?”“没有,在这里工作挺好的,非常适合我。我很喜欢从事文物工作。”
不善言辞的他总是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提到自己的工作成就,觉得不值一提。而正是这种不为名、不为利、踏踏实实工作的风格,才让他如此耐心细致地一天天与文物作伴。整理文物、为文物填写档案卡、拍照、记录……所有这些平凡的小事,在别人眼里看起来琐碎而漫长,但在赤桂福看来,却有无穷的魅力。
“每件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一件瓷器上的花纹,一件漆器上的裂痕,都有数不尽的故事。我在整理这些文物的时候,会去发现这些故事,当然还有些故事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力……”。提起文物,赤桂福的话开始多了起来。
“对于文物工作者来说,文物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比较好奇地问他。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他言简意赅地回答。
正因为了解到文物的重要性,所以从毕业分配至单位的那天起,他就开始学习文物知识。跟随老师傅学习,利用业余时间看书学习,孔府文物档案馆里浩瀚的文物让他发现了与计算机不一样的天地。
“曲阜俗称孔子故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底蕴都是通过这一件件文物表现出来的。文物并不是冷冰冰的,文物也是有温度的,是可以说话的。它们在默默地向你诉说着那千年的历史,当你静静地直视文物的时候,会触摸到你与文物的心灵感应。文物是活的。”提到自己近20多年的文物工作,赤桂福觉得时间很快,一转眼就过去了。
的确,当你真正来到孔府文物档案馆,进入到库房,面对一件件文物的时候,会觉得时间就是一条线,一天天、一年年,外面的世界光怪陆离,而在这里,踏实就是唯一。
这次文物普查,赤桂福全程参与到普查过程中。孔府文物档案馆馆藏陶瓷器、铜器、珐琅器、金属器、玉石器、织绣品、字画等文物34余类,赤桂福保管的杂项库,涉及玉石器、瓷器、金银器、漆器、文具、牙骨角器、竹木雕、玻璃器、雕塑、木刻板等10余个文物类别,总计612件/套,实际数量948件。库房通风效果不好,再加上每天清理文物带来的灰尘,队友的工作环境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尽力改善工作环境,赤桂福每天都是第一个进库,早早地把库房清扫一遍。
这次文物普查系统,每件文物都有16个小项要填,他从不马虎,更不含糊,对拿不准的文物名称、纹饰、质地等问题,通过上网查资料、翻书、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等各种方式来解决。“可移动文物普查对于我们文物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锻炼,更是提升专业素质的重要机会。”
孔府文物档案馆总共有几十余万件文物,而参与普查的人数最多时也只有60人。不僅要给文物拍照、还要负责上传、填写信息等,巨大的工作量让大家每天都像在打仗。按照国家普查办藏品登录流程,一件文物,首先要将文物信息录入到EXCEL表,同时把相应的文物照片按要求命名,然后形成单独的文件夹,最后点击上传。学习计算机的赤桂福发现大家在给照片命名的时候所费时间过多,如果能研发出一款软件,让大家快速地给照片命名,那么就会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
为此,他在白天的工作之余,晚上熬夜查资料,翻看专业书籍,失败过好几次,终于研发出一款可以给照片快速命名的软件。实践证明,这款软件的实用性非常强,不仅操作简单,还大大缩短了操作流程。其他省市的文物普查单位听闻这款软件的效果,在征得他的同意之后,也利用这款软件来提升工作效率。
对于赤桂福来说,孔府文物档案馆就是家,所有的成员都是家庭的一员,大家互相帮助,互相支持。“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我喜欢我所从事的文物工作。”而提到自己的小家庭,他表示自己亏欠太多,因为这次文物普查的工作量巨大,他不能时刻陪伴在家人身边。正是在这次普查过程中,他的孩子得了重症,最后去世,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亏欠家庭太多了。”提到这件事情,不善言辞的他眼中有泪花在闪烁。
但,这并没有打击他工作的热情,在普查工作中,他依然不变地刻苦工作,踏实勤勉。他默默地工作,与大家一起,共同为了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而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现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已经结束,曲阜市文物局获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称号。这个先进集体称号的背后,正是有无数个像赤桂福一样平凡的普查员默默支撑起来的。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曾经写道,“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见到赤桂福,让我愈发明白了,在平凡的岗位也有不平凡的世界。
(本专题未署名图片由被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