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人才的重要责任,高校的学生工作的效果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管理是以绩效为价值导向的科学管理模式,高校学生工作将目标管理融入大学生学习管理中,对于提高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水平和提高大学生培养效果有着显著地效果。
【关键字】目标管理;学习目标;大学生管理
大学阶段是每个学生求学过程的重要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压力的增大,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起就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学习目标现状
在目前大学生中间,一类学生,刚摆脱了高中应试教育的重压,来到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管理都相对宽松,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很多保持着高中的学习方法和目的,没有融入大学的学习氛围中,仍是被动学习的状态,阻碍了知识获得与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过程,导致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成绩不理想啊。 一类学生希望自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想要实现自我,因此充满了求知欲,学习目的明确。其他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的,但是都停留在短期目标上,这类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及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取得一定的奖励,但是忽视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来服务。
二、大学生对学习进行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以目标为依据,让具体化展开的组织目标不仅成为组织每个部门和成员行为的方向,而且也是评价组织每个部门、每个成员工作绩效的主要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非常有效运作和实现有效管理。目标管理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极大的激励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行动,鼓励学生为争取实现愿望而努力,当遇到障碍时,目标给予人克服困难的力量;顺利时,可以增添信心。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学校校务、行政管理、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引入了目标管理。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也将目标管理引入学生管理系统,引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好的完成大学学业。
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具有目的性的。高校学生从高中走来,一直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很多人失去了目标。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因此,用阶段性的目标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分出阶段性的目标,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
高校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学生处于过渡期,年龄、经历、爱好、志趣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目标也不完全一样,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在于怎么将不同的目标统一进行引导。不同于企业中的目标管理,高校学生的目标管理应该通过具体形式和内容产生能为人们所看到并被公认的效果,而不是量化出来的直接效果。
三、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目标管理的特征,将学生的目标管理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目标制定阶段。这是实现目标管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此环节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进行。刚进入大学校园,很多学生都很茫然,在这个阶段,通过专业老师介绍,专业学姐解惑,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基本的了解,清楚自己未来的动向。在此基础上设定长期目标,让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未来有认同感;同时,将长期目标以季度为单位进行分解,形成短期目标,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目标和状态进行掌控。
第二环节是目标实施阶段。这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从大一下学期持续到大三学期结束。在这一阶段,以季度的短期目标为单位,学生的目标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都可以自行调控。由于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可以激发学生个体努力行为以寻求目标的实现你呢,因此,目标实施是整个环节的动力阶段。
第三环节是目标考核阶段。不仅是成绩的考核,也是能力的考核。大三学期的结束,基本不上本科教学的课程已经完成。在这个时候可以根据之前量化的目标,通过学习成绩和大学期间其他方面的表现,对自己进行审核,看是否努力的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
第四环节是目标评价阶段。这个阶段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每个小阶段的结束,都进行一下自我评价,并和长远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偏离长远目标。若在评价阶段的,对自己的表现是满意的,就会产生满足感,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感到不合适,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出调整。因此,目标评价阶段也是整个环节的回馈阶段。
目标管理的这四个环节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目标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综合影响着学生每个学期的期望和行为,最终决定目标管理是否能够成功。
学校作为学生工作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全程参与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实施,而且要善于将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目标管理相结合,将管学生变为学生自治,不仅利于学校管理,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伟.高校辅导员的国际化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1,(3)
[2]许一.目标管理理论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
[3] 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组.学生工作的绩效与评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00-307.
[4] 洪文建.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
【关键字】目标管理;学习目标;大学生管理
大学阶段是每个学生求学过程的重要阶段,随着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压力的增大,这就要求大学生从进入大学校门起就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一、大学生学习目标现状
在目前大学生中间,一类学生,刚摆脱了高中应试教育的重压,来到一个相对自由的学习环境,辅导员和任课老师的管理都相对宽松,没有形成明确的目标,很多保持着高中的学习方法和目的,没有融入大学的学习氛围中,仍是被动学习的状态,阻碍了知识获得与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过程,导致整个大学阶段学习目的不明,学习成绩不理想啊。 一类学生希望自己在专业上有所建树,想要实现自我,因此充满了求知欲,学习目的明确。其他大部分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的,但是都停留在短期目标上,这类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及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并取得一定的奖励,但是忽视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将来服务。
二、大学生对学习进行目标管理的必要性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于二十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管理方法,以目标为依据,让具体化展开的组织目标不仅成为组织每个部门和成员行为的方向,而且也是评价组织每个部门、每个成员工作绩效的主要标准,从而使组织能够非常有效运作和实现有效管理。目标管理的优点在于,它具有极大的激励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行动,鼓励学生为争取实现愿望而努力,当遇到障碍时,目标给予人克服困难的力量;顺利时,可以增添信心。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学校校务、行政管理、学生德育工作中不同程度的引入了目标管理。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也将目标管理引入学生管理系统,引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更好的完成大学学业。
学生的学习,本身就是具有目的性的。高校学生从高中走来,一直的目标就是考上大学,上了大学之后,很多人失去了目标。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因此,用阶段性的目标对学生的大学生涯进行规划,分出阶段性的目标,不仅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
高校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影响了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高校学生处于过渡期,年龄、经历、爱好、志趣都不尽相同,每个人的目标也不完全一样,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在于怎么将不同的目标统一进行引导。不同于企业中的目标管理,高校学生的目标管理应该通过具体形式和内容产生能为人们所看到并被公认的效果,而不是量化出来的直接效果。
三、目标管理在高校学生学习管理中的应用
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和目标管理的特征,将学生的目标管理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目标制定阶段。这是实现目标管理,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前提。此环节在学生进校的第一学期进行。刚进入大学校园,很多学生都很茫然,在这个阶段,通过专业老师介绍,专业学姐解惑,让学生对本专业有基本的了解,清楚自己未来的动向。在此基础上设定长期目标,让学生对自己的目标和未来有认同感;同时,将长期目标以季度为单位进行分解,形成短期目标,方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及时对目标和状态进行掌控。
第二环节是目标实施阶段。这是整个过程的关键,从大一下学期持续到大三学期结束。在这一阶段,以季度的短期目标为单位,学生的目标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都可以自行调控。由于可以在短时间内看到效果,可以激发学生个体努力行为以寻求目标的实现你呢,因此,目标实施是整个环节的动力阶段。
第三环节是目标考核阶段。不仅是成绩的考核,也是能力的考核。大三学期的结束,基本不上本科教学的课程已经完成。在这个时候可以根据之前量化的目标,通过学习成绩和大学期间其他方面的表现,对自己进行审核,看是否努力的完成了自己设定的目标。
第四环节是目标评价阶段。这个阶段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每个小阶段的结束,都进行一下自我评价,并和长远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偏离长远目标。若在评价阶段的,对自己的表现是满意的,就会产生满足感,有利于下一阶段的学习。如果感到不合适,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这个时候就需要做出调整。因此,目标评价阶段也是整个环节的回馈阶段。
目标管理的这四个环节是一个闭合的循环过程,目标管理的每一个阶段都非常重要,共同构成一个系统,综合影响着学生每个学期的期望和行为,最终决定目标管理是否能够成功。
学校作为学生工作管理的主体,不仅要全程参与学生学习目标的制定、实施,而且要善于将学生日常管理和学习目标管理相结合,将管学生变为学生自治,不仅利于学校管理,而且有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最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朱伟.高校辅导员的国际化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2011,(3)
[2]许一.目标管理理论述评.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
[3] 省高校学生工作专业委员会组.学生工作的绩效与评估[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300-307.
[4] 洪文建.目标管理理论对高校学生管理的启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