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新接手的班级,无论学生的性格习惯还是行为特点,作为班主任都需要去摸索。如何运用唤醒教育在班级建设中发光发热,使组建新集体的时候事半功倍,是文章的论述重点。文章尝试从实际操作案例中总结经验,初探方法以便推广。
【关键词】唤醒教育;组建新班;实际运用
说起唤醒教育,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唤醒”二字,到底要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主动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其实我们人总有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对于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原始的看法,对于每一件事情都有探知的欲望与参与的冲动。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一个新的班集体犹如一轮新下水的轮船,班主任就像船长把握着前进的方向。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日子里,孩子们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将在一个又一个活动中形成。组建得好,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合力,事事实施起来事半功倍;人人都能充分发挥潜力,各尽所力,各施其才,百花齐放。若组建不好,则形同散沙,没有凝聚力,孩子们没有奋斗的目标,任何活动开展起来就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组建新班级的时候,老师常常忧虑会接到一批怎样的孩子,应如何将这些孩子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建立主心骨,让他们有向心力,这样很多教育管理措施实施起来才不至于事倍功半。但因为对于接手的孩子性格特点与行为习惯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很多班主任在建立新班级的时候总会走入以下误区。
(一)“权威式”管理
很多老师认为初建新班级先求稳,不出什么岔子就行,一开始就给孩子们列下许多条条框框,希望孩子们都依照老师的意愿行事,那老师就在可控范围内管得舒服。可是这长期要求孩子们乖顺,给孩子们预先安排了不同的游戏规则,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一种逆来顺受的思想,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
(二)“包办式”管理
一直以来,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老师预先列好条条框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物都听老师安排,老师天天从处理纪律、卫生到关注孩子思想教育等,事事亲力亲为,不假手于人,这种管理模式确实害了学生,也害了自己,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新精神,也抑制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一)新手上路,稳扎稳打
针对这一认知,我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开始观察了解。毕竟我是第一次跟学生接触,对于他们每个人的个性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学期初期,我只能采取一些常规温性的方法来对班级进行管理。例如:让上学期的班干继续担任原来的职位,大部分的班规也是按照上一任班主任规定的进行。当然,我也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但大部分规定还是原封不动地实施。对于这个做法,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不想一开学就让孩子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有太大的改动。孩子们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老师时,他们其实心里已经有很多揣测的了,不安的情绪占主导。如果在这时候我还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这无疑会将彼此间的距离拉大,这对我日后的管理百害而无一利。再说,在我还没了解清楚他们各自特点的情况下,我如果采取强制手段去改造他们,没错,短时间内,这些孩子是会遵循你所制定的规则来办事,但长期的高压政策只会让一些本来处于弱势的孩子随波逐流,逆来顺受,根本谈不上能力的爆发和潜能的唤醒。再者,这种否定了他们原来的个性的强制性措施,也很容易会招致反抗。所以,学期刚开始,我只能采取常规的措施。
(二)稳中求变,寻求未来长期平稳
毕竟温性的管理办法只是过渡用的,经过半学期的摸底调查以及平常生活的观察,我对孩子们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确定大部分孩子们的心理紧张以及焦虑得到平缓以后,接下来,我觉得有必要针对孩子们的主体行为方向进行引导。寻求未来班级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才是我最终的目标。所以,在跟原有班干商量以后,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班规。例如,解釋午睡重要性,明示此类特定时间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并且制定了具体的奖罚措施。除要关心集体外,要寻求一个班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对于一些处于弱势的孩子和个别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我相信只要他们得到适当的引导,把他们的潜能唤醒,把他们的潜在优势激活,他们也能大放异彩。这时候我有必要跟他们聊聊天了,协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中就有这么一位问题学生,他本来是一个成绩很不错的孩子,而且是班干,翻阅他的学籍册,不难发现上一届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一句反面的话语都没有。但是这学期,无论是行为规范还是学习成绩,他都出现了很大的退步。面对如此的发展态势,作为班主任的我无疑替他担心。于是,我马上就找了他,和他私下进行了一个长聊。刚开始,他对于我的提问总是支支吾吾地回答,很明显,从心理角度分析,这孩子对我不信任,存在戒备心理。因此,我把话题转了个方向,跟他聊起了上学期他的表现。当我提及上学期他的一些个人事迹后,我发现他的面部表情明显欢愉了很多,我知道,我找对了方向。在让这孩子对以往的成功感有了一个回忆后,我又把话题引向现实。这孩子才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他的话语中,我发现,他是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他自己认为这学期我没有经常在同学面前称赞他,以至于他以为我不喜欢他,也不再看重他了,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在纪律上、学习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知道问题所在,那就好办了。相比单纯的说教,我更相信“唤醒教育”的神奇效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特意增加了表扬这个同学的频率,还专门设了一个班干部职位给他,目的是想唤醒这个孩子记忆中的那份被认同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唤醒他那份原有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在记忆被唤醒后,这学生在行为约束方面有了很明显的好转。在这基础上,我再适当地引导他如何正确面对得与失,协助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一天一天向好的方向发展,逐步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这证明了“唤醒教育”的有效性。 还有这么一个孩子,翻查她以往的学籍册记录,发现上任班主任眼里的她比较活泼好动,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学习成绩也很拔尖。但就我的观察,这孩子这学期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上课经常分心,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变得沉默寡言了。经过课后和她单独聊天后,我了解了,她是因为第一次语文测验成绩不好,觉得自己的语文科目优势没了而自卑。其实我们作为教育者都清楚,有些高分的学生成绩下降是必然的,他们的领先本来就是暂时性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都有时间上的差异,有些孩子智力发展在某个时段的确比同龄人快,因此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同龄人高,成绩也会随之领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的增多、知识结构的调整、知识难度的提升,这些领先的孩子也许就会失去原有的优势。老师遇到这种情况,责备他们不够刻苦,给家长打电话投诉,不但帮不了孩子,可能还会让孩子一蹶不振。现在的她需要的正是理解与安慰,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自我,从原有的混沌中觉醒,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针对这孩子的情况,我特意拿了她上学期那些高分的测验试卷给她看,希望唤醒她那份成功的喜悦感和对自身的认可感。再者,我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这孩子能写得一手好字,因为她从小就跟书法老师练字。于是,我特意叫她给我们班写上几个字,然后在同学面前公开表扬她的字写得好,还把这些字贴在班级显眼的地方。除此以外,我还积极鼓励她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训练。最后,凭借自己的实力,她在镇举办的中小学生即席书法绘画大赛中获得了绘画类三等奖。除了我,连她的家长也注意到,这孩子原来的那份活泼和自信回来了,比起成绩还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我更高兴她能重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找到一个能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
(三)理论升华,指导日后实践
相比单方向期待和认可,我更倾向让学生知道:教育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只有增长个人才干,真正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那才是成功。相比一些班主任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一味地责骂或是采取高压性的手段,又或是给予单纯的物质奖励,我更注重唤醒他们心里潜藏的自我认同感,从而由这份认同感来引导他们修正自己的问题行为,在正面的影响下挖掘自己的潜能与优势,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当然,我的这种教育手段是浅层次的“唤醒教育”:有针对性地区别开同类行为问题产生的各种背后原因,找到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原因后,通过唤醒当事人的过往成功经历,给予一个正面强化,再加上科学的指导,从而让有问题的孩子重新发掘自身的优势,重获信心;又或是让一些发展方向单一的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寻找一条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更深层次的“唤醒教育”对人的要求就更高了,它希望孩子能从教育中得到觉悟,从而唤醒自身具备的各项潜能,自主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将人自身潜藏的个性化的能力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我相信,要实现这一个宏伟的目标,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是免不了的,我们一定要避免好大喜功,想一步到位的思想产生。
唤醒教育,期待着教育的觉醒与回归!
[1]苏富梅.浅谈“唤醒教育”在聾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 (s1) :120-122.
[2]王悦颐.教育的全部在于唤醒[J].教育艺术,2012(07):47-48.
【关键词】唤醒教育;组建新班;实际运用
一、唤醒教育的概念
说起唤醒教育,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唤醒”二字,到底要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主动求知与探索的欲望。其实我们人总有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对于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原始的看法,对于每一件事情都有探知的欲望与参与的冲动。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二、班级组建常遇问题
一个新的班集体犹如一轮新下水的轮船,班主任就像船长把握着前进的方向。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日子里,孩子们的人生态度、道德品质以及价值观将在一个又一个活动中形成。组建得好,大家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形成合力,事事实施起来事半功倍;人人都能充分发挥潜力,各尽所力,各施其才,百花齐放。若组建不好,则形同散沙,没有凝聚力,孩子们没有奋斗的目标,任何活动开展起来就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
组建新班级的时候,老师常常忧虑会接到一批怎样的孩子,应如何将这些孩子在短时间内组织起来,建立主心骨,让他们有向心力,这样很多教育管理措施实施起来才不至于事倍功半。但因为对于接手的孩子性格特点与行为习惯并不是很熟悉,所以很多班主任在建立新班级的时候总会走入以下误区。
(一)“权威式”管理
很多老师认为初建新班级先求稳,不出什么岔子就行,一开始就给孩子们列下许多条条框框,希望孩子们都依照老师的意愿行事,那老师就在可控范围内管得舒服。可是这长期要求孩子们乖顺,给孩子们预先安排了不同的游戏规则,长此以往孩子们就会形成一种逆来顺受的思想,缺乏自主思考的意识。
(二)“包办式”管理
一直以来,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育教学管理,老师预先列好条条框框,日常生活和管理事物都听老师安排,老师天天从处理纪律、卫生到关注孩子思想教育等,事事亲力亲为,不假手于人,这种管理模式确实害了学生,也害了自己,扼杀了学生的灵性和创新精神,也抑制了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科学管理的能力。
三、实践出真知
(一)新手上路,稳扎稳打
针对这一认知,我刚开始接手这个班的时候,就有针对性地开始观察了解。毕竟我是第一次跟学生接触,对于他们每个人的个性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学期初期,我只能采取一些常规温性的方法来对班级进行管理。例如:让上学期的班干继续担任原来的职位,大部分的班规也是按照上一任班主任规定的进行。当然,我也针对自己的实际需要做了一些小小的改动,但大部分规定还是原封不动地实施。对于这个做法,我是这样认为的,我不想一开学就让孩子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有太大的改动。孩子们在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老师时,他们其实心里已经有很多揣测的了,不安的情绪占主导。如果在这时候我还大张旗鼓地进行改革,这无疑会将彼此间的距离拉大,这对我日后的管理百害而无一利。再说,在我还没了解清楚他们各自特点的情况下,我如果采取强制手段去改造他们,没错,短时间内,这些孩子是会遵循你所制定的规则来办事,但长期的高压政策只会让一些本来处于弱势的孩子随波逐流,逆来顺受,根本谈不上能力的爆发和潜能的唤醒。再者,这种否定了他们原来的个性的强制性措施,也很容易会招致反抗。所以,学期刚开始,我只能采取常规的措施。
(二)稳中求变,寻求未来长期平稳
毕竟温性的管理办法只是过渡用的,经过半学期的摸底调查以及平常生活的观察,我对孩子们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在确定大部分孩子们的心理紧张以及焦虑得到平缓以后,接下来,我觉得有必要针对孩子们的主体行为方向进行引导。寻求未来班级长期的平稳健康发展才是我最终的目标。所以,在跟原有班干商量以后,我制定了一系列的新班规。例如,解釋午睡重要性,明示此类特定时间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并且制定了具体的奖罚措施。除要关心集体外,要寻求一个班级长期平稳健康发展,对于一些处于弱势的孩子和个别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我相信只要他们得到适当的引导,把他们的潜能唤醒,把他们的潜在优势激活,他们也能大放异彩。这时候我有必要跟他们聊聊天了,协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其中就有这么一位问题学生,他本来是一个成绩很不错的孩子,而且是班干,翻阅他的学籍册,不难发现上一届班主任对他的评价几乎都是正面的、积极的,一句反面的话语都没有。但是这学期,无论是行为规范还是学习成绩,他都出现了很大的退步。面对如此的发展态势,作为班主任的我无疑替他担心。于是,我马上就找了他,和他私下进行了一个长聊。刚开始,他对于我的提问总是支支吾吾地回答,很明显,从心理角度分析,这孩子对我不信任,存在戒备心理。因此,我把话题转了个方向,跟他聊起了上学期他的表现。当我提及上学期他的一些个人事迹后,我发现他的面部表情明显欢愉了很多,我知道,我找对了方向。在让这孩子对以往的成功感有了一个回忆后,我又把话题引向现实。这孩子才慢慢说出自己的想法。从他的话语中,我发现,他是个自尊心比较强的孩子,他自己认为这学期我没有经常在同学面前称赞他,以至于他以为我不喜欢他,也不再看重他了,所以久而久之也就在纪律上、学习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知道问题所在,那就好办了。相比单纯的说教,我更相信“唤醒教育”的神奇效用。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特意增加了表扬这个同学的频率,还专门设了一个班干部职位给他,目的是想唤醒这个孩子记忆中的那份被认同的喜悦感和满足感,同时也唤醒他那份原有的责任感和正义感。在记忆被唤醒后,这学生在行为约束方面有了很明显的好转。在这基础上,我再适当地引导他如何正确面对得与失,协助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一天一天向好的方向发展,逐步找到了自己的正确定位,这证明了“唤醒教育”的有效性。 还有这么一个孩子,翻查她以往的学籍册记录,发现上任班主任眼里的她比较活泼好动,乐于与人沟通交往,学习成绩也很拔尖。但就我的观察,这孩子这学期的表现有了很大的改变,不仅上课经常分心,不愿意主动回答问题,更重要的是,她变得沉默寡言了。经过课后和她单独聊天后,我了解了,她是因为第一次语文测验成绩不好,觉得自己的语文科目优势没了而自卑。其实我们作为教育者都清楚,有些高分的学生成绩下降是必然的,他们的领先本来就是暂时性的,因为每个孩子的智力发展都有时间上的差异,有些孩子智力发展在某个时段的确比同龄人快,因此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同龄人高,成绩也会随之领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的增多、知识结构的调整、知识难度的提升,这些领先的孩子也许就会失去原有的优势。老师遇到这种情况,责备他们不够刻苦,给家长打电话投诉,不但帮不了孩子,可能还会让孩子一蹶不振。现在的她需要的正是理解与安慰,需要的是重新认识自我,从原有的混沌中觉醒,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道路。针对这孩子的情况,我特意拿了她上学期那些高分的测验试卷给她看,希望唤醒她那份成功的喜悦感和对自身的认可感。再者,我从其他同学口中得知,这孩子能写得一手好字,因为她从小就跟书法老师练字。于是,我特意叫她给我们班写上几个字,然后在同学面前公开表扬她的字写得好,还把这些字贴在班级显眼的地方。除此以外,我还积极鼓励她多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训练。最后,凭借自己的实力,她在镇举办的中小学生即席书法绘画大赛中获得了绘画类三等奖。除了我,连她的家长也注意到,这孩子原来的那份活泼和自信回来了,比起成绩还没有得到立竿见影的提高,我更高兴她能重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找到一个能证明自己能力的舞台。
(三)理论升华,指导日后实践
相比单方向期待和认可,我更倾向让学生知道:教育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能用金钱和权力来衡量,只有增长个人才干,真正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那才是成功。相比一些班主任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一味地责骂或是采取高压性的手段,又或是给予单纯的物质奖励,我更注重唤醒他们心里潜藏的自我认同感,从而由这份认同感来引导他们修正自己的问题行为,在正面的影响下挖掘自己的潜能与优势,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当然,我的这种教育手段是浅层次的“唤醒教育”:有针对性地区别开同类行为问题产生的各种背后原因,找到最终导致问题行为的原因后,通过唤醒当事人的过往成功经历,给予一个正面强化,再加上科学的指导,从而让有问题的孩子重新发掘自身的优势,重获信心;又或是让一些发展方向单一的学生发掘自身的潜能,从而寻找一条更能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更深层次的“唤醒教育”对人的要求就更高了,它希望孩子能从教育中得到觉悟,从而唤醒自身具备的各项潜能,自主地、创造性地获得知识和能力,将人自身潜藏的个性化的能力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我相信,要实现这一个宏伟的目标,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是免不了的,我们一定要避免好大喜功,想一步到位的思想产生。
唤醒教育,期待着教育的觉醒与回归!
【参考文献】
[1]苏富梅.浅谈“唤醒教育”在聾生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实践[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 (s1) :120-122.
[2]王悦颐.教育的全部在于唤醒[J].教育艺术,2012(07):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