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动伤害事故是当前困扰体育教学工作的主要因素,本文将从学生的安全、事故的预防、活动中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探讨,以助于体育教学工作者处理好体育教学与运动伤害的关系。
【关键词】意外伤害 预防 安全 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45-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学校体育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体育课是以师生的肢体运动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借助各种场地与器材的一门课程,会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伤害事故。许多学校因为害怕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就被体育课堂教学拒之门外。
多年来,学生身体素质的日趋下降与体育教学的实施有相当的联系,运动不足自然会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学生体质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与正确引导。那么作为基层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体育教学与运动伤害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准绳
新课标下对体育课的目标阐述的十分清晰,共分五大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我们还应从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体育课程与教学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
当前体育课主要的育体功能并没有随着课改而改变,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增强体质。毛振明曾说:“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与提高,体育课就只能是肤浅游戏的堆砌,只能是幼儿型体育游戏的延伸。”假如不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是单纯的活动课、娱乐课、游戏课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教育。
2.体育课程与教学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
课改前期,许多老师认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开心,似乎就是一堂成功的体育课了,学生的心理也就健康了。其实,这既未重体,也未重育,仅有“运动参与”而已。很少有老师将运动负荷体现在备课上,体育课一旦缺少科学的体育活动,缺少合理的运动负荷则算不上是体育教学。尤其是学生目前的体质每况愈下,要想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课就必须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
3.体育课要重视实效性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体育课的教学也日新月异,很多老师从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形式、器材等方面挖掘创新使体育课活力四射、生机盎然。体育课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身体练习及现有的器材,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注重课的实效性,有效的发展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体育课中伤害事故以预防为主
首先,精心备课,严密组织。对课的内容搭配要合理,练习次序要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然后准备活动充分,针对性强。由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准备活动实在是浪费时间,因而草草了事,从而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伤害,如肌肉拉伤、踝关节扭伤等。最后场地器材布置合理,保护帮助得当到位。教师在课前应对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隐患。还要做到“一心两提醒”。“一心”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有责任心,教师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家长、学校、社会负责;学生应对他人、自己、教师、父母、学校负责。“两提醒”是教师提醒学生,学生间相互提醒。
三、教会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保护
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原则与方法是预防运动伤害的一种积极手段。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对技巧、跳跃、跨栏等项目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在预防运动伤害方面终生受益。
1.自我保护的原则
根据人体各部位在生命存在和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及抗损伤能力的不同,本着“舍车马保将帅”的原则,当人体跌倒时要首保大脑、次保胸腰、三保两臂、四保腿脚。具体要求是:人体跌倒时,尽可能用两腿着地,除非在保护大脑和胸腰情况下,一般不用手臂先着地。尽量避免胸腰摔打在地面上,任何情况下不能用头部着地。
2.自我保护的方法
根据人体关节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原理,可采用以下方法:
(1)顺关节支撑法:当人体后倒或侧倒着地时,必须屈膝坐臀,配合手臂顺撑,不可出现手臂反撑;当一足踏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即将发生扭踝时,可顺势向扭踝足侧屈膝并顺撑,同时迅速转移身体重心,减少扭踝程度。
(2)顺惯性滚动法:当人体受到惯性作用即将跌倒时,可顺势作滚翻或滚动,以免受伤。
(3)缓冲着地法:当人体从高处或器械上跌落时,可屈臂、屈膝、屈髋等缓冲着地。
(4)增大支撑面法:人体在跳落或跌倒时,应尽可能增大着地的受力面积,切忌用肘尖膝盖着地。
(5)缓降重心法:在球类竞赛中,当跳起时被他人推撞发生直体后倒时,可顺势收腹屈膝降低重心,配合两臂支撑,屈体后滚动落地;在做器械体操动作失败而掉落时应尽力抓住器械不放,以便借助器械的挂撑转危为安或缓降重心落地;从爬杆、木梯等高器械上掉落时,可先紧握器械,待接近地面时推开器械跳落地面或顺势跳滚落地。
四、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的妥善处理
应做到“三及时”,及时送医院。经判断伤势严重的应及时与班主任、医务室联系,及时送医院治疗,避免因耽误治疗时间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痛苦。及时通知家长。家长有知情权,在事发后应及时通知家长,如实说明情况,避免发生误会。及时探望。作为教师,在学生受伤后有责任去探望,让家长、学生感受教师是关心、爱护学生的,给他们以心灵上的安慰。
五、小 结
近来,各地都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开展一日两操等课外活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足以看出各界对学生体质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体育课也开始有计划地将运动技能教学再次转化为工作的核心,运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预防运动伤害与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是值得探究的话题。相信在所有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更合理、更有利于学校的校园意外伤害处理办法出台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会在体育教学中有更好的体现,既能让学生健体,又能保证学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吴小五.校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J].体育教学,2005(06):24
3 曾 敏、骆仁依.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因、防、救[J].体育与教学,2009(03):15
【关键词】意外伤害 预防 安全 保护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145-02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就必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而学校体育则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体育课是以师生的肢体运动为主要教学手段的,借助各种场地与器材的一门课程,会有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伤害事故。许多学校因为害怕伤害事故的发生,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运动项目就被体育课堂教学拒之门外。
多年来,学生身体素质的日趋下降与体育教学的实施有相当的联系,运动不足自然会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学生体质的发展离不开广大体育教师的教学与正确引导。那么作为基层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体育教学与运动伤害呢?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应该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准绳
新课标下对体育课的目标阐述的十分清晰,共分五大领域,其中之一就是全面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健康。课程改革如火如荼,我们还应从几个方面加以重视。
1.体育课程与教学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
当前体育课主要的育体功能并没有随着课改而改变,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增强体质。毛振明曾说:“没有运动技能的教学与提高,体育课就只能是肤浅游戏的堆砌,只能是幼儿型体育游戏的延伸。”假如不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体育课就是单纯的活动课、娱乐课、游戏课了,学生的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并强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教育。
2.体育课程与教学要保证一定的运动负荷
课改前期,许多老师认为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玩得开心,似乎就是一堂成功的体育课了,学生的心理也就健康了。其实,这既未重体,也未重育,仅有“运动参与”而已。很少有老师将运动负荷体现在备课上,体育课一旦缺少科学的体育活动,缺少合理的运动负荷则算不上是体育教学。尤其是学生目前的体质每况愈下,要想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体育课就必须承载一定的运动负荷。
3.体育课要重视实效性
创新是时代的主旋律,体育课的教学也日新月异,很多老师从教学方法、手段、内容、形式、器材等方面挖掘创新使体育课活力四射、生机盎然。体育课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身体练习及现有的器材,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注重课的实效性,有效的发展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体育课中伤害事故以预防为主
首先,精心备课,严密组织。对课的内容搭配要合理,练习次序要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然后准备活动充分,针对性强。由于学生对准备活动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准备活动实在是浪费时间,因而草草了事,从而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伤害,如肌肉拉伤、踝关节扭伤等。最后场地器材布置合理,保护帮助得当到位。教师在课前应对场地器材的安全性进行必要的检查,排除隐患。还要做到“一心两提醒”。“一心”就是要求教师和学生有责任心,教师要对学生负责,对自己、家长、学校、社会负责;学生应对他人、自己、教师、父母、学校负责。“两提醒”是教师提醒学生,学生间相互提醒。
三、教会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保护
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原则与方法是预防运动伤害的一种积极手段。教会学生自我保护的方法能帮助学生克服对技巧、跳跃、跨栏等项目的恐惧心理,使他们在预防运动伤害方面终生受益。
1.自我保护的原则
根据人体各部位在生命存在和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及抗损伤能力的不同,本着“舍车马保将帅”的原则,当人体跌倒时要首保大脑、次保胸腰、三保两臂、四保腿脚。具体要求是:人体跌倒时,尽可能用两腿着地,除非在保护大脑和胸腰情况下,一般不用手臂先着地。尽量避免胸腰摔打在地面上,任何情况下不能用头部着地。
2.自我保护的方法
根据人体关节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原理,可采用以下方法:
(1)顺关节支撑法:当人体后倒或侧倒着地时,必须屈膝坐臀,配合手臂顺撑,不可出现手臂反撑;当一足踏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即将发生扭踝时,可顺势向扭踝足侧屈膝并顺撑,同时迅速转移身体重心,减少扭踝程度。
(2)顺惯性滚动法:当人体受到惯性作用即将跌倒时,可顺势作滚翻或滚动,以免受伤。
(3)缓冲着地法:当人体从高处或器械上跌落时,可屈臂、屈膝、屈髋等缓冲着地。
(4)增大支撑面法:人体在跳落或跌倒时,应尽可能增大着地的受力面积,切忌用肘尖膝盖着地。
(5)缓降重心法:在球类竞赛中,当跳起时被他人推撞发生直体后倒时,可顺势收腹屈膝降低重心,配合两臂支撑,屈体后滚动落地;在做器械体操动作失败而掉落时应尽力抓住器械不放,以便借助器械的挂撑转危为安或缓降重心落地;从爬杆、木梯等高器械上掉落时,可先紧握器械,待接近地面时推开器械跳落地面或顺势跳滚落地。
四、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后的妥善处理
应做到“三及时”,及时送医院。经判断伤势严重的应及时与班主任、医务室联系,及时送医院治疗,避免因耽误治疗时间给学生带来更大的痛苦。及时通知家长。家长有知情权,在事发后应及时通知家长,如实说明情况,避免发生误会。及时探望。作为教师,在学生受伤后有责任去探望,让家长、学生感受教师是关心、爱护学生的,给他们以心灵上的安慰。
五、小 结
近来,各地都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工作,开展一日两操等课外活动,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足以看出各界对学生体质的高度重视。体育教师的体育课也开始有计划地将运动技能教学再次转化为工作的核心,运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也相应增加,预防运动伤害与切实提高学生体质是值得探究的话题。相信在所有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更合理、更有利于学校的校园意外伤害处理办法出台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新理念会在体育教学中有更好的体现,既能让学生健体,又能保证学生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毛振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吴小五.校园运动伤害事故的预防[J].体育教学,2005(06):24
3 曾 敏、骆仁依.体育教学中伤害事故的因、防、救[J].体育与教学,2009(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