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创新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yo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药学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以我国古代哲学为基石,并在我国古代文化的沃土中孕育、生长,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不断变革与创新是促进中医药学向前发展的原动力。近三十年来,我国许多高等中医药院校一直致力于教育观念的变革与教育实践的创新,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本文将介绍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教育观念变革和教育实践创新上的主要经验,冀望与各位同仁分享。
  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基本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唯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高等中医药院校。2000年7月31日,原北京针灸骨伤学院与原北京中医药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直属国家教育部管理的重点大学。
  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始终坚持“秉承传统,崇尚创新,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的办学思路,持续发扬“勤求博采,厚德济生”的校训精神,着力营建“以文化人”“以德立人”“实践育人”的教育环境,已经为国家培养了两万多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为世界近90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各类本科以上高级中医药人才数千名。同时,学校还致力于中医药科学研究、医疗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均取得了骄人成就。如今,学校已经成为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解决中医药重大科技问题、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杂病、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
  教育观念变革:实践教育的新理念
  学校的教育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迄今已经持续进行了三十多年。2007年以后,随着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建设的深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步子迈得越来越大,“中医教改实验班”“岐黄国医”实验班“杏林高中预科班”“卓越医学人才培养教育计划”实验班的开办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校在系统总结以往教育改革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协同与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大实践”教育观,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大实践”教育平台。
  1.“大实践”教育观的由来及内涵
  第一,实践教育的典范——中医师承教育。实践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就中医药教育而言,实践教育尤为关键。在我国中医药教育发展历史上,实践教育备受推崇,涌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实践教育形式——师承教育,并一度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流形式。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的发展,这种实践教育形式逐渐弱化、边缘化。时至今日,中医师承教育不仅引起了一部分有识之士的重视,而且重新引起了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这不是一种怀旧情怀,而是一种理性的思考。
  大家普遍认为,中医药师承教育所特有的实践教育精神以及优越的教育功效是养成古代中医药大家的主要缘由,而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中实践教育精神的缺失可能是难以产生中医药大家的关键因素。于是,在当今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提出了“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倡议,导师制又重新出现在许多中医药院校的教育实践中,如此种种师承教育的方式被运用于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中,确实得到了广泛认同,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事实上,中医药师承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重视人文素养的养成,中国古代有“医儒不分家”和“不为良相即为良医”之说。换言之,古代中医药师承教育就是一个注重整体培养的“大实践”教育形式,不仅重视临床实践知识技能的培养,而且重视作为中医药人才素质基础的人文素养的养成。
  第二,“大实践”教育观。“大实践”教育观的提出是基于对院校教育弊端的批判以及对师承教育核心精神和教育功效的汲取。中医药教育从以师承教育为主转到以院校教育为主,是中医药教育发展规律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有识之士发现,中医药院校教育虽然培养了一大批现代中医药人才,但其过于强调知识传授、忽略实践教育的弊端已显露出来。中医药院校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历史遗留问题、现实问题以及即将遇到的问题,迫使我们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局部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改革,到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改革持续不断,大家试图努力找寻中医药院校教育未来发展的突破口,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笔者认为,要切实解决现代中医药教育中的根本问题,应对新时期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就必须从教育观念变革开始,学校的“大实践”教育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大实践”教育观是以实践教育为主线并把实践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一种教育理念,其内涵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实践为目的。倡导“学以致用”,即学生在校期间的所学是为了今后职业生涯的所用。其二,以实践为手段。倡导“从做中学”, 即“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其三,以实践为标准。倡导“以效为准”,即用实际效果作为检验教育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
  2.“大实践”教育体系的基本构架
  中医人才的成长特别是杰出中医人才的成长,需要经历相当长时间的临床实践,同时也需要培养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大实践”教育与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十分吻合,不仅强调实践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而且强调全面素质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经过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学校“大实践”教育基本构架已经初步形成。
  第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顶层设计。“大实践”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医药人才,他们首先应当是具有基本社会责任感和良好道德素质的公民,其次才是具有高尚医学情操和高超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人才,“大实践”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必须始终围绕这个基本的教育理念进行设计。古代中医有“大医精诚”之说,“大实践”教育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第二,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全程培养。“大实践”教育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不仅是注重毕业实习,而且还注重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本科教育全过程。大学新生入学后,便开始通过不定期的短时间见习,使他们对中医药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基础医学教学阶段,主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实验教学使他们掌握现代科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程序。临床专业教学阶段,则主要通过具体案例的教学使他们掌握临床技能,培养临床思维。在整个本科教育阶段,还会通过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三,以个性养成为指向的多样化活动形式。“大实践”教育强调全面发展,同时也强调个性发展。古代中医药大师不仅是具有全面素质的人,而且也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人,这是中医药科学能够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内在原因。“大实践”教育试图通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形式,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发展的需要。学校目前有第二课堂、课间见习、毕业实习、学科竞赛、学生课题及假期社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形式。
  第四,以协同融合为特征的整体性教学体系。“大实践”教育的主体有很多,如课程组、二级学院、教学医院、附属医院及其他各种实践教学基地等,“大实践”教育把从事实践教学的全部主体看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立协同融合的关系联结起来,为了实现同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近年来,学校对各类实践教学主体重新进行了功能定位,还新建了一些实践教学主体机构,形成了以协同融合为特征的整体性实践教学新体系。
  教育实践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世纪末以来,学校以世界银行贷款教改项目《中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为契机,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以“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为核心理念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概念。2007年以后,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工程的实施,学校又开展了新一轮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次改革以学校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为基础,将改革背景和视野从校内扩展至整个中医药行业,以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临床应用型中医药人才为目标指向。近几年,学校相继开办了“院校—师承—家传”三结合教改实验班、中医高中预科“杏林班”、本博连读“岐黄国医”实验班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在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道路上迈出了较大步伐。
  第一,中医高中预科“杏林班”。该班是为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培养有志于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人才,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与中医药知识教育前移至高中阶段,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的深层次发展。2011年,学校与北京宏志中学首次合作,共同举办中医高中预科“杏林班”,在高中阶段开设“中国古代哲学基础”“国学导论”“中国传统文化导论”和“中医药学知识概论”等中医药背景知识课程。
  第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该实验班是学校开展高水平中医人才培养的又一个重大举措。其培养目标是既具有坚实全科医学基础的,又能胜任一定专科医疗工作的医师;培养模式为“5 3”,即在5年的中西医基础学习后,进行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内容以临床各科规范化培训为主,但不包括以前七年制的“二级学科定向培养”,通过培训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医学理论、医学英语、技能操作、辅助检查、病例分析等)授予临床硕(博)士学位。2012年,学校的“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首次招生。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实验班与“岐黄国医”实验班一样,充分借鉴了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连续统一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及其成功的教育经验。虽然在修业年限上与以往长学制只有1年的差距,但在培养过程中则有实质性的变化:其一,该实验班的前5年进行基础医学教育,后3年进行专业教育,因此,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上与以往长学制是完全不一样的;其二,该实验班将毕业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过程内,与基础医学教育紧密衔接在一起,既可保证学生学习的连续性,也可保证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岐黄国医”实验班。该实验班采取本科五年与直接攻读博士四年相结合的模式。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中医药知识,精通中医经典理论,了解必要的西医学知识,运用中医学思维方式与临床技能,从事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等工作的中医药临床精英人才。前五年按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在第四学年末进行分流考核。考核合格者按临床专业博士学位并结合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计划培养,达到培养要求者,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和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2011年,在教育部等单位的政策支持下,定位为培养“中医临床精英人才”的“岐黄国医”实验班正式招生。该班通过全国普通高校招生录取了一批成绩优异的学生,目前已连续招收两届。
  “岐黄国医”实验班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与先进的国际医学教育模式实质性对接。中医拔尖人才培养充分借鉴基础医学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连续统一的现代医学教育模式,与先进的国际医学教育模式形成实质性对接。在本专业后期培养阶段,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捆绑进行,学生毕业时可以获得四个证书,即:毕业证、学位证、执业医师资格证和住院医师资格证。其二,全面推行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大力引进、推行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教学方法,使用新教学方法的课程覆盖整个课程体系的40%以上。其三,特别重视实践教育。将“大实践”教育观贯穿于中医拔尖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倡导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占整个教学任务的比重超过2/3。其四,实行全程导师制。为达到培养目标,实验班学生入校后,学校为每人配备一名知名教授作为导师,全程实行“名师 名医”的培养法,即选择最优秀的师资授课、最有名的医师跟诊。其五,注重教育理念创新。首次把“多校园”教育理念引进实验班培养过程中,实验班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将相继经历本校校园、国内西医校园和国外医学校园三个不同的校园学习和生活。
  学校在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已经迈出了较大步伐,这些创新实验计划的实施,将对我国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发挥积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为了适应新医改的要求,学校还将对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修订,配合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在各种高水平中医药人才培养中进行大胆试验。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质量工程办公室)
  [责任编辑:于 洋]
其他文献
在我这里,写作只是一种存在的游戏,它没有像人们所宣称的那么伟大。小说写作也是如此,它是语词的游戏,需要一些公开和秘密的手法,以及一些推动文字的记忆和经验。仅此而已。有人说我发生了某种转型。我必须说明,这是一种不够准确的判断。我没有转型,我只是扩大了自我游戏的空间而已。語言就像陀螺,而键盘就像鞭子,我在抽打和令其旋转的过程中获得了快感。  十几年来,我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投射在传统文化、神话传说和历史叙
事情要从很多年前说起,有一回在“小绍兴”饭店吃便餐,注意到邻桌一对母子。他们的餐桌上,独独一盘白斩三黄鸡,没有别的菜。那儿子已有十七八岁的样子,顾自举箸大啖,吃相肆无忌惮。母亲低眉端坐,用筷子挑拣出最好的肉块,夹到儿子的碗里,自己却一口都没吃。母亲做成这样,孩子被宠坏是一定的,彼时我想。然而等他们吃完,站起来准备离开,我才看出异样。那孩子抬起头,面容完整暴露于我视线内,典型的“唐氏儿”。母亲牵着儿
1月12日,“华约”“北约”和“卓越”三大自主招生联盟不约而同将笔试时间由原计划的3月2日改成了3月16日,这意味着自主招生考试不仅是历来最晚,而且比去年推迟了一个多月。自主招生制度实施以来,社会热议不断,考试时间撞车、科目缩减、生源危机加剧,2013年自主招生可谓变化多多。不管怎么说,自主招生都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但其是否能够促进教育公平,有待于不断完善自主招生制度。  @熊丙奇 20
十几岁的少年通常都不知道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却有了许许多多不想做的事情。  我大约十三四岁的时候,产生了强烈的厌学情绪。在课堂上,什么都管不住我的思绪,我脑子里就像有云。大人们想尽办法逼我念书,有一次我姑姑带我到一个看上去邋遢的小饭馆,指着里面一个女帮工说,你不好好念书,很快就和她一样。然后再过几年你就嫁到乡下,只知道种地和生娃。  我看着那个帮工,她是一个跟我差不多大的小姑娘,但是她和我那些闹腾的
邹锋,1968年8月出生,安徽人,1997年9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200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教授。现任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理事、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民革北京工业大学支部主委,北京市朝阳区政协委员。  从2013年入秋开始,一直到2015年,邹锋教授和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团队不停地忙碌着,从“纪念全民
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2013年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创办研究生教育10周年。学校在200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开始招收第一届研究生共计25人,截至2013年招生规模已达270人,目前在校生已达到691人,占学校本科生的1/6。10年来学校毕业了7届共625名研究生,且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社会对学校研究生的总体质量评价也较好。制度建设方面,学校进行了2003年和2011年两次大规模研究生教育
摘 要:传统模式下的高校制度建设,多倾向于以行政部门为单一制度建设主体、以自上而下的创建手段进行制度建设,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制定程序不规范、制度内容不当、适用和解释混乱等弊端,阻碍了新时期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将“公共治理”理论中的多元治理、协商对话、共同参与、利益共享等核心价值引入高校制度建设之中,探索高校新的制度创建模式,实现高校资源效益和师生利益的最大化,为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提供富
摘 要:哲学社会科学是我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国民素质整体性提高的重要工具。但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投入不足、渠道有限,各自为政、资源分散,闭门造车、产学研脱离,激励失效、创新型人才不足等问题。而协同创新具有全面开放、共同投入,资源汇集、深度融合,需求导向、集体攻关,创新引领、汇聚人才,人才培养、全面繁荣等优势,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扫除某些障碍,进而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
摘 要:北京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目前北京和公认的世界城市在很多方面还有差距。汇集各类高端人才,尤其是各类外语人才,是建设世界城市的必要途径。世界城市需要国际化外语人才、专门外交人才、高端复合型人才和专业外语教育人才。大学需要从开展世界城市研究、创新人才培养理念等方面积极应对。  关键词: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外语人才  2009年,北京首次正式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宏伟蓝图。作为首都,北京发挥着
2012年是清华大学新百年的起步之年。2011年4月,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清华百年发展为国家和民族作出的重要贡献,深情回顾在清华受到的教育和培养,着重强调全面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并代表党和国家殷切希望清华大学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就。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