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5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就其治疗方法与效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50例手术时长为90~160min,平均时长为(110.0±5.0)min;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出血量为(230.0±10.5)ml。术后未发生死亡、感染事件及严重并发症,均为I级愈合;术前JOA评分为(12.83±2.31)分,术后评分为(16.12±1.84)分,功能改善总优良率为80.0%;术后骨性融合良好,愈合时长为6~19个月,术后颈椎前凸恢复良好。结论: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减压充分,颈椎重建稳定性高,可推广应用。
【关键词】 颈椎病;多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现阶段,针对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取问题争议较大[1],有学者主张行后路椎板成形术间接减压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前路手术后直接减压处理效果更佳[2]。有文献报道[3],前路手术后直接减压处理法于两个椎体次全切除、3个节段椎间隙减压处理中应用效果各异。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为(58.5±4.6)岁;病程为4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10.5±1.5)个月;节段C3-6病变24例,C4-7节段病变26例。50例患者均伴有上肢麻木、下肢行动不便、手握力减弱、躯体有束缚感、髌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等病症,其中8例患者伴有排便困难或尿潴留病症。X线下可见颈椎曲度消失、椎间隙高度丧失、颈椎退行性病变及节段性不稳,2例患者伴有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22例患者颈椎椎体后部形成骨赘。MRI检查可见颈脊髓三节段受压,16例患者矢状面硬膜囊伴有串珠样改变,4例患者局部脊髓内可见高信号。
1.2 治疗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后,患者取仰卧位,于肩背部放置软垫,保持患者颈部后仰。于右侧颈部行5cm横切口,沿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分离皮肤组织直至椎体前方,在C形臂X光机透视指导下定位病变椎体,将病变严重的节段及重度椎间隙狭窄的椎体进行次全切除术,先切除相邻2个椎间盘,后用椎体撑开器将椎体撑开,用咬骨钳咬住需要切除的椎体后缘,刮除椎体后壁、后骨赘、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椎间盘残余,暴露硬膜囊。将被切除椎体的碎骨块纳入修剪好的钛网内,并将钛网嵌入到椎体之间,针对钛网上部或下部椎间隙进行椎间盘切除减压术,撑开椎间隙后切除骨赘,对硬膜囊进行充分减压术后刮除软骨组织并保留终板。将切除椎体的松质骨植入cage中压紧融合后置入椎间隙,并用钢板螺丝钉固定,行X线检查确定融合到位,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并缝合。术后可轴位翻身,不可将头颈侧屈,在颈托支撑下可下地行走,术后7d拆线,8周左右去除颈托,期间颈部不可过度旋转或屈伸。
1.3 疗效评价 术后每3个月行影像学复查,观察钛网、钛板及cage移位状况及植骨愈合情况。参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4]:术后功能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改善率超过75%为优,改善率50%~74%为良,改善率25%~49%为中,低于24%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50例患者手术时长为90~160min,平均时长为(110.0±5.0)min;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出血量为(230.0±10.5)ml。术后5例患者发生吞咽不适,对症处理后病症缓解,未发生死亡、感染事件,未出现喉上神经、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均为I级愈合。50例患者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随访(16.0±2.0)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2.83±2.31)分,术后评分为(16.12±1.84)分,JOA评分结果显示功能改善优23例,良17例,中8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0.0%。随访发现,所有患者术后骨性融合良好,愈合时长为6~19个月,平均(7.6±1.4)个月,术后颈椎前凸恢复良好。
3 讨 论
临床研究发现[5-6],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于椎间隙狭窄明显患者治疗适用性较高,该术式手术视野开阔,可以切实减轻来自颈脊髓前方压迫,保证减压、植骨、融合等操作的安全性,应用价值较高。本文研究发现,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充分,术后颈椎病重建稳定性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总体优良率达80%,应用价值极高,可推广应用。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彻底清除致压因素[7],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降低椎体破坏程度,提升脊柱稳定性,应用优势十分突出。但是,临床实践证明,该术式对技术要求较高,常存在减压不充分、融合不到位等不足[8],且对前中柱结构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易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操作时,保证减压充分,以充分提升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樊健,俞光荣.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2(2):97-99.
[2] 王健,倪斌,杨海涛,等.单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4(9):789-790.
[3] 吴鹏.颈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D].浙江大学,2013.
[4] 张钟元,张继东,刘中远,等.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上海医学,2002,36(9):575-577.
[5] 尚守录.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17(1):38-38.
[6] 袁文,徐盛明,王新伟,等.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20(2):95-98.
[7] 徐敏,刘保新.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实用骨科杂志,2008,21(9):513-515.
[8] 张世民,马明,刘昱彰,等.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颈腰痛杂志,2013,25(3):199-202.
【关键词】 颈椎病;多节段;颈前路椎体次全切术;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
现阶段,针对多节段颈椎病手术治疗方法选取问题争议较大[1],有学者主张行后路椎板成形术间接减压治疗,多数学者认为前路手术后直接减压处理效果更佳[2]。有文献报道[3],前路手术后直接减压处理法于两个椎体次全切除、3个节段椎间隙减压处理中应用效果各异。本文选取我院近年来收治的5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探讨多节段颈椎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0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为(58.5±4.6)岁;病程为4个月~5年,平均病程为(10.5±1.5)个月;节段C3-6病变24例,C4-7节段病变26例。50例患者均伴有上肢麻木、下肢行动不便、手握力减弱、躯体有束缚感、髌腱反射活跃或亢进等病症,其中8例患者伴有排便困难或尿潴留病症。X线下可见颈椎曲度消失、椎间隙高度丧失、颈椎退行性病变及节段性不稳,2例患者伴有局限性后纵韧带骨化,22例患者颈椎椎体后部形成骨赘。MRI检查可见颈脊髓三节段受压,16例患者矢状面硬膜囊伴有串珠样改变,4例患者局部脊髓内可见高信号。
1.2 治疗方法 气管插管全麻后,患者取仰卧位,于肩背部放置软垫,保持患者颈部后仰。于右侧颈部行5cm横切口,沿内脏鞘与血管神经鞘间分离皮肤组织直至椎体前方,在C形臂X光机透视指导下定位病变椎体,将病变严重的节段及重度椎间隙狭窄的椎体进行次全切除术,先切除相邻2个椎间盘,后用椎体撑开器将椎体撑开,用咬骨钳咬住需要切除的椎体后缘,刮除椎体后壁、后骨赘、增生肥厚的后纵韧带、椎间盘残余,暴露硬膜囊。将被切除椎体的碎骨块纳入修剪好的钛网内,并将钛网嵌入到椎体之间,针对钛网上部或下部椎间隙进行椎间盘切除减压术,撑开椎间隙后切除骨赘,对硬膜囊进行充分减压术后刮除软骨组织并保留终板。将切除椎体的松质骨植入cage中压紧融合后置入椎间隙,并用钢板螺丝钉固定,行X线检查确定融合到位,止血后放置引流管并缝合。术后可轴位翻身,不可将头颈侧屈,在颈托支撑下可下地行走,术后7d拆线,8周左右去除颈托,期间颈部不可过度旋转或屈伸。
1.3 疗效评价 术后每3个月行影像学复查,观察钛网、钛板及cage移位状况及植骨愈合情况。参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标准评价术后功能改善情况[4]:术后功能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7-术前评分)×100%,改善率超过75%为优,改善率50%~74%为良,改善率25%~49%为中,低于24%为差。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50例患者手术时长为90~160min,平均时长为(110.0±5.0)min;出血量为100~400ml,平均出血量为(230.0±10.5)ml。术后5例患者发生吞咽不适,对症处理后病症缓解,未发生死亡、感染事件,未出现喉上神经、脑脊液漏、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均为I级愈合。50例患者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随访(16.0±2.0)个月;术前JOA评分为(12.83±2.31)分,术后评分为(16.12±1.84)分,JOA评分结果显示功能改善优23例,良17例,中8例,差2例,总优良率为80.0%。随访发现,所有患者术后骨性融合良好,愈合时长为6~19个月,平均(7.6±1.4)个月,术后颈椎前凸恢复良好。
3 讨 论
临床研究发现[5-6],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对于椎间隙狭窄明显患者治疗适用性较高,该术式手术视野开阔,可以切实减轻来自颈脊髓前方压迫,保证减压、植骨、融合等操作的安全性,应用价值较高。本文研究发现,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减压充分,术后颈椎病重建稳定性高,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总体优良率达80%,应用价值极高,可推广应用。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可彻底清除致压因素[7],恢复颈椎生理曲度,降低椎体破坏程度,提升脊柱稳定性,应用优势十分突出。但是,临床实践证明,该术式对技术要求较高,常存在减压不充分、融合不到位等不足[8],且对前中柱结构损伤较大,术后并发症易发。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融合内固定术临床应用过程中,应该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操作时,保证减压充分,以充分提升手术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樊健,俞光荣.前路选择性椎间隙减压组合椎体次全切除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0,22(2):97-99.
[2] 王健,倪斌,杨海涛,等.单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0,24(9):789-790.
[3] 吴鹏.颈椎体次全切除联合椎间隙减压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D].浙江大学,2013.
[4] 张钟元,张继东,刘中远,等.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上海医学,2002,36(9):575-577.
[5] 尚守录.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药与保健,2014,17(1):38-38.
[6] 袁文,徐盛明,王新伟,等.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疗效分析[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6,20(2):95-98.
[7] 徐敏,刘保新.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J].实用骨科杂志,2008,21(9):513-515.
[8] 张世民,马明,刘昱彰,等.颈前路椎间隙减压联合椎体次全切除术治疗三节段脊髓型颈椎病[J].颈腰痛杂志,2013,25(3):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