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属于你吗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23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纪伯伦写过一首诗,名为《论孩子》: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并非来自于你;
  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居住在明天的房屋里,
  那是你甚至在梦中都不能造访的房屋。
  你可以努力将自己变得像他们,
  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
  你是发射孩子生命之箭的弓,
  神弓手在无穷之路上瞄准目标,
  他用神力折弯你,好让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让你在神弓手掌中的弯折令他愉悦吧,
  因为他既爱那飞者的箭,也爱那坚稳的弓。
  一个朋友年轻的时候读到这首诗,非常激动,就拿回去给爸爸看。但她爸爸读不懂,皱着眉头说:“这写的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是什么话!”
  中国的一些父母恐怕很难读懂这首诗。
  我觉得,读懂了这首诗,才可以做父母,甚至可以做心理咨询师了。因为,诗中讲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敬畏,而这正是孩子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根本。
  孩子不属于父母
  如果把它读给那些强制孩子的父母听,会怎样反应呢?这大概可以想象得到。
  诗开头就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许多中国的父母听到这话会觉得刺耳。因为在他们心里,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孩子是属于父母的。甚至,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母对孩子拥有支配权,不管父母怎样对待孩子,都是自家的事情,别人管不着。在中国古代,甚至在现在,中国的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生命的延续,传宗接代的工具,“养儿防老”的投资,而不是把孩子当作一个需要得到培育的独立个体,让孩子有自由成长的空间。他们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甚至他们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肆意虐待孩子的身体,目的是驯服孩子,确保“投资”的回报。
  现代社会的新观念是:孩子首先是国家的公民,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如果父母对孩子滥用权利,国家有权剥夺父母作为监护人的身份。在西方社会,这种观念不仅深入人心,还有体制上的维持。又因为制度在执行的时候也可能造成伤害,心理学领域又发展出系统的家庭关顾的专业资源,通过具体的家庭辅导与家庭指导项目,让父母接受培育孩子的教育,成为培育孩子健康成长的监护人—— 他们培育孩子,不大是为了自己,也不大是为了家庭,更是为社会、国家,甚至是为人类培育好的公民。从这个意义上说,“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出生,并非来自于你,他们和你住在一起,却不属于你”。中国的母亲爱说这句话:“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这样的表达里,更多的成分是本能的母爱,而不是有意识的母爱。有意识的母爱会给孩子充分的尊重与自由,让他享受成长的快乐,体验生活的丰富,最终成为有责任能力、爱的能力的独立个体。本能的母爱却是控制的,过度保护的。这样的母亲,自己不独立,也不让孩子独立,要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范围里,不让孩子越过自己的视野,要把孩子跟自己捆绑在一起,不允许孩子长出自我。她试图跟孩子建立一种精神上的共生体,因而对孩子这样说话:你来自于我,你属于我。这时,纪伯伦却说:你的孩子并非来自于你,也不属于你。这话是在提醒父母:不要控制自己的孩子,要尊重他们,给他们充分的自由,让他们长成自己。
  给孩子爱而不是思想
  接下来的这句诗,也让许多中国的父母困惑:“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中国的父母不管给孩子什么,甚至包括打骂孩子都说是“爱”。但在心理咨询室里,我却在父母身上看到了阻碍孩子成长,导致伤害的错爱。他们给孩子思想,不见得出于爱,大多是出于自身的焦虑;不见得是他们多爱孩子,大多是他们太爱自己;不见得是为了增进孩子的能力感,大多是为了在孩子面前抬高自己。这样的父母,如果他们不给孩子思想,似乎就没有什么可给了。他们以爱的名义灌输思想,把爱和思想混为一团。父母把担心、自负、挫伤、偏见都混杂在思想里,传输到孩子的内心里,结果是,孩子的头脑里只有父母的标准,进入到新的环境就不知如何应对,变得惶惶不安。最终,孩子既没有思考的能力,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爱。
  纪伯伦提醒父母,不要用自己的思想压抑孩子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许多父母认为,孩子的心灵不过是一张白纸,哪有自己的思想?这样的父母不明白,在孩子出生之前,他的内部早已被赋予无法测度的潜能,那小小的生命,反映的是人类整体的样态,那稚嫩的心灵,贮存着整个宇宙的神秘与丰盛。如果父母能够给孩子充分的爱与自由,孩子内心里的丰富就会如花朵一样自然的绽放。如果父母一味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孩子,孩子的潜能就会受到压抑,他的精神之树就会变得枯萎,如同花渐落去。
  最近我接待一位求助者,是一所名牌大学的学生。当事人的母亲回忆,儿子很小的时候就会察颜观色,投人所好,一举一动讨每个人的欢心。有一点差错,就向妈妈忏悔:“我错了,下次不敢了。”妈妈批评别人,他赶忙向妈妈保证:“我很乖,我是乖孩子。”这些被强制的经验成了当事人内心那个道德审判所的根基,它的影响力从当事人的幼年一直延续到现在。现在,他说话做事,都担心犯错,担心自己道德低下,人格卑劣,冒犯了别人,影响了社会,有时会觉得自己罪大恶极。他的头脑里不断传来指责的声音,他不断反省和忏悔:“我错了!我有罪!”有时候,指责的声音通过周围的人投射到他身上,这让他更加噤若寒蝉。这样,他不能在生活中跟其他人做自然接触与交流,他的思想不能跟现实接通,也不能跟未来接通。
  居住在明天的房屋里
  纪伯伦说:“你可以努力把自己变得像他们,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停留在昨天。”在这一点上,许多父母刚好相反。他们把自己的经验、观念强加给孩子,把自己挫伤的情绪强加给孩子,把对这个世界的恐慌和不安全感强加给孩子。当他们这样做的时候,是让生命后退,让生命停留在昨天。因为,强加给孩子的那些东西早已时过境迁,已经不再适合孩子了。把孩子也拉回到过去,他们的心灵就停留在昨天的坟墓里,而不是居住在明天的房屋里。
  我忍不住想,如果让中国的父母写一首“论孩子”的诗,那会是怎样的一首诗呢?
  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
  他们是我生命的延续。
  他们是从我而生的,是我给了他们生命。
  我把他们放在我的视野之内,因为他们属于我。
  我爱他们,所以把思想灌输给他们,
  因为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我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
  还让他们的心灵住在我建造的安乐窝里。
  不管他们走到哪里,我都会跟他们形影不离,
  因为离开了我,他们什么都做不好。
  我努力把他们变得像我,
  我不喜欢他们现在这个样子。
  要是能够,我想把他们带回到母腹里,
  因为现在很不安全,将来也没有什么希望。
  我的孩子是我身上掉下的一块肉,
  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没有保障,
  我必须对他们严加控制,让他们跟我寸步不离。
  让孩子在我的“爱”里变得安分守己吧,
  既然我不让他们蹦出我的手掌心,他们就蹦不出我的手掌心。
  看吧,这是一首多么糟糕的诗!
其他文献
雅安的碧峰峡地处龙门山地质断裂带南段,天然的“大氧吧”,传说中女娲化身的地方,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2013年4月20日发生的7级地震让这一带山区的民房大面积受损。人们面临重建家园的课题。  第一步,就是盖房子。  借鉴传统,自己动手  “现代工业技术跟乡村脱节,很多乡村建筑表面上像现代建筑,但是实际上又达不到现代建筑的要求,一地震就不行了。”雅安地震之后对灾区做了大量考察的壹基金秘书长杨鹏对《瞭
2008年在京毕业后,我和女友做了“毕婚族”, 我们的积蓄只有两万多元,在朝阳区甜水园附近租着一套小一居。那时,朝阳区青年路地铁还未开通,房价一平才一万二左右,通州城区的房价也才七八千元。  记得大约2008年9月前,北京房价一路下跌。当时的北京也在大兴土木修建6、8、9号地铁线,不少楼盘纷纷开建。我同事纷纷起了购房心思,已购房的也想趁机入市投资第二套房。其中,做经营的牛姐最为积极。朋友告诉她,朝
我是一名新公务员。这几天在学习公文格式,有一条,正文用三号仿宋,行间距25到27,平时工作中看到的公文也都是这样。这样编排看起来确实清爽整洁,但总觉得这样大而稀疏的编排有浪费纸张之嫌,更有字数不够张数来凑的架势。  所以我想我们的公文格式能不能做些变通,正文改用四号仿宋,行间距改为22。笔者做了试验,如此一来,原本20页的某政府报告可以缩至12页,可节省40%的用纸量。可能这样一来有人会说字太小看
周末的傍晚天气凉爽,带着女儿到徐家汇公园玩耍,女儿看到滑滑梯很兴奋,就立即玩了起来。  因为过度拥挤,滑梯上一个三四岁的男孩推了一下另外一个稍微矮一点的小男孩,小男孩险些跌倒,引起了这位小男孩妈妈的不满,并立刻大声指责推人的小男孩。被指责男孩的妈妈也不甘示弱,厉声回应起来。  就这样演变成了一场家长大战,你一嘴我一句地争吵起来,而一旁的孩子们则不知所措地看着妈妈们的“激烈战斗”。其他小朋友也吓得赶
1943年6月7日,英国剑桥大学教授、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等人来到李庄考察访问。当李约瑟一行拜会了史语所的傅斯年等人后,很想拜会一下陶孟和夫人沈性仁。没想到陶正沉浸在巨大悲伤的阴影中尚未缓过气来。他的妻子,民国时期的一代名媛---沈性仁去世了。  当年浙江嘉兴的沈家兄弟姐妹四人,其学识风度,名动公卿。  大姐沈性真,字亦云,早年热衷于社会改革,辛亥革命时曾在上海组织女子军事团,抗日战争中又创办上海南
17岁的黑人少年特雷翁·本杰明·马丁,与美国“开国三杰”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同名。后者在236年前起草《独立宣言》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言:“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然而,对于马丁来说,一场突如其来的枪击案却让他的生命权从此消失。  发生在一年多前的枪击案,撕裂的不仅是一个年轻人未及展开的梦想,还有美国民族融合的面纱。在美国,
倪光南,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前理事长。他曾创办了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并出任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  “核高基”价值何在  《瞭望东方周刊》:许多人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核高基”的成绩有质疑,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倪光南:“核高基”专项的价值在于它将使中国在IT核心软硬件技术,特别是CPU和OS等基础软件方面,摆脱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使
暑假,旅游旺季。大连旅顺人潮涌动,喧哗热闹,打着花花绿绿小旗的导游忙得不亦乐乎。在清代南子弹库前面,有导游对着地图在介绍南子弹库,末了,还不忘调侃着:“这是南子弹库,注意哦,不是男人的子弹库,因此,也就不要等下再来问我女子弹库在哪里……”游客中有笑声传出,我看见其中有四五个十一二岁的孩子也捂着嘴笑着。孩子旁边就是写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字样的牌子,这样带着庸俗调侃的介绍,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初衷实在是
在众多世界顶尖交响乐团中,费城交响乐团和中国人民有着非比寻常的深厚友谊。1973年乐团进行了历史性首次访华,成为第一支访问中国的西方知名音乐表演团体。而今年5月28日至6月3日,国家大剧院将联手这支交响乐“百年老店”,在北京举办长达一周的音乐活动。音乐周结束后,乐团会来到天津、广州、上海进行中国巡演。此次活动为中美文化交流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必将推动两国人民在文化领域更多的合作。作为首个在中国开
1897年,德国物理学家卡尔·布劳恩设计出世界上第一部阴极射线管,并以其为基础制造了示波器,让人们能直接看到电流。  30年后,采用了相同原理的第一台电视机诞生;从那时开始,屏幕就变成了一扇任意门,带我们去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人们总在追求色彩更亮丽、更轻薄和更节省能源的显示方式,而阴极射线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期望。于是,在走过了70年的光辉历程后,阴极射线管屏幕开始渐渐退出历史舞台,在家用和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