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油气井专业研究生培养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jsc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同美国和欧洲相比,我国油气井技术和装备上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提高我国油气井综合水平,必须培养出一批能站在国际技术发展前沿、创新能力强、能够适应行业发展需要,既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科学素养又受过工程师基本训练的油气井卓越工程师,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正肩负这一历史使命。但从目前的油田现场调研、就业研究生回访等方面来看,油气井工程研究生教学与实际技术发展脱节,毕业的研究生对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欠缺,不能满足岗位工程需要。针对该问题,借鉴东北石油大学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油气井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制订、师资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几个方面论述了基于卓越工程师计划的油气井工程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卓越工程师;油气井;研究生培养
  作者简介:张立刚(1982-),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讲师;李士斌(1965-),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大庆?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油气井工程研究生产学研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3-0017-02
  油气井工程是围绕油气井的建设、测量与防护而实施的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程,专业主要包括钻井、固井、完井等多种工程技术,涉及地质学、岩石矿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力学、机械工程、系统工程和遥测遥控等各种学科,是一项多学科、多工种、技术复杂、造价昂贵的地下基建工程,具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目前,以美国的技术系统最为全面、先进,以俄罗斯和德国深井钻井技术系统最为复杂、适用。同美国和欧洲相比,我国在钻井技术和装备上还有很大差距,为了提高我国钻井综合水平,必须培养出一批具备对钻井工程、工艺机理熟悉,能够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教育正肩负这一历史使命,但从目前的油田现场调研、就业研究生回访等方面来看,油气井工程研究生教学与实际技术发展脱节,大部分研究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还需要进驻单位实习1~2年,毕业的研究生对工程技术的创新能力欠缺,包括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工作原理、产品性能等方面不能全面领悟。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制订、师资结构构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几个方面论述了基于产学研合作教育油气井工程研究生培养。
  一、与企业共同制订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素质结构的一种理想,是教育宗旨、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一切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育的各个方面与基本环节有着根本的制约作用。”[1]培养目标是整个专业的灵魂,它对教育活动、教学内容、形式和环节等方面起着定向和规范的作用。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制订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是一定时期社会需求、个人需求、科技发展的反映。现有的油气井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的用人标准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因此,东北石油大学专门成立调研小组深入企业调研,同企业人员一起详细分析了油气井工程领域内的各个岗位详细资料,得出各岗位的能力要求,从而找出地质工程师、钻井工程师、泥浆工程师等岗位的专业技术、通用技术、实践能力要求等。在此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人才培养要求,提出了强化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作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坚持产学研合作办学特色,用大庆精神育人,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强化能力,敢于创新,勇于创业”的石油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并根据企业调研结果不断更新和改进培养目标。
  二、构建开放式的师资结构
  经调研发现,在最需要产业经验的油气井工程专业教师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高学历出身却没有产业界经验的知识分子,缺乏和工业界的沟通与共同语言。为了保障研究生工程能力的提高,东北石油大学构建开放式的师资结构。立足本校师资,同时聘任企业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技术人员任教;成立专门的“石油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逐步形成合理、高效的管理平台。由具有工程背景的教授、副教授及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等担任教学工作指导委员会成员,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讨和教学观摩,交流教学经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加强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践基地建设。同时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的方式,如请企业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杰出校友等来校讲学,有计划地将教师派到企业去进行培训或挂职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特别是注重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使其尽快成长起来。同时,从企业中聘任具有丰富工程经历的技术人员来校上课,联合指导研究生开展实际项目研究等实践环节等。
  三、宽平台+补修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课程体系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市场化,就业导向所导致的跨专业报考研究生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像东北石油大学这样的石油高校中,石油主干专业的一次性、集中性的高就业率及较高的薪酬和福利待遇吸引了大量其他专业考生报考石油主干专业的硕士研究生,[2]造成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生源结构复杂,具有不同的本科知识背景。而现有的课程体系没有针对本专业和跨专业研究生的知识背景差异而分别授课,而采取统一课程、统一授课的方式,导致本专业的学生觉得授课内容重复、授课深度不够,提高有限,而跨专业的学生又难以理解,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要求。
  因此,本文提出建立“宽平台+补修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并行的课程体系。“宽平台”即宽口径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应用统计分析、数值分析、数学物理方法、高等流体力学、弹塑性力学、断裂力学等。补修课程模块主要是针对跨专业的研究生开设的,这些课程本专业的研究生在本科生阶段就学习过,主要是为学生建立完整的石油工程知识体系和专业思维,主要包括:钻井工程、油藏工程、采油工程、渗流力学、岩石力学和油层物理。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如油气井工程力学模块、油气井工作液力学模块、油气井工作液化学模块、油气井工艺理论与技术模块等。在研一上学期要求跨专业研究生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和补修课程模块,本专业的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专业基础课模块和一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研一下学期研究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选修一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以达到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共同根据油气井行业动态和企业需求变化,随时增设或删除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和课程种类,保证课程的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   四、传统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应取决于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在提高授课质量的前提下,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知识背景和现有的教学手段,因材施教,选择灵活的教学方法或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根据研究生知识结构差异和课程特点差异,采用传统型和研究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减少探索时间,避免走弯路,有助于形成知识的系统性,有利于学生较快形成概念,理解有关知识,有助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因此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补修课程都采用传统型教学方法,让学生尽快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便于后续课程尽快进入角色。但传统型教学课堂讲授时间多,讨论交流少、教学辅导少,忽视了研究生问题意识、批判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课程模块教学中采用研究型教学,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设置一些涵盖专业方向重点和难点内容的工程案例,通过学生查阅资料、独立钻研和认真思考,展开课堂讨论和交流,最终确定解决工程案例所需的技术方案和专业知识,然后进行具体实施,以此来培养研究生调研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他们的创新欲望。
  五、“三段式”+“双导师”的实践教学过程
  “三段式”+“双导师”的培养方式是指研究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理论课学习阶段、科研中心实训阶段和企业实习阶段。学校和基地各出一名导师联合指导。
  1.研一阶段优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衔接形式,构建多层次实践模式
  针对研一阶段“宽平台+补修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并行课程体系特点,构建多层次实践模式,主要包括基础实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验和综合设计型实验,各个层次的实验环节层层递进,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贯穿于研一整个专业学习的整个阶段。基础实验是针对跨专业研究生开设的,在补休课程环节实施,包括钻井、采油、油藏的一些基础实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实验,根据研究生选择的专业模块,配套实施。综合设计型实验是在研究生理论课程结束后实施,可以跨模块进行。
  2.研二阶段进入产学研基地学习
  东北石油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十一五”期间,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近250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计划等国家级项目72项,为油田企业和行业发展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因此,学校充分利用自身优厚的研发能力条件,与多个油田企业联合成立了产学研基地,在与企业进行研发合作的同时也进行教育方面的合作,既为企业解决难题又为培养卓越工程人才创造平台,达到高校与企业的互利双赢。油气井工程专业研究生在研二学期开始进入产学研基学习,根据自己的能力与兴趣选择相应的研发项目和指导教师,并成立相应的研究团队,然后研发项目负责人对团队成员的能力进行综合测试和考核,然后依据考核结果和个人意愿确定各成员研发过程中担任的角色。产学研基地对学生的评价标准由学生自我评价、导师评价和科研成果评价三个部分组成。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包括:文献阅读与综述能力、社会调查(观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实际操作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与队员协作能力等;导师评价主要包括从学生知识、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评价外,还要对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进行整体评价。学校相关部门在学生自评、导师评价和科研成果(发表的论文、专利等)的基础上决定是否让其通过,给予该阶段学分。
  3.研三阶段进入企业实习,并完成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育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学校和社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提高研究生的实战能力和综合素质,近年来东北石油大学与大庆油田公司、吉林油田公司、辽河油田公司、大庆油田人才培训中心等10余家企业协商,共同创建了研究生创新基地。[4,5]研三阶段研究生进入创新基地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并进行有偿实习。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学生进入企业后企业根据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方向和个人要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工作岗位,此时学生身份完全转变为职业人,企业严格按照员工标准及岗位业务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在该阶段采取校方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参与指导研究生,论文选题由双导师共同制订,既要考虑企业的实际需要又要保证选题的学术价值。校方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的制订、学术指导、论文审阅与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企业导师负责工作安排、现场学术指导、学位论文的初审。学校相关部门组织校企双方导师定期会晤,及时交流和解决在创新基地研究生的科研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一过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对钻研学术的热情,有利于创新思维的进一步形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增强,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团队意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融入企业,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总之,油气井工程越发需要一批能够系统掌握该领域设计、生产、工艺及设备方面的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创新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研发能力,能够较好地把握行业发展动向和掌握学科前沿的油气井卓越工程师。东北石油大学作为一个平台,联合企业共同为研究生制订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开放式的师资结构,加之对课程体系的有效改革、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和教学体系的深入发展,使油气井专业研究生教育更加科学化,更加符合产业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全菊.我国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目标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6.
  [2]卢双舫,马世忠,付广等.跨专业地质类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地质教育,2009,(2):37-41.
  [3]刘颖.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4(5):19-20.
  [4]周云飞.校企合作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26(1):94-95.
  [5]李君.我国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0.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分析四年多来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纸质图书的采购、流通、调整等各方面的数据,同时结合读者的特点、专业设置等客观因素,找出目前该馆馆藏结构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法,以此不断提高纸质图书的流通率。  关键词:纸质图书;馆藏结构;借阅量;专业图书  作者简介:许娟(1983-),女,河北保定人,保定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员。(河北?保定?07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
摘要:高校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缩影,是一种亚文化。高等教育与社会联系日益密切,因此,探索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高等教育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高校学生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立足国内实际,借鉴国外经验,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建设;高等教育  作者简介:蔡斌(1984-),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安徽
摘要:分析了大学英语分级教学的现状,以及对大学英语读写译和视听说教学的积极影响。针对现行分级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利因素,为分级教学的后续改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大学英语;分级教学;学分制  作者简介:穆春玲(1963-),女,回族,河南开封人,河南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副教授。(河南?开封?475001)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成为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大学作为高等教育领域推动国际化进程的主要机构,它的教育国际化发展状况至关重要。我国在推进大学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应从教育的本质层面思考如何坚持民族化。具体来说就是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大学教育培育的杰出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全球视野、国际知识及沟通合作等能力,还要能够坚守并发扬本民族的特色文化。  关键词:大学教育国际
摘要:当前,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中,需要进一步明确我国民族高校的地位和作用,研究我国民族高校国际化的背景、意义和措施等问题。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我国民族院校应坚持自身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也应顺应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通过参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增强办学实力和提高办学水平。  关键词:民族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  作者简介:姚金雨(1972-),女,侗族,湖北宣恩人,武汉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摘要:我国高校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往往比较单一,随着高等教育和管理改革的推行,如何确保高校的收入多元化,为高校的成功发展奠定基础,需要我国高校进行深入探讨。美国大学在资金筹集、投资及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与模式对我国高校进一步开拓资金渠道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校发展;美国;资金筹集  作者简介:徐莲(1966-),女,江苏太仓人,北京工业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韩彩玲(1967
摘要: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正确引导学生的探究行为,是对学生科学素质和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方法。对如何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以及在第二课堂中对大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及效果进行了详细阐述。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第二课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综合实践能力方面是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替代的。通过在第二课堂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才能提高大学生应用科学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