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园及一次无力的突围--林野诗歌的几个视点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shion_dar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或者知识分子态度rn 林野的诗歌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知识分子写作.这一判断参照的是欧阳江河在一文对一代中国诗人自 80年代中期以来经历的精神流变和对 90年代的诗歌写作的基本倾向的评判.后来的诗歌界由此将中国当代诗歌的写作路数划分为三条,即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和所谓的中间代写作.将林野的写作本质视为知识分子写作,是基于对他的写作倾向的基本认识.从 1994年的第一本诗集,到 1998年的第二本诗集,又到 2001年的第三本诗集,林野经历了模仿写作、自主写作、(试图)确立自我的三个阶段.
其他文献
一、晨曦中的相会 rn“在访问巴基斯坦的日子里,中国作家生活在友谊的海洋中.”这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作家描写友好出访的一个经典的句式.我现在也得用这个句式开头,因
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生源质量是高校质量保障的首道关口,而把握高校教学过程规律则是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的关键。本论文以问题研究为出发点,着眼于我国高校管理的两个重
匠人家rn民间格言曰:艺多不压人.到我家乡,格言降级为一句小地方的俗语:天旱三年饿不死瞭手艺人.手艺的“艺”这个字,迄今其内涵大大膨胀,而且一步步攀升到了高级平台.譬如“
黄土高原上的春雨是极为珍贵的.高原多风,毛乌乌的大黄风会一连几天地刮着,高原像一个风蚀残年的老人,疲倦地静卧在惨白的太阳下,默默地忍受着茫茫沙暴的欺凌.
我没有想过我今生会到佛山.我又意外地到了佛山.rn 2003年 11月,我从祖国的大西北兰州转道改革开放的“南大门”广州,匆匆停留后直抵目的地--佛山市,参加全国杂文组织联谊会
期刊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陇南地区文化出版处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电话欠费停机,出差下乡无汽油,文件没钱寄出,地、县、乡文化单位很长一段时间里联系中断、关系脱节,欠账近 50
2003年7月29日,是郭晋稀教授逝世五周年的日子.从这一天起,我一直想写几行字,纪念我的老师.但多次提起笔,竟不能终篇.几个月又过去了,世事茫茫,生者碌碌,没有想到在不能忘却
期刊
幅员辽阔的大西北是一片亟待开发的热土,但干旱缺水、风沙肆虐的生态环境又严重制约着她的发展.悠悠河西走廊东段,在茫茫腾格里沙漠南缘,在长达 94公里的风沙线上却出现了一
一rn我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了解自己身后的这一片土地,也就是了解我眷恋着的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和他们的历史.我和这一片土地血肉相连.我早已把自已融化到了西北的这一片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