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小学数学课堂教师要注意五个问题,即:创设氛围,鼓励创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联系实际,培养能力;联系实际,培养能力;挖掘潜力,激发欲望;大胆质疑,培养能力。通过以上四十八个字,可以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道路上走下去。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创新 路径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提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创新学习强调,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和钻研,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来感受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小学数学教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好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环境中学习,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共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平等,快乐,积极的氛围里乐于学习,乐于探究,而不是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我觉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恰当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创设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就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能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驱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通过观察每个数个位上的数字特点进行判断。接着由学生报数,教师板书并判断,学生用除法验证:785(×)。余数是2,3075(√),9056(×)。余数是2,123456(√),80008131(√),学生计算验证无误,是不是还看个位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学生奇怪、惊讶、好奇的氛围中趁势利导,先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推导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接着学生对答练习(报数——判断)。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引导了学生的思
三、联系实际与学生的能力发展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数学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形成了实践能力,才能进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畅通新思路、寻求新方法,卓有成效地解决新问题,从而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挖掘潜力与学生欲望的激发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挖掘教材的潜力,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方法,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在讲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发“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要把探究的新问题通过转化,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教学时教师先给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时有的学生说:“用数方格的方法。”我就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图片,说:“你用数格的方法来数出金字塔一个侧面的面积吧。”同学笑了,说:“不适合,也不方便。”有的又说:“用‘底×高÷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我问:“你能说出理由吗?”有的知道的会说。我就继续问:“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求呢?下面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去实践,看你会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学生立刻会积极主动思维,动手实践,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在探索中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大胆质疑与学生的能力发展
在教学比较长方形进行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时,当师生共同探究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长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中间不管怎样分割,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定一样长。”在大部分同学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说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持怀疑态度:“难道一定一样长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索,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我只要稍微变一变,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就不一样长。”这个学生还现场画一画。通过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必须沿着两个对角的顶点进行分割,才会使分割后的两个图形周长一样长。这样有价值的发现得助学生的质疑,有质疑,才会引起自主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从这质疑中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意识,把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从问题出发,从学生在学情出发,努力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景,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同时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模仿、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往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生自我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艳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学周刊.2012(8).
[2]汪磊.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2(1).
[关键词]小学 数学 创新 路径
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提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缺乏创新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创新学习强调,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探索和钻研,通过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来感受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在小学数学教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路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好的教学氛围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环境中学习,师生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才能达到共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改变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平等,快乐,积极的氛围里乐于学习,乐于探究,而不是把学习视为一种负担。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我觉得,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使课堂充满“爱”的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情绪氛围下,学生才能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参与到“探索、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二、恰当的教学情境与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需要。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创设学生探究问题的情境,就是切实可行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引发思考,能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驱动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讲授《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复习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通过观察每个数个位上的数字特点进行判断。接着由学生报数,教师板书并判断,学生用除法验证:785(×)。余数是2,3075(√),9056(×)。余数是2,123456(√),80008131(√),学生计算验证无误,是不是还看个位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学生奇怪、惊讶、好奇的氛围中趁势利导,先让学生观察3的倍数,推导出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整除。接着学生对答练习(报数——判断)。这样的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同时引导了学生的思
三、联系实际与学生的能力发展
数学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由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而数学概念的运用则是一个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通过运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加深、丰富和巩固小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并且在概念的运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高学生创造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积极参与实践,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形成了实践能力,才能进而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畅通新思路、寻求新方法,卓有成效地解决新问题,从而把握创造的机会进行成功的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提高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概念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挖掘潜力与学生欲望的激发
兴趣是人们进行创造发明的直接动力,也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的挖掘教材的潜力,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给学生创造“异想天开”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多种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方法,或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如在讲授《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发“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很多时候我们要把探究的新问题通过转化,然后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教学时教师先给出一个三角形,然后提出问题:你能用什么办法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这时有的学生说:“用数方格的方法。”我就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图片,说:“你用数格的方法来数出金字塔一个侧面的面积吧。”同学笑了,说:“不适合,也不方便。”有的又说:“用‘底×高÷2’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我问:“你能说出理由吗?”有的知道的会说。我就继续问:“那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面积都可以用‘底×高÷2’来求呢?下面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去实践,看你会有什么发现。”这时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学生立刻会积极主动思维,动手实践,积极的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在探索中学生既获取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为今后的创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大胆质疑与学生的能力发展
在教学比较长方形进行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时,当师生共同探究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是否一样长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从中间不管怎样分割,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一定一样长。”在大部分同学肯定了这位同学的说法,但也有个别同学持怀疑态度:“难道一定一样长吗?”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探索,终于有一个学生说:“我只要稍微变一变,分割后两个图形的周长就不一样长。”这个学生还现场画一画。通过比较,学生自主探索出必须沿着两个对角的顶点进行分割,才会使分割后的两个图形周长一样长。这样有价值的发现得助学生的质疑,有质疑,才会引起自主探索,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从这质疑中得到培养。
总之,我们要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意识,把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从问题出发,从学生在学情出发,努力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景,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同时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方式,通过语言、暗示、模仿、情绪感染、合作竞争、角色互换等交往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师生自我的充分发展,从而达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参考文献:
[1][马艳辉.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学周刊.2012(8).
[2]汪磊.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考试周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