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传媒的文化特征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视作为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诞生的时代宠儿,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断完善着自身的技术条件,从而在众多现代传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电视在中国的发展来看,虽然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却已经成为拥有数亿受众的大众传媒。那么,这种大众传媒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换句话说,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在受众中产生影响的终极性功能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视的问题。
  在当今时代,电视以其特有的快速、迅捷、声画并茂、具有现场实况等特点赢得了亿万观众,其大众性的特点,又使电视具有了许多或隐或现的功能。在叶家铮《电视传媒的艺术》一书中,把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功能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形成社会舆论,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在一段时期内连续以某一内容作为传媒重点以引导受众集中视线的“议程决定”功能。文化规范的培养功能。这种功能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精神领域,诸如价值观念、思想修养、伦理道德、审美情趣以至于心理结构等。使受众获得参与使用媒介的满足。授予“知名度”的功能。为人们提供社交话题的功能。以上这些功能,有的是针对传播内容而言,有的则是针对受众而言。而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现实存在,其本质意义又是什么呢?
  任何一种传媒都要具备信息源、传播内容、目的地这几项基本要素,而对于电视这种大众传媒来说,信息源就是电视台,传播内容就是电视节目,目的地就是受众。电视作为一种大众传媒,其本质性的存在意义,显然就在于传媒对于受众的作用关系,而传媒对于受众的作用无疑又是依靠其传播内容来实现的。
  电视节目是电视传播的基本单位,是电视台(或社会上的制作节目机构)为播出或交换而录制的、表达一定内容的可供人们感知理解的视听作品。就其作为传播内容而言,大致可分为新闻、社会、文艺和电视剧四大类。每一类电视节目虽然都有其独特的魅力,但是,蕴含在它们独特魅力之中的最终能使受众有所体悟的却是它们的文化特性。这不仅因为文化特性是电视节目的共有属性,电视节目正是依靠这种属性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调整着受众的心态,改变着受众的认识和观念,倡导和化育新的时尚和习俗。而且,就社会而言,不论是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伦理道德,还是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规范,都有赖于大众传播媒介锲而不舍地进行熏陶,而这一点恰恰正是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本质意义之所在。
  我们不妨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就拿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来说,就是以其在情景框架(即传媒活动所处的特定的时间、空间、社会背景以及传受双方的心理态势)之中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亿万观众。尽管这些年来,人们对春节晚会颇有微词,但是,每年还是少不了这样一台晚会,人们已经在不知不觉间为除夕守岁、吃饺子的古老习俗增添了新的内容,融入了时代气息。这一点恰恰体现了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本质意义。另外,这些年来,在社会上兴起的为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的“希望工程”活动,一经电视传媒的传播,很快就把这种奉献爱心的活动转化为了一种社会行动,并形成一种新的社会时尚。因此,我们从中不难看出,电视传媒虽然借助的是电子设备和微波传输(现已发展为卫星传输),但是,其本质特性却存在于它所传播的内容以及在受众中所产生的影响和社会作用之中,这也就是说,电视传媒就是一种文化存在。
  这里有必要阐述一下文化的概念。关于文化概念的界说,据有关资料统计,有一二百种之多。但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最广义的理解,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最狭义的理解,是指以文艺为主的文化。综合各种说法,我倾向于从观念形态的角度对“文化”所作出的定义: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和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的总和。而电视传媒所传播的恰恰正是这些内容。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受众的角度来加以考察。受众对于传媒的选择,多数都是处于某种心理和现实的需要。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把人类的各种需要概括为五大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指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和潜能,追求理想,渴望成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尊重他人、他人对自己的尊重;社会需要(归属与爱),包括人际交往、友谊、爱情、群体、归属、信息调节、相互沟通理解;安全需要;生理(生存)需要,包括衣、食、住、婚姻、治病等。在这五大层次中,第一层次为最高需要,第五层次为最基本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人们的下一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时,就会追求上一层次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是五种需要并存的。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人们对各种传播媒介的使用,都直接或间接地同这五个层次的需要相依存,对于受众来说,哪种媒介能更好地、更大程度地满足他们的需要,就优先使用哪种媒介。而电视传媒在满足人们的这些需要上,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这是因为包罗万象的电视节目,几乎渗透了生活的各个方面,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某些需要。电视在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的同时,又能使人们获得人生启示、视听愉悦或审美体悟,甚至还可以让受众参与到传媒之中,让他们走上屏幕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经验、体会,电视传媒正是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各种现代传播媒介中独领风骚。同时,电视传媒也正是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一种蕴藉在包括传播信息、视听愉悦、消遣娱乐等多种功能之中的文化存在,这种文化存在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脉相连,与时代文化密切相关,又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融入新的内容。这才是电视传媒的本质存在形式,是电视传媒的终极属性,电视传媒正是因为具备了这一属性,所以才能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电视台)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所谓新闻批评是指新闻传播媒介“对不良现象和错误现象作事实陈述和说理评析的报道,目的是为了纠正错误,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由概念可以知悉,新闻批评以揭露社会中的消极腐败现象为主,目的在于“治病救人”、“寻找负面事件中的积极意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建立和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批评和我国新闻界的“正面宣传”有相同的目的,具有殊途同归、异曲同工的作用。  2008年春,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目的:定向行走是盲人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根据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服务工作的要求,结合甘肃省的实际情况,探究在社区模式下大学生志愿者开展盲人定向行走训练课程培训的
增强对大学校报育人功能的认识    新闻宣传工作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无疑也是校报的使命。挖掘、拓展和发挥高校校报的育人功能,取决于校报编辑人员正确的编辑思想和良好的编辑意识,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办报人员不论何种意识,都应统一于“育人”之中。也就是说,在高校校报中,“育人意识”是灵魂、是最根本的办报理念,它应该渗透在办报的整个过程中,这
每天十分钟是指学生每天用十分钟时间来学习数学,学习任务是数学教材上的概念、性质、例题与练习,以及撰写学习日志、学习故事等。其目的是营造学生与数学天天见面的机会,减
分组管理,就是在全面了解孩子各方面的情况后,根据本班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生活情况、性格好坏等方面,把班上各层次的学生平均划分到每一组。利用好带差的模式,让学习好的、
社会新闻是指报道社会上人们日常生活中具有新闻性的人或事的新闻,是一种极具渗透力的新闻。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专业分工日益精细的时代,传媒的触角已延伸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既讲身边事、说家常话,也报告“八小时以外”的非专业化的琐闻趣事。浏览这些新闻既像炉边琐话一样津津有味,又像电影故事一样扣人心弦,人们在咀嚼回味这些新闻时,会为之扼腕、为之沉思。因此,当今社会新闻在众多新闻媒体中越来越受到社
[摘 要]苦难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是世界性的文学母题之一。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一直是反复渲染的主题,而与之相对应的“苦难意识”是人类的的普遍意识。《活着》表现出强烈的“苦难意识”,也表现了余华对人类生存的不断追问。本文从苦难的表现形式、苦难的产生根源以及苦难的超越三个方面对“苦难意识”进行分析。  [关键词]《活着》;死亡;苦难;苦难意识  一、“死亡”——“苦难”的表现形式  余华是一位特别
近年来,伴随着传媒的产业化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传媒的注意力、影响力、公信力、竞争力问题成为业界和学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增强传媒公信力    传媒公信力的意义。近年来,传媒公信力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显著议题。公信力对于传媒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和意义,是媒体最有价值的内在品质,它关系到媒体的自身生存和发展。  首先,公信力是传媒的立身之本。传媒通过信息传播与受
美术设计专业引入职业技能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有助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体措施为:竞赛与教学结合,学练一体;构建完整的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