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数学教育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来源 :中学理科·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nyboy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智力因素是指除智力之外又同智能活动效益发生相互作用的一切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情感、兴趣、动机、意志、品质等,丰富健康的情感、浑厚的兴趣、良好的动机、坚强的意志等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教学活动是两个具有协同作用的系统构成的一个系统。即由智力因素构成的操作系统和由非智力因素构成的动力系统,没有操作系统教学活动无法进行,没有动力系统教学活动也不能发生,且不可能持续,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心理活动能否处于积极状态的决定因素,非智力因素可以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动机,成为学习的内驱力,同时非智力因素还可以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具有维护、调节、强化学习的作用,而忽视非智力因素是滋生学生厌学的温床;动机、兴趣、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才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发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一、展示数学价值,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
  
  动机是引起和维护个体的活动并使其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任何人的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支配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耐心地启发、诱导学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为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展示学习数学的价值,充分向学生说明数学的应用价值,如在讲授圆锥曲线时,教师可以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介绍地球、卫星等运行轨迹以及数学在这些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又如在讲等比数列时,教师可以引入原子的裂变、细胞分裂的规律等尖端科技的研究来说明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索事物的一种认识倾向,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从生理学角度讲,兴趣能激起大脑的兴奋状态,最大限度的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的内驱力,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其智慧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适当的通过以下的方法激起学生的兴趣,
  1、创设学生动手和实践的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对于中学生而言,无论是抽象思维能力还是空间想象能力,都比较弱,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适当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一些直观的演示,可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让学生事先准备一个三角形硬纸板,在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个三角形的任意两个角剪下来,再和第三个角拼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能不能构成一个平角,用这种方法不但很快引入了定理的内容,而且也很容易找到定理的证明思路和辅助线的作法,同时还激起了学生探讨这个定理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趣
  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的材料本身感兴趣,”具有较强趣味性的学习内容,最易刺激学生学习的动机,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教学内容出发,精心设计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平行四边形的中点四边形、矩形的中点四边形、菱形的中点四边形、正方形的中点四边形,分别让学生回答是什么图形,接着再问为什么是这些图形(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用这样的形式引出新课“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就会大增,
  3、巧设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就能主动地学习,全神贯注,觉得心灵手巧;没有兴趣就会被动应付,精神涣散,感到头脑迟钝,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时,教师可以用这样的故事引入:一个富翁和一个年轻人订_r这样一个合同,在一个月内,年轻人每天给富翁10万元,而富翁第一天给年轻人1分钱,第二天给年轻人2分钱,第三天给年轻人4分钱,……以后每天付给年轻人的钱都是前一天的2倍,直到满月(30天)为止,让学生猜想这样的合同对谁有利,由于问题涉及钱,加之学生的好奇心,于是很快地可以引入到新课的内容上,并且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
  4、创设让学生成功的机会是兴趣发展的源泉
  成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诱因,是保持兴趣的源泉,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随时给学生创没成功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有利于增强其学习的兴趣,比如,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简单问题;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向讲台。分析并讲解例题,引导学生对其解法展开讨论,让学生增强成就感,使其对数学的兴趣得到保持、升华,
  
  三、加强情感投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激励因素,是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情感基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重要的是感情投入,也就是所谓的情感教学,因为情感是提高认识的重要桥梁,只有“通情”才能“达理”,为此,教师应首先要从各个方面关心学生,关心学生学习的进步、思想的成长,同时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问题,以唤起学生的相应的感情,从而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信赖感,进一步把对教师的爱迁移到其所教的学科上,其次,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用爱唤起其积极向上的动力,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第三,教师要放下架子,多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多与学生一起参加一些课外活动,这样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四、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由于数学的特点——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或困难,因此必须从意志力的培养着手,增强其克服困难的信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置一些与本章节有关的、有一定难度的课外补充题,使学生在解决过程中锻炼其意志,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成功与失败的关系,正确处理成败关系是良好意志的必要磨炼过程,学生取得成绩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遇到挫折,又会产生灰心丧气的心理,自暴自弃、丧失信心,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多注意学生的这些特殊阶段,加强这一阶段的心理辅导,让其锻炼坚强的意志,同时教师还要组织学生加强体育锻炼,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这样也能锻炼其意志,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五、加强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热能,是学生学业成败的关键,教师在学生学习、生活、交往中遇到困难,缺乏解决困难的勇气时,应多鼓励学生,对自信心淡薄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引导,有意识地给他们安排一些中等难题,让其自加压力,不断增强自信心,同时还要给他们创设机会,让给他们充分、自由的时间支配学习;对自信心非常强的学生,以不伤害自信心为原则,给他们安排一些极易在细小环节上出错的题,逐渐调整他们的自信心,让每一位学生活泼、充满自信心地发展,
  总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将来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桥梁作用,并使之与智力因素协调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责任编辑:罗艳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南京地区临床分离的侵袭性肺炎链球菌血清型分布情况。方法用荚膜肿胀实结果检测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临床分离的48株侵袭性肺炎链球茵的血清型别。结果48株侵袭性肺
新课程改革究竟要改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这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其次,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措施类试题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高,并且难度比较大,学生在回答这类题目时,经常不知如何下手。本文主要向学生介绍解答“措施类”试题的题型特点和一些解题方法。    一、题型特点    1.从背景材料看,试题以时政和社会生活热点作背景材料,体现了“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或现实、重大的社会问题为素材”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如2008年高考全国卷Ⅰ通过“世界粮食危机”问题考我国政府的措施,引导学生关
人们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形成了价值观。它包括五个层次的内容:价值的主体及主体之间的关系、价值的内容及其排序、创造价值的途径、分配价值的原则、以及根据以上四个内容形成的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数学教学以《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探索创新能力为目的。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初中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必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如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教
目的 研制一种含壳聚糖的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剂,并应用于临床。方法 设计胶浆剂配方,摸索实验备件,在263nm波长处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利多卡因含量。并试用于临床。结果 该胶浆剂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以高度凝练的言语,形象地表达了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反映了社会生活,其中不乏蕴含哲学规律的哲理诗。如果在哲学教学中恰当的运用这些哲理诗,不仅会使抽象的哲学变得通俗易懂,更会增添哲学教学的艺术性,不失为锦上添花之举。    一、运用诗歌导入新课    运用诗歌导人新课不失为一种既有趣,又有吸引力的好方法。例如在讲解“联系”这一课时就可运用宋代诗人苏轼的诗《诗琴》来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