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凡是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而评价学习是否有效,主要看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怎么样。面对相同的内容,用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提高,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效的学习。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就必须高度重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实现语文“课改”要求。那么,怎样才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根据近几年的语文教学研究工作,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许可都可以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的确,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与人心灵上有着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动和教学相融,让教师和学生对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协调,加强心理与行为的沟通和理解,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有机的课堂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更新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做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才会表露和发展。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教学民主化的进程,激发学生的情趣,构建开放的课堂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怎样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呢?除了创设好的环境和氛围外,重视课堂教学的预设,有效的处理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减耗增效”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任何作品一旦选入教材,走进课堂,它就象植物学家从大自然采回的标本,不仅表现出本身具有的文本价值,也赋予了重要的学科教学意义。教师必须从学科教学和个体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处理和运用教材。不能局限于文本的内容归纳、思路梳理和主题提炼,而应该着眼于个体对话意识的强化、言语感受力的增强生活表达欲望的激发等方面。例如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教材,可以抓住过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凸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凸现文章的主旨,学生也更易理解和感悟。也可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教材。如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在教《童区寄传》时,完全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读音,读准停顿,然后教师巧妙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读懂意思,读出趣味,再通过抑扬顿挫的示范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发展,体会人物形象特征。在朗朗读书声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在努力创设有效学习环境条件的同时,还应积极关心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效度以及学习氛围等学生内隐性学习行为的外显标志,并且应力争通过对外显行为的观察与诱导来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活动。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 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情况下,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渲染气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和认知障碍,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我在教授《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一文时,课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了解基本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待学生完全明了课文内容及作者的观点以及论证理由后,组织了一次课堂辩论会。结果是正反两方各执一辞,针锋相对,发言积极踊跃,观点鲜明准确,语言简洁精炼,词锋犀利尖锐,论辩激烈,高潮迭起,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四、应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现代技术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应用现代技术,首先要最佳的呈现教学内容。如在阅读说明文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清晰、感性的认识,呈现有关的图片或效果图,会很有效。如教授白居易《荔枝图序》时若能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使学生清晰的认识荔枝的外形构造,理清说明顺序,增强感性认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最佳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深钻教材,探究教法、学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多媒体相结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许可都可以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的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其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育研究也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况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使感知、注意力、记忆、想象等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列宁也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的确,真正的教育意味着人与人心灵上有着最微妙的相互接触。课堂教学中只有师生互动和教学相融,让教师和学生对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协调,加强心理与行为的沟通和理解,才会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有机的课堂教学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的更新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工作最重要的是把学生看做活生生的人,师生间是活生生的人的相互关系。”只有在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潜在的问题意识才会表露和发展。由此看来,语文课堂教学要实施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不仅班级管理依靠民主,讨论问题发扬民主,就连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也跟学生共同商量,这种民主作风将教师的意愿不知不觉化作了学生自己的意愿,给课堂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教学民主化的进程,激发学生的情趣,构建开放的课堂成为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怎样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呢?除了创设好的环境和氛围外,重视课堂教学的预设,有效的处理教材,让学生在课堂上“减耗增效”也是一个重要课题。任何作品一旦选入教材,走进课堂,它就象植物学家从大自然采回的标本,不仅表现出本身具有的文本价值,也赋予了重要的学科教学意义。教师必须从学科教学和个体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处理和运用教材。不能局限于文本的内容归纳、思路梳理和主题提炼,而应该着眼于个体对话意识的强化、言语感受力的增强生活表达欲望的激发等方面。例如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来处理教材,可以抓住过渡段,抓住中心句,抓住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凸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可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两者对比着阅读,这样更能凸现文章的主旨,学生也更易理解和感悟。也可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教材。如七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因此我在教《童区寄传》时,完全围绕着“朗读”这个目标来处理教材,通过反复朗读把握读音,读准停顿,然后教师巧妙的点拨提示,引导学生读懂意思,读出趣味,再通过抑扬顿挫的示范朗读,帮助学生理清故事情节发展,体会人物形象特征。在朗朗读书声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三、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在努力创设有效学习环境条件的同时,还应积极关心学习活动的参与度、效度以及学习氛围等学生内隐性学习行为的外显标志,并且应力争通过对外显行为的观察与诱导来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活动。为此,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 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般情况下,将课堂结构设计如下;先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懂得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全班齐思考齐讨论,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以期达到“语文学习是把思想、语言、文字三项一起训练,使之相辅相成,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叶圣陶语)的目的。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渲染气氛,缩短教学内容与学生之间的时空距离和认知障碍,这样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如我在教授《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一文时,课前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文本,了解基本内容,然后分组讨论,待学生完全明了课文内容及作者的观点以及论证理由后,组织了一次课堂辩论会。结果是正反两方各执一辞,针锋相对,发言积极踊跃,观点鲜明准确,语言简洁精炼,词锋犀利尖锐,论辩激烈,高潮迭起,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四、应用现代技术,充实课堂内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
现代技术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可以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充实语文课堂的内涵。应用现代技术,首先要最佳的呈现教学内容。如在阅读说明文时,为了让同学们对说明的对象有一个清晰、感性的认识,呈现有关的图片或效果图,会很有效。如教授白居易《荔枝图序》时若能使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教学,则能使学生清晰的认识荔枝的外形构造,理清说明顺序,增强感性认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要最佳体现语文教学的特点。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在深钻教材,探究教法、学法,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多媒体相结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