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资源化过程中新兴污染物的赋存与控制研究进展

来源 :环境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370210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兴污染物在污泥中的检出率逐年增加,给污泥的处理带来安全隐患.污泥资源化利用(厌氧消化制沼气和好氧堆肥制土壤改良剂)不仅能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还能有效削减污泥中的新兴污染物.从污泥中检出率较高的3类新兴污染物入手,综述不同新兴污染物在污泥中的赋存状况以及污泥资源化过程中新兴污染物的控制措施.污泥资源化处理工艺能够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泥中存在的大部分新兴污染物.不同新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主要受污染物自身理化性质、降解难易程度、温度、pH、C/N、外源物质添加等因素影响.提出未来应将多种新兴污染物共存体系的去除路径及降解机制研究、优化关键控制参数、提高新兴污染物去除率作为重点研究及技术突破.
其他文献
黄洲河是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重要河流之一.为了解黄洲河水质特征,基于8个样点、7个监测指标、12个月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流水质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黄洲河TN超标较严重,TP潜在超标性强.遗产地核心区地表水未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缓冲区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丰水期水质最差,枯水期水质最优.丰水期主控因素为TP、NTU和NH3-N;平水期主控因素为CODMn、Chl-a和DO;枯水期主控
考察添加后续碳源的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燃料电池(ANAMMOX-MFC)高效脱氮产电运行的稳定性,采用高通量测序及KEGG功能酶预测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基因的变化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系统可以连续稳定运行60 d,TN去除率稳定在96%以上,连续运行最大输出电压为800 mV左右.添加适当浓度的乙酸钠,可增高污泥中发酵菌Enterococcus、反硝化产电菌Pseudomonas、Thauera的相对丰度进而有效促进产电.但是过度水解酸化会抑制AnAOB活性.第68~104天,出水NH+4-N浓度升高,TN去
城市空间结构影响空气流通等微环境,必然对PM2.5分布和扩散产生影响,研究两者关系对城市规划和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基于建筑构建城市空间结构指标体系,采用克里金插值等方法研究济南市中心城区PM2.5浓度的空间格局,运用相关分析方法基于全域和不同高程视角探究城市空间结构对PM2.5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DEM平均值、建筑绝对高度平均值、户外活动面积与PM2.5浓度呈负相关,建筑绝对高度最大值、建筑基底面积总和、建筑密度、占空比、建筑体积总和与PM2.5浓度呈正相关.这些指标是影响PM2.5分布的重要因素,城
采用浸渍法对钙镁铝类水滑石进行K2CO3改性,并进一步焙烧获得复合金属氧化物吸附剂.在固定床实验系统上对K2CO3改性类水滑石吸附剂的高温脱除HCl(g)性能进行了研究,探究了K2CO3负载量、反应温度和初始HCl(g)浓度对其高温脱除HCl(g)性能的影响,通过X射线衍射(XRD)、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BET)、扫描电镜(SEM)及热重分析(TG)对改性前后的类水滑石吸附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K2CO3改性后类水滑石吸附剂的脱除HCl(g)性能显著提高,K2CO3的最佳负载量为30%,过高的负载量
为研究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防控政策实施对上海市大气污染物质量浓度的影响,利用上海市内环某高层顶楼微环境平台观测了政策实施前10 d(2020-01-14—23)和实施后20 d(2020-01-24—02-12)的PM2.5和PM10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温度、相对湿度、风向、风速、大气压及降雨),结合2019年同期观测数据和杨浦四漂空气质量监测点的气态污染物逐时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合成分析、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和Spearman相关系数方法,分析了政策实施前、后大气污染物特征及其影响
为研究粉煤灰掺入量对煤矸石水力学性质和导气率的影响,设计9种矸灰比的粉煤灰-煤矸石混合物,运用室内一维定水头法和压力膜仪(DIK-3423)以及一维瞬态法测试了混合物饱和含水量、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和导气率等指标,并与土壤、粉煤灰和煤矸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粉煤灰的掺入可以提高煤矸石的饱和含水量,矸灰比3:7~2:8的混合物的饱和含水量为36.9%~41.4%,数值上最接近土壤;2)混合物的饱和导水率受粉煤灰掺入量和容重影响,相同粉煤灰掺入量下提高容重会降低饱和导水率,而饱和导水率变化的整体趋
基于固定单一原料气量导向、固定碳捕集量导向和固定混合原料气量导向3种不同的碳捕集情景,结合不同捕集技术CO2捕集率与CO2产品纯度的变化,分析了CO2捕集对于高炉煤气热值提升的间接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O2捕集率和CO2产品纯度均一定时,基于固定单一原料气量导向较基于固定碳捕集量导向情景捕集单位质量CO2提升的热值效益更高;当CO2捕集率一定时,随着CO2产品纯度降低,基于固定单一原料气量导向情景与基于固定碳捕集量导向情景捕集单位质量CO2提升的热值效益均更高;当CO2产品纯度一定时,随着CO2捕
污泥中的脂质提取后可制备生物柴油,或者是层析出其中的神经酰胺都是重要的资源化途径.污泥提脂后剩余的残渣可通过热解制备成具有吸附作用的生物炭.采用原污泥、脱脂污泥(原污泥索氏提取脂质后的剩余物),在500,600,700,800℃且绝氧条件下制备生物炭,对其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分析(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FT-IR)、BET比表面积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原污泥和脱脂污
厌氧消化被广泛应用于餐厨垃圾、有机废弃物和高浓度废水等的资源化处理,但实际应用中,厌氧消化常由于易酸化、氨氮抑制和产甲烷菌对环境因素敏感等原因,造成消化过程不稳定、产甲烷率低等问题.生物炭具备制备简单、原料来源广泛和成本低廉等优点,将其添加至厌氧消化系统中,可维持体系稳定运行和提升厌氧消化产甲烷效率.介绍了生物炭的制备方法和理化特征,并从生物炭提升厌氧消化系统缓冲能力、吸附抑制剂从而缓解氨氮抑制及其作为微生物载体等方面,对生物炭促进厌氧消化的效果和机理进行了综述.
通过批式试验将不同来源的污泥与餐厨垃圾进行联合厌氧发酵,研究不同产氢程度的污泥-餐厨垃圾在不同污泥接种量下的产甲烷能力,以寻求产氢余物产沼的最佳条件及有机质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污泥-餐厨垃圾产氢余物的产氢程度与体系产甲烷能力呈正相关,即产氢多余物>产氢少余物>不产氢底物;接种量增大后,体系产甲烷效能降低且各体系间的差异逐渐缩小.30%接种量下的产氢多余物体系产甲烷能力最佳,平均产甲烷速率为0.54 mL/(g·d),在第27天甲烷占比达到峰值87.04%,有最大累积产甲烷量1659 mL;主要原因是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