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陈晓康(河南省南阳师范学院教育系)
一、印象管理的含义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印象管理现象开始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得到迅速的发展。现代印象管理理论认为,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用一定的言语、行动试图操纵别人对自己的知觉以形成某种期望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整饬或自我呈现。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恰当、有效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人们都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他人对我们产生的印象决定了他人对我们所采取的行为模式的预期。所以印象整饬能够使人自觉地约束与调节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从而加强人际互动,维护与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并影响别人的评价。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实现社会期望的一种方式。在很多时候印象管理是非常自动化和习惯化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创造印象、建构印象。有人认为印象管理是一种虚伪的社会交往手段,是职业政治家、商人等惯用的伎俩,并将其与伪装、骗人划等号,这实在是对印象管理的一种误解。我们所指的印象管理不是通过包装自己去欺骗别人以达到自己特定的目的,而是指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以使我们的人际交往更加顺利与成功。
二、与印象管理相关的理论
1.自我增强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增强是人类的基本动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渴望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人消极看待,人们倾向于用自我增强的方式呈现自己,总是努力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掩盖自己不够完美的另一面。威廉· 詹姆斯在其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中,就用“多重自我”的比喻来描述人类的这种行为。现代印象管理理论立足于这一心理现象,将印象管理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和保护性印象管理。其中,为了使别人能够积极看待自己而作出的努力被称为获得性印象管理;尽可能地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被别人消极地看待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被称为保护性印象管理。
2.自我监控理论
自我监控是人对自己社会行为的管理和控制。个体的印象管理水平主要和自我监控力的差异有关。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对自己公众形象的关注程度及想要表现的形象种类上有显著的个体差异。自我监控理论的奠基者Snyder 认为,在社会行为方式的选择上,个体的选择依赖两种信息,一类是关于在特定情景中如何表现方为适宜的信息,另一类是关于内部状态、个人特点和社会态度的信息。高自我监控者重视前一类信息,关心其社会行为的情境和人际适宜性,对社会情境中相关他人的表情和自我呈现特别敏感,并使用这些线索作为自我监控的指南;而低自我监控者则重视后一类信息。低自我监控者不关心情境适宜性,他们也没有发展得很好的自我呈现技能,其自我呈现和表情行为受其内在情感状态和态度控制,他们表达的就是他们感受到的,而不是改变它们用来适应特定情境。
3.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把社会交往比喻为一种剧场的演出,每个人均在扮演一个行当,都努力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给他人留下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从而赢得赞扬与尊重。戈夫曼把印象管理称作“舞台演出艺术”,“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核心思想,戈夫曼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戏剧思想,并试图用它来解释人们之间互动的动力学。在戈夫曼看来,“表演”分为两类,其一是通过各种语言符号进行的明显的表达,其二是通过广泛的行动流露的隐含意义。在“表演”中,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后一种,既要达成自然的效果,又要做到一定的控制,就成为人们在“表演”中追求的东西。这一过程首先包括表演者对自己将要表现的特定角色的要求的领悟和理解,还包括了表演者的表演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演和观看表演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谁觉得自己是在表演或是在看表演。
4.米德、库利的符号交互理论
在人际行为中,印象整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者库利和米德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人们所知觉到的自我是“镜像自我”,即以他人为镜子,在他人眼中所看到的自我。他们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都是运用表情、语言、行为等符号和别人沟通。每个人都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模仿别人的方式看待和观察自己(观点采择过程)。这使我们不仅能够预知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反应和期望,而且还能据此调整自己的言论与行为,使之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人们用一种给他人造成特定印象的方式行动,希望在社会互动情境中得到认同和肯定,即“社会身份”,以维护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即自我观念,为了沟通,人们从大量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取与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编辑整理,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对方,从而有效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
三、教学印象管理的含义
现代印象管理理论产生于组织管理领域,以后又扩展到其他应用领域,教师教学印象管理就是这种扩展的具体体现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印象形成的特点,有目的地控制学生对教师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以及传授知识的情境形成和保留良好印象的过程,就是教学印象管理。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印象管理,即教师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知识印象管理,即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将知识具体化、浅显化、简要化、生动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深刻的知识印象;三是情境印象管理,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情境印象。教学印象管理的上述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印象管理就是追求教师印象、知识印象和情境印象的完美统一。
四、教师进行教学印象管理的策略
1.角色调控、强化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最初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强烈而深刻的,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者威信的树立和工作的开展,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掌握先入为主的交往主动权。教师要重视初次与学生接触时的仪表展示、言行表现和才学发挥,努力创造最佳的第一印象,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切记,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师生交往中一张精美的名片,要想获得学生长久的良好印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片面地追求印象的技巧而忽视内在素质的培养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品德的培养与个性的陶冶。
2.常教常新,避免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某一群体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或者对人的认知、评价中一种凝固、概括而又笼统的印象。学生一旦接受了某种社会刻板印象,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对教师的印象管理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创新和多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更新加快知识的老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学生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的增强等等,都使得传统的、相对单一的教师印象日益面临着挑战。它要求教师印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的精神状况。教师既要按照教师的角色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又要引导学生突破刻板印象的框架,理解、支持和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使教与学都富有特色,提高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着眼于教育教学的实际,依据自己个性特征,应用先进的印象管理理论来认真设计自己的印象,重塑新时期的教师印象,从而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
3.心理换位,淡化说教印象
教师特殊的角色地位和职责使命使得教师无论是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都容易给学生造成说教的印象。所谓心理换位,就是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站在学生的立场,时刻想到“我如果处在学生的位置和角度将会怎样”,以此对待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认识他们,提出恰当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案,并设身处地、合情合理地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实行人性化教学和弹性管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关心赞美,建立亲和印象
行为评价和印象获得是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与认知和情感过程有关。情绪情感会直接影响评价活动,评价者会出现“选择性注意”,即搜索与他对被评者情感一致的信息,此类信息被赋以更大的权重,不想否认基于某种情感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保持良好关系,关心学生,适度赞美和肯定学生,发挥情感因素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建立亲和型教师印象。亲切也是一种智慧。
5.言行一贯,保持一致印象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信性。虚假的、前后不一致的自我呈现会使评价者产生对被评价者矛盾的体验甚至全盘否定的负面情绪。负性情感有可能导致对其所有行为评价的降低。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贯的道德示范,积极地引导、影响学生,这样才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6.化解矛盾,修复消极印象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过错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贬损自己已有的良好印象。当教师主观上认为(或客观上被认为)给学生留下了非期望的印象时, 就需要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来修复学生对自己的印象。它包括道歉、说明和补偿性自我呈现等。当教师的过错行为伤害了学生时,要真诚向学生道歉,不道歉就会使伤害者的社会形象遭到损害,更严重的是大面积恶化师生关系;说明是教师对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辩解,使过失言行尽可能合理化或者弱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响;补偿性自我呈现是指当他人对我们形成消极印象后,通过展示自己其它方面积极的特征来弥补这种消极的印象。教师对自己消极印象的修复,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性的真实,更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7.适度展示,宣传特色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自我展示是印象管理的重要策略。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且自认为能力强的人。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展现自我特色和人格魅力,进一步确立教师丰富多彩的立体形象。
8.灵活机智,夯实偶然印象
教育活动中偶发事件以其情境性、爆发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既反应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更是塑造教师良好印象的契机。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要遵循快速及时、冷静宽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原则。
9.巧用体态,构建无声印象
充分运用体态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印象管理主要包括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语言、仪表等外在表现以及较难加以控制的体态语言(如身体姿势与眼神)的流露等。由于这两部分之间会出现不一致,而且非言语行为很难加以随意控制,所以认识他人时我们不仅要看其外表的言谈举止,更要注意其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及动作表情等行为。它们是我们判断交往对象真实的情感、态度与动机的有力线索。因此教师要重视无声语言的表达,发自内心的、真诚地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对知识的追求、对教学的热爱。
10.创设情境,打造和谐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伴随着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就纳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感性、审美性、教育性的情境,达到人和环境、理性和感性、教育内容和形式、知与行、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和谐有序、水乳交融的状态,给学生审美性的体验、艺术的享受、最强有力的震撼,让学生在美的陶冶、情的感染中受到启迪。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印象管理既有一般社会互动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功能,更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力量。教学印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教师的内心冲突。但是出于对教育目标的深刻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印象管理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教师教学印象管理就会实现人际和谐和自我和谐的双丰收。
一、印象管理的含义
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印象管理现象开始受到社会心理学家的关注,在短短的半个世纪中,有关印象管理的研究在社会学、心理学、组织学、管理学等领域中得到迅速的发展。现代印象管理理论认为,印象管理是在人际交往中,人们用一定的言语、行动试图操纵别人对自己的知觉以形成某种期望印象的过程,也叫印象整饬或自我呈现。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所有人际关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恰当、有效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不可或缺的。人们都希望给他人留下好印象,他人对我们产生的印象决定了他人对我们所采取的行为模式的预期。所以印象整饬能够使人自觉地约束与调节自己的言行,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从而加强人际互动,维护与塑造自己良好的形象并影响别人的评价。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实现社会期望的一种方式。在很多时候印象管理是非常自动化和习惯化的,但是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人们会积极主动地创造印象、建构印象。有人认为印象管理是一种虚伪的社会交往手段,是职业政治家、商人等惯用的伎俩,并将其与伪装、骗人划等号,这实在是对印象管理的一种误解。我们所指的印象管理不是通过包装自己去欺骗别人以达到自己特定的目的,而是指适当地运用一些技巧以使我们的人际交往更加顺利与成功。
二、与印象管理相关的理论
1.自我增强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增强是人类的基本动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渴望被人积极看待,避免被人消极看待,人们倾向于用自我增强的方式呈现自己,总是努力表现自己优秀的一面,掩盖自己不够完美的另一面。威廉· 詹姆斯在其经典著作《心理学原理》中,就用“多重自我”的比喻来描述人类的这种行为。现代印象管理理论立足于这一心理现象,将印象管理分为获得性印象管理和保护性印象管理。其中,为了使别人能够积极看待自己而作出的努力被称为获得性印象管理;尽可能地弱化自己的不足或避免被别人消极地看待而采取的防御性措施被称为保护性印象管理。
2.自我监控理论
自我监控是人对自己社会行为的管理和控制。个体的印象管理水平主要和自我监控力的差异有关。在社会交往中,个体对自己公众形象的关注程度及想要表现的形象种类上有显著的个体差异。自我监控理论的奠基者Snyder 认为,在社会行为方式的选择上,个体的选择依赖两种信息,一类是关于在特定情景中如何表现方为适宜的信息,另一类是关于内部状态、个人特点和社会态度的信息。高自我监控者重视前一类信息,关心其社会行为的情境和人际适宜性,对社会情境中相关他人的表情和自我呈现特别敏感,并使用这些线索作为自我监控的指南;而低自我监控者则重视后一类信息。低自我监控者不关心情境适宜性,他们也没有发展得很好的自我呈现技能,其自我呈现和表情行为受其内在情感状态和态度控制,他们表达的就是他们感受到的,而不是改变它们用来适应特定情境。
3.戈夫曼的“拟剧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戈夫曼把社会交往比喻为一种剧场的演出,每个人均在扮演一个行当,都努力按照一定的角色要求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以给他人留下自己期望的某种印象,从而赢得赞扬与尊重。戈夫曼把印象管理称作“舞台演出艺术”,“印象管理”是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核心思想,戈夫曼较为详细地阐述了这一戏剧思想,并试图用它来解释人们之间互动的动力学。在戈夫曼看来,“表演”分为两类,其一是通过各种语言符号进行的明显的表达,其二是通过广泛的行动流露的隐含意义。在“表演”中,人们往往注重的是后一种,既要达成自然的效果,又要做到一定的控制,就成为人们在“表演”中追求的东西。这一过程首先包括表演者对自己将要表现的特定角色的要求的领悟和理解,还包括了表演者的表演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在大多数情况下,表演和观看表演都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行的,没有谁觉得自己是在表演或是在看表演。
4.米德、库利的符号交互理论
在人际行为中,印象整饰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美国社会学家、符号互动论者库利和米德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人们所知觉到的自我是“镜像自我”,即以他人为镜子,在他人眼中所看到的自我。他们认为,在社会交往中,人们都是运用表情、语言、行为等符号和别人沟通。每个人都试图站在别人的角度,模仿别人的方式看待和观察自己(观点采择过程)。这使我们不仅能够预知别人对自己的感觉、反应和期望,而且还能据此调整自己的言论与行为,使之产生令人满意的结果。人们用一种给他人造成特定印象的方式行动,希望在社会互动情境中得到认同和肯定,即“社会身份”,以维护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即自我观念,为了沟通,人们从大量关于自己的信息中,抽取与期望印象相关的特质,进行编辑整理,以尽可能简洁的方式呈现给对方,从而有效地控制他人对自己形成的印象。
三、教学印象管理的含义
现代印象管理理论产生于组织管理领域,以后又扩展到其他应用领域,教师教学印象管理就是这种扩展的具体体现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印象形成的特点,有目的地控制学生对教师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以及传授知识的情境形成和保留良好印象的过程,就是教学印象管理。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印象管理,即教师自我形象的塑造;二是知识印象管理,即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和手段,将知识具体化、浅显化、简要化、生动化,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建立深刻的知识印象;三是情境印象管理,即教师有目的地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以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情境印象。教学印象管理的上述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学印象管理就是追求教师印象、知识印象和情境印象的完美统一。
四、教师进行教学印象管理的策略
1.角色调控、强化第一印象
在人际交往中,最初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强烈而深刻的,这在心理学上叫做“首因效应”。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者威信的树立和工作的开展,第一印象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首因效应”,掌握先入为主的交往主动权。教师要重视初次与学生接触时的仪表展示、言行表现和才学发挥,努力创造最佳的第一印象,为进一步的教育打下良好基础。但是切记,良好的第一印象只是师生交往中一张精美的名片,要想获得学生长久的良好印象,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内在素质,片面地追求印象的技巧而忽视内在素质的培养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因此,在平时的生活中教师要重视自己的品德的培养与个性的陶冶。
2.常教常新,避免刻板印象
所谓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社会某一群体产生的一种比较固定的看法或者对人的认知、评价中一种凝固、概括而又笼统的印象。学生一旦接受了某种社会刻板印象,就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对教师的印象管理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创新和多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信息更新加快知识的老化、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学生主体意识、批判意识的增强等等,都使得传统的、相对单一的教师印象日益面临着挑战。它要求教师印象必须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体现时代的精神状况。教师既要按照教师的角色要求规范自己的言行,又要引导学生突破刻板印象的框架,理解、支持和积极投入教学改革,使教与学都富有特色,提高效率。因此教师需要着眼于教育教学的实际,依据自己个性特征,应用先进的印象管理理论来认真设计自己的印象,重塑新时期的教师印象,从而实现自己角色的转变。
3.心理换位,淡化说教印象
教师特殊的角色地位和职责使命使得教师无论是在知识教学过程中,还是在思想教育过程中,都容易给学生造成说教的印象。所谓心理换位,就是要求教师转换自己的角色意识,站在学生的立场,时刻想到“我如果处在学生的位置和角度将会怎样”,以此对待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去认识他们,提出恰当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案,并设身处地、合情合理地对待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实行人性化教学和弹性管理,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关心赞美,建立亲和印象
行为评价和印象获得是一种主观判断,这种判断与认知和情感过程有关。情绪情感会直接影响评价活动,评价者会出现“选择性注意”,即搜索与他对被评者情感一致的信息,此类信息被赋以更大的权重,不想否认基于某种情感的印象。因此教师要善于和学生保持良好关系,关心学生,适度赞美和肯定学生,发挥情感因素对认知的促进作用,建立亲和型教师印象。亲切也是一种智慧。
5.言行一贯,保持一致印象
成功的印象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可信性。虚假的、前后不一致的自我呈现会使评价者产生对被评价者矛盾的体验甚至全盘否定的负面情绪。负性情感有可能导致对其所有行为评价的降低。因此教师要通过自己的一贯的道德示范,积极地引导、影响学生,这样才会得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爱戴。
6.化解矛盾,修复消极印象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过错行为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处理不当就会贬损自己已有的良好印象。当教师主观上认为(或客观上被认为)给学生留下了非期望的印象时, 就需要及时采取积极措施来修复学生对自己的印象。它包括道歉、说明和补偿性自我呈现等。当教师的过错行为伤害了学生时,要真诚向学生道歉,不道歉就会使伤害者的社会形象遭到损害,更严重的是大面积恶化师生关系;说明是教师对非期望、不可接受和不满意的行为进行合理的、有效的辩解,使过失言行尽可能合理化或者弱化,最大限度地消除不良影响;补偿性自我呈现是指当他人对我们形成消极印象后,通过展示自己其它方面积极的特征来弥补这种消极的印象。教师对自己消极印象的修复,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人性的真实,更能赢得学生的好感。
7.适度展示,宣传特色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自我展示是印象管理的重要策略。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喜欢自己且自认为能力强的人。因此,教师有必要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当的形式在学生面前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进行积极的自我宣传,展现自我特色和人格魅力,进一步确立教师丰富多彩的立体形象。
8.灵活机智,夯实偶然印象
教育活动中偶发事件以其情境性、爆发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甚至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教师对偶发事件的处理既反应了教师的教育机智水平,更是塑造教师良好印象的契机。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要遵循快速及时、冷静宽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原则。
9.巧用体态,构建无声印象
充分运用体态语言。在人际交往中,印象管理主要包括个体比较容易控制的语言、仪表等外在表现以及较难加以控制的体态语言(如身体姿势与眼神)的流露等。由于这两部分之间会出现不一致,而且非言语行为很难加以随意控制,所以认识他人时我们不仅要看其外表的言谈举止,更要注意其面部表情,言语表情及动作表情等行为。它们是我们判断交往对象真实的情感、态度与动机的有力线索。因此教师要重视无声语言的表达,发自内心的、真诚地流露出对学生的关爱、对知识的追求、对教学的热爱。
10.创设情境,打造和谐印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伴随着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会在不知不觉中一次就纳入人的长时记忆系统,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感性、审美性、教育性的情境,达到人和环境、理性和感性、教育内容和形式、知与行、教育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和谐有序、水乳交融的状态,给学生审美性的体验、艺术的享受、最强有力的震撼,让学生在美的陶冶、情的感染中受到启迪。
总之,教师进行教学印象管理既有一般社会互动中和谐人际关系的功能,更是教师教育教学的重要参与力量。教学印象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造成教师的内心冲突。但是出于对教育目标的深刻认识和高度的责任感,教师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印象管理成为一种无意识的习惯,教师教学印象管理就会实现人际和谐和自我和谐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