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走进中学课堂已有一段时间了,事实证明,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有力地推动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新教材全面融入了崭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把教育教学带入了一个新的广阔天地.如何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与教材改革达到完美统一,在蓬勃发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在新教材教学中我们应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
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大多数农村中学远离城市,地处偏远山乡,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匮乏,师资配备不齐.另外,农村中学生自身还存在基础差、知识面窄、自学能力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等特点.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思维落后,学习迟钝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训练不足,能力欠佳,心里素质不过关,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别人种下“笨”的印象,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也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程教学带来了障碍.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动手拼图、测量,经历探索的过程,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从学生已学过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
经过在实践教学中的摸索,我们发现,只要把新知识合理归位,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把握教材.
2.多归纳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对于换元法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平方型、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I”.只有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改进,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3.多形式
由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这些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不但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减少了,而且在教师的各个有趣新颖的小环节吸引下会积极参与、学习.
4.快反馈
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及时反馈,既能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又能保证各环节学习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得到弥补,受到激励,感到进步,更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所学.
总之,办好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教师是关键;构建和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师是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新教材的魅力,就要正确把握新教材,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及时总结反思,开展多维度练习,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
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大多数农村中学远离城市,地处偏远山乡,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匮乏,师资配备不齐.另外,农村中学生自身还存在基础差、知识面窄、自学能力差、对数学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等特点.这种不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当短,上课时,学习思维迟延,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造成思维落后,学习迟钝的倾向;平时学习中对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训练不足,能力欠佳,心里素质不过关,从而导致在解题时,缺乏条理和依据,造成解题思路的“乱”和“怪”;心理压力较大,不敢去请教,怕被别人种下“笨”的印象,日积月累,造成对学习数学存在一定的困难性,也给农村中学实施新课程教学带来了障碍.要想打破这个局面,必须立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低起点、多归纳、勤练习、快反馈”的课堂教学方法,重点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1.低起点
由于学生基础较差,因此教学的起点必须低,整体上以加强数的计算为起点,教学中将教材原有的内容降低到学生的起点上,然后再进行正常的教学,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低起点”引入法.
以课本教材中的较容易接受的知识引入作为起点,如“正数与负数”、“直角三角形”、“因式分解”等内容;以所教学内容的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同类项”教学中,将原教材中的同类项概念,分成两个步骤进行教学:先讨论“所含的字母”完全相同,再研究相同的字母的指数相同,从而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掌握这一知识;以所教的新内容的特殊基本原型作为教学的起点,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中位线定理”、“三线八角平行线的性质”等内容的教学中,先让学生猜想,然后动手拼图、测量,经历探索的过程,从中对有关的几何定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再引入新课;从学生已学过所掌握、所了解的知识、例子作为起点,通过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类比进行教学.
经过在实践教学中的摸索,我们发现,只要把新知识合理归位,找到正确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可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把握教材.
2.多归纳
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要引导学生多归纳、总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条理性和规律性.如在“分式方程”的教学中,归纳出解法:①去分母法②换元法;对于换元法归纳出两种常见的题型:平方型、倒数型.又如在“三线八角”教学中,由于图形比较复杂,学生不易找出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可以总结出同位角找字母“F”,内错角找字母“N”,同旁内角找字母“I”.只有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改进,才能有创新和发展.
3.多形式
由于学困生在课堂教学中有意注意时间较短,因此单调不变的教学模式易引起这些学生学习注意的分散.教学中将每节课分成若干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让自学、讲解、提问、练习、学生小结、教师归纳等形式交替出现,这样调节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大量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事实表明,课堂活动形式多了,学生不但思想开小差、做小动作、讲闲话等现象减少了,而且在教师的各个有趣新颖的小环节吸引下会积极参与、学习.
4.快反馈
学困生由于长期以来受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数学学习往往需要多次反复才能掌握知识,这里的“多次反复”就是“多次反馈”.教师对于作业、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采用集体、个别相结合,或将问题渗透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等手段进行反馈、矫正和强化.同时还要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随时调整教学要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手段.及时反馈,既能避免课后大面积补课,又能保证各环节学习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快反馈”既可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得到弥补,受到激励,感到进步,更乐于接受下一次学习,又可以通过信息的反馈传递进一步校正或强化所学.
总之,办好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教师是关键;构建和实施素质教育,数学教师是中坚力量和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体现数学新教材的魅力,就要正确把握新教材,把握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及时总结反思,开展多维度练习,加强对课本知识的灵活运用,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达到教学相长,从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