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中科研定位不明确、科研创新和管理体制不健全、平台规划与建设滞后、科研机制不健全、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不足、保障措施不完善等问题,提出明确科研定位、改革科研合作创新与服务的体制、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健全科研创新服务机制、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落实科研保障措施等对策,促进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创新 科研定位 平台体系 服务机制 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113-0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出,高职院校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研发团队,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拓展扶贫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科研是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和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实力所在。如何将科研对接创新发展战略,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定位不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还不够明确,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偏差。从科研管理上看,还停留在科研课题和科研信息管理层面,缺乏长远的科研总体规划,缺少科研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规划,没有将科研促进学院发展、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纳入科研目标中;从科研项目类型上看,重点还是围绕高职教学改革研究和基础科技研究,缺少应用技术和横向科技项目;从科研成果形式来看,仍以论文、专著等为主,缺少专利和可推广、应用、转化的成果。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高水平标志性的创新成果较少,如获得2018年广西科技项目立项的仅有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主持或合作的3个项目,近三年获得广西科技奖仅有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所院校。
(二)科研创新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学校发展、社会需求不适应。学校与政校行企所等合作不够紧密,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创新程度不高,科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现。学校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不足,科研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跨学科跨部门协同合作欠缺。
(三)平台规划与建设滞后
普遍缺少对科研与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对包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等子平台的平台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实现平台创新资源和要素之间的聚集与融合,缺少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广西为例,目前建立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职仅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学校。
(四)科研机制不健全
一是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许多院校还没有建立起外部多方参与合作、内部交叉融合的良好的协同运作长效机制。二是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管理工作不够科学、高效,未能发挥有效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三是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评价分类和评价指标不科学,忽略了对教师参与企业横向项目和技术研发等科研工作和成果的认定与评价,缺少对成果的效益和价值的评价。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科研激励一般表现为职称评聘和物质奖励,激励作用和力度不足,容易产生重眼前、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五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许多院校还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五)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普遍偏低,科研知识和方法不成体系,科研视野不够宽广,钻研精神不足,技术创新开发能力不强,团队协作和技术服务意识不强。缺少高水平的科研领军人才,由于学校管理和用人机制、科研条件等方面限制,许多院校没有引进高端科研人才或没有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管理者综合能力不强,不能使管理工作科学化、高效化。
(六)科研保障措施不完善
一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经費管理不够规范合理。高职院校由于立项项目的级别不高且缺少横向项目,因此获得的纵向经费、企业等外部资金支持和自身投入经费不足;科研经费管理不够科学,没有做好预算并按计划进度执行,造成部分资金浪费,没有制定绩效费和管理费指导性细则,不利于科研人员激励及科研管理服务、设备维护等工作的开展。二是科研资源整合和保障不足。人才、资源、信息等要素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比较分散独立,无法为多元合作与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有效的整合贯通的支撑。三是科研诚信和创新氛围不足。部分教师科研目的仅是为了晋升职称,科研存在功利、浮躁、造假等学术不端的风气;教师没有获得足够系统的培训和训练,研究成果缺少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明确科研定位
高职院校的行业和职业性特征鲜明,其重要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明确以应用研究为主,以促进专业建设、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和方向。一是提升创新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科研服务意识,主动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对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实现技术发展与行业企业技术需求相对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供给与区域继续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二是准确把握科研目标和方向。增强科研先导和引领意识,使教师自觉将科研创新、技能训练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创新服务水平。 (二)改革科研合作创新与服务的体制
1.高职院校要深化合作创新体制改革,加强与外部创新主体的合作。一是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合作的发展理事会的体制机制,建立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二是建立行业主导的职教集团,集聚行业优质资源,实现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
2.创新科研服务组织模式。加强学校机构设置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组织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科研管理部门,建立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创新服务办公室等,对科研各项工作进行分类科学管理,建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为科技服务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撑。二是完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科研组织建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系、跨单位的综合化、协同化科研组织。
(三)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体系
1.建立基础科研平台。基础科研平台是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基本单元,依托团队、专业、系部科研资源,建立专业创新团队和研发中心,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促进基础成果培育和青年科研骨干培养。
2.建立技术支持与服务平台。建立面向区域、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和响应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成果产业化和效益化;建立社会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等;建立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发挥地缘优势,通过技术培训、共建研发基地等方式与外国企业和院校、跨国企业等开展合作。
3.建立省级创新平台。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学科优势,探索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产品研发。
4.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立创新创业专项项目,建立教师领导、学生参与的创新团队,建设专业创新实训室、学生创业园等,探索建设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
5.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共享、技术转移等功能网络化。主动对接网上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交易。
(四)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服务机制
1.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校内协同机制,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建立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多元合作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实现技术提升和成果利益共享。
2.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機制。根据地区和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制定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科研政策;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规划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把握科研发展趋势和动态,积极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和校内外科技创新合作。
3.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科研分类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根据科研创新活动、科研成果等不同分类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兼顾成果质量、社会效益等因素;建立公平开放的科研评价机制,确立学术委员会在科研评价中的重要权威,引入校外专家评价。
4.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审体系,增加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指导等成果的衡量权重;完善人事和薪酬管理制度,细化教师科研工作量和技术服务工作量计算办法;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加大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增加对科技服务、科研平台的奖励,明确科研绩效费用的使用范围。
5.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成果转化制度,明确成果转化管理部门职能、科技成果的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与奖励、保障与约束机制等内容;加强专业产业对接,校行企共同参与科技项目选题—专业资源投入—成果产出—成果转化—市场开发—投入生产的整个过程;建立成果推广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对接技术市场,促进科技供需信息的交流和成果转化交易。
(五)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
1.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制度。根据学校科研发展目标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和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使人才的引领智库作用充分显现。
2.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科研领军人才、青年科研技术骨干和科研管理人才三类人才的分层培养和整体提高,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团队;实施“名师、学者、工匠、骨干”培养工程、“科技骨干进企业”等技术服务支持计划、人才和团队课题项目支持计划等;资金资助、研究条件、职称评定、薪酬津贴、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科研人才大力支持。
(六)完善科研保障机制
1.高职院校要建立科研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项目、平台、奖励和学术工作等经费的多元投入;做好经费管理,科学指导各项目预算,减少不必要的烦琐审批流程,将部分经费管理权下放到二级院系或项目负责人,实施经费浮动和调剂管理制度,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实际效果给予经费增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搭建科研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联合政行企校所以及科研中介等,共同建立科研数据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数据挖掘和共享,为教师提供申报选题、知识积累、技术供需、成果转化等有益的科研信息,辅助科研管理人员把握研究动态、完成科研日常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建立公共科研中心,为教师提供可共享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和支持教师探索创新;开展科研培训、学术讲座和科研团队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科研素质;提供图书资料、论文查重、成果查新、专利申请等服务,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
[21]张庆堂,朱征宇.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6(11)
[3]陈刚,钱中平.基于创新视角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基金项目“社会服务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2017KY1083)
【作者简介】覃曼丽(1983— ),女,壮,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科研管理
(责编 卢 雯)
【关键词】高职院校 科研创新 科研定位 平台体系 服务机制 人才队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9C-0113-03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和《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提出,高职院校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趋势,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深度合作,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研发团队,打造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和产教融合平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拓展扶贫教育、职业培训、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提升服务发展水平。
科研是实现科技创新、服务社会的重要载体,也是高职院校的重要职能和发展的动力、活力和实力所在。如何将科研对接创新发展战略,提升科研管理效率,已成为高职院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定位不明确
目前,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还不够明确,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要求还有一定的偏差。从科研管理上看,还停留在科研课题和科研信息管理层面,缺乏长远的科研总体规划,缺少科研人才队伍和平台建设规划,没有将科研促进学院发展、服务行业企业、服务社区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内容纳入科研目标中;从科研项目类型上看,重点还是围绕高职教学改革研究和基础科技研究,缺少应用技术和横向科技项目;从科研成果形式来看,仍以论文、专著等为主,缺少专利和可推广、应用、转化的成果。以广西高职院校为例,高水平标志性的创新成果较少,如获得2018年广西科技项目立项的仅有广西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主持或合作的3个项目,近三年获得广西科技奖仅有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3所院校。
(二)科研创新和管理体制不健全
高职院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与学校发展、社会需求不适应。学校与政校行企所等合作不够紧密,合作广度深度不够,创新程度不高,科研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没有显现。学校内部科研管理体制创新不足,科研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跨学科跨部门协同合作欠缺。
(三)平台规划与建设滞后
普遍缺少对科研与服务平台建设规划,对包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服务等子平台的平台体系建设重视程度不足,没有实现平台创新资源和要素之间的聚集与融合,缺少高水平科研平台。以广西为例,目前建立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高职仅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一所学校。
(四)科研机制不健全
一是协同创新机制不完善。许多院校还没有建立起外部多方参与合作、内部交叉融合的良好的协同运作长效机制。二是科研管理机制不完善。科研管理制度不健全,科研管理工作不够科学、高效,未能发挥有效的组织、引导、协调和服务职能。三是科研评价机制不完善。科研评价分类和评价指标不科学,忽略了对教师参与企业横向项目和技术研发等科研工作和成果的认定与评价,缺少对成果的效益和价值的评价。四是激励机制不完善。目前科研激励一般表现为职称评聘和物质奖励,激励作用和力度不足,容易产生重眼前、轻长远,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五是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许多院校还未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专利申请和成果转化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五)科研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素质普遍偏低,科研知识和方法不成体系,科研视野不够宽广,钻研精神不足,技术创新开发能力不强,团队协作和技术服务意识不强。缺少高水平的科研领军人才,由于学校管理和用人机制、科研条件等方面限制,许多院校没有引进高端科研人才或没有使其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科研管理者综合能力不强,不能使管理工作科学化、高效化。
(六)科研保障措施不完善
一是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经費管理不够规范合理。高职院校由于立项项目的级别不高且缺少横向项目,因此获得的纵向经费、企业等外部资金支持和自身投入经费不足;科研经费管理不够科学,没有做好预算并按计划进度执行,造成部分资金浪费,没有制定绩效费和管理费指导性细则,不利于科研人员激励及科研管理服务、设备维护等工作的开展。二是科研资源整合和保障不足。人才、资源、信息等要素在科研活动过程中比较分散独立,无法为多元合作与跨学科交叉研究提供有效的整合贯通的支撑。三是科研诚信和创新氛围不足。部分教师科研目的仅是为了晋升职称,科研存在功利、浮躁、造假等学术不端的风气;教师没有获得足够系统的培训和训练,研究成果缺少创新性和实用性。
二、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对策
(一)明确科研定位
高职院校的行业和职业性特征鲜明,其重要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职能是面向区域和行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定位应明确以应用研究为主,以促进专业建设、服务行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和方向。一是提升创新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提升科研服务意识,主动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提升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水平,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对接;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水平,实现技术发展与行业企业技术需求相对接;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实现服务供给与区域继续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相对接。二是准确把握科研目标和方向。增强科研先导和引领意识,使教师自觉将科研创新、技能训练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提高科研创新服务水平。 (二)改革科研合作创新与服务的体制
1.高职院校要深化合作创新体制改革,加强与外部创新主体的合作。一是构建政校行企多元合作的发展理事会的体制机制,建立学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体系;二是建立行业主导的职教集团,集聚行业优质资源,实现行业内的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
2.创新科研服务组织模式。加强学校机构设置和人事制度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组织模式。一是成立独立科研管理部门,建立项目管理、成果管理、创新服务办公室等,对科研各项工作进行分类科学管理,建立与校内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机制,为科技服务活动提供服务和支撑。二是完善院系二级科研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科研组织建设,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系、跨单位的综合化、协同化科研组织。
(三)建立科研创新平台体系
1.建立基础科研平台。基础科研平台是高职院校科研创新的基本单元,依托团队、专业、系部科研资源,建立专业创新团队和研发中心,以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为重点,促进基础成果培育和青年科研骨干培养。
2.建立技术支持与服务平台。建立面向区域、行业、企业技术服务和响应中心,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成果产业化和效益化;建立社会服务平台,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职业鉴定等;建立对外合作服务平台,发挥地缘优势,通过技术培训、共建研发基地等方式与外国企业和院校、跨国企业等开展合作。
3.建立省级创新平台。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和专业学科优势,探索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等,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究和创新产品研发。
4.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设立创新创业专项项目,建立教师领导、学生参与的创新团队,建设专业创新实训室、学生创业园等,探索建设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
5.建立科技信息服务和成果转化平台。建立科技服务信息平台,实现科研管理、信息共享、技术转移等功能网络化。主动对接网上技术市场,促进技术成果交易。
(四)建立健全科研创新服务机制
1.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校内协同机制,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研究;建立价值共创和利益共享机制,构建多元合作的科技创新共同体,制定科学的利益分配制度,实现技术提升和成果利益共享。
2.建立健全科研管理機制。根据地区和行业经济科技发展现状,制定适合自身创新发展科研政策;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规划能力、协调能力和管理水平,把握科研发展趋势和动态,积极推动科研平台建设和校内外科技创新合作。
3.完善科研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科研分类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根据科研创新活动、科研成果等不同分类建立不同的评价体系,兼顾成果质量、社会效益等因素;建立公平开放的科研评价机制,确立学术委员会在科研评价中的重要权威,引入校外专家评价。
4.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职称评审体系,增加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创新创业指导等成果的衡量权重;完善人事和薪酬管理制度,细化教师科研工作量和技术服务工作量计算办法;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加大对高水平标志性成果的奖励力度,增加对科技服务、科研平台的奖励,明确科研绩效费用的使用范围。
5.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建立成果转化制度,明确成果转化管理部门职能、科技成果的使用和转化、收益分配与奖励、保障与约束机制等内容;加强专业产业对接,校行企共同参与科技项目选题—专业资源投入—成果产出—成果转化—市场开发—投入生产的整个过程;建立成果推广机制,畅通成果转化渠道,对接技术市场,促进科技供需信息的交流和成果转化交易。
(五)建设科研创新人才队伍
1.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制度。根据学校科研发展目标引进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研和技术人才,充分发挥其优势和潜能,坚持用人唯贤的原则,使人才的引领智库作用充分显现。
2.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注重科研领军人才、青年科研技术骨干和科研管理人才三类人才的分层培养和整体提高,组建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科研创新和技术服务团队;实施“名师、学者、工匠、骨干”培养工程、“科技骨干进企业”等技术服务支持计划、人才和团队课题项目支持计划等;资金资助、研究条件、职称评定、薪酬津贴、成果奖励等方面给予科研人才大力支持。
(六)完善科研保障机制
1.高职院校要建立科研经费投入和管理机制。加大对科研项目、平台、奖励和学术工作等经费的多元投入;做好经费管理,科学指导各项目预算,减少不必要的烦琐审批流程,将部分经费管理权下放到二级院系或项目负责人,实施经费浮动和调剂管理制度,根据项目实施进度和实际效果给予经费增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2.搭建科研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联合政行企校所以及科研中介等,共同建立科研数据库,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数据挖掘和共享,为教师提供申报选题、知识积累、技术供需、成果转化等有益的科研信息,辅助科研管理人员把握研究动态、完成科研日常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建立公共科研中心,为教师提供可共享的科研场所和仪器设备。
3.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和支持教师探索创新;开展科研培训、学术讲座和科研团队研讨活动,提升教师科研素质;提供图书资料、论文查重、成果查新、专利申请等服务,为教师科研活动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Z].教职成〔2019〕5号
[21]张庆堂,朱征宇.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6(11)
[3]陈刚,钱中平.基于创新视角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路径选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9)
【基金项目】2017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基金项目“社会服务视域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2017KY1083)
【作者简介】覃曼丽(1983— ),女,壮,广西南宁人,硕士,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管理,科研管理
(责编 卢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