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北方言词“造”看东北人的性格文化特征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BING0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性格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语言的关系极其密切。探讨东北人性格文化和东北方言的关系,对研究东北方言文化有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东北方言 “造” 性格 文化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一种语言是一个民族内部成员交流的共同基础和手段,它是这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并为他们服务的,它来源于该民族社会生产和生活,受该民族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心理素质、行为规范、道德标准、价值取向、政治观念和文化传统所制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帕默尔说:“语言忠实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语言不仅是思想和感情的反映,它实在还对思想感情产生种种影响。”东北方言就真实地反映出了东北人的性格文化特征。东北方言作为东北文化的载体,彰显了东北人的性格文化特征,而国内学者对东北人的性格特征屡见描述:张文永认为东北人彪悍、勇于进取、开放;李显卿认为东北人性格勇敢、坚韧、朴实、慷慨,又不乏愚鲁、迟钝;衣艳芳认为东北人性格具有包容性且豪爽,同时又有惰性……。上述这些作者多是从历史、环境、背景等因素探讨了东北人的性格文化特征。其实,东北人的性格文化特征也可以从具体方言词语的使用上得以体现。
  以“造”为例。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造”作为动词只有两个义项:1、做;制作;创造。2、捏造;造谣。但在东北方言中,“造”除了有上述意义以外,还有更加丰富的意义及其文化内涵。试看以下例子:
  ①市场上的猪肉造到15块钱一斤了。(涨)
  ②他看书才快呢,一天能造好几本儿。(看)
  ③有钱也得算计花,别胡造。(挥霍)
  ④多悬!汽车和火车差点造到一块儿去。(撞)
  ⑤咋造了一身泥呀?(弄)
  ⑥一不小心造了个前趴子。(摔)
  ⑦桌子上的肉全让他一个人造了。(吃)
  ⑧一瓶酒他几口就造光了。(喝)
  ⑨贝克汉姆上半场就造进三个球。(踢)
  从上述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东北方言词“造”体现出了不同含义:“涨、看、挥霍、撞、弄、摔、吃、喝、卖、踢”等,都可以使用“造”来表达。本文以“造”为例,来论述其所体现出的东北人的性格文化特征。
  一 体现“勇猛、彪悍、坚韧”的性格特征
  ①瞧,劲儿太大了,把门造个窟窿。(踢)
  ②多悬!汽车和火车差点造到一块儿去。(撞)
  ③一不小心造了个前趴子。(摔)
  ④他俩一见面儿,来不上两句非造起来不可。(打)
  在东北方言中,表勇猛动作行为的动词“踢”、“撞”、“摔”都可使用“造”来表达,看下面的义素分析矩阵:
  造—[+动词] [+行为动作] [+用力] [+用脚] [+用身体]
  踢—[+动词] [+行为动作][+用力][+用脚] [-用身体]
  撞—[+动词] [+行为动作] [+用力] [-用脚] [+用身体]
  摔—[+动词] [+行为动作] [+用力] [-用脚] [+用身体]
  打—[+动词] [+行为动作] [±用力] [±用脚] [+用身体]
  通过以上义素分析发现,“踢”、“撞”、“摔”等表行为动作的动词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的义素特征:用力,而“造”在使用上比“踢”、“撞”、“摔”更能表现动作的迅猛、有力,这形象地体现出了东北人的莽撞、勇猛、坚韧的性格特征。
  古代东北地域文化特点是强勇弱文,这和东北人所生活的环境有关。他们既要面对寒冷的气候,又要面对艰苦的生活条件,这就铸就了东北先民健壮的体魄和刚健、豁达、尚武的文化性格及质朴雄劲的文化特质。另外,就是移民人的性格决定的。众所周知,东北历史有一移民特征——闯关东。而闯关东的人绝大部分是山东、河北人。资料表明,在解放前东北的3500万居民中,山东人就占了2000万。山东人吃苦耐劳、不怕艰险的精神突出地体现在闯关东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作为其灵魂,这种内在的灵魂是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力量,“闯关东”之所以一代又一代地坚持这一实践活动,就在于闯关东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的精神——艰苦创业、勇猛、坚韧,这也是形成闯关东的主观原因。
  二 体现“粗鲁、野蛮、匪气”的性格特征
  ①几锤就把箱子造个七裂八瓣的。(凿)
  ②造鼠眯了。(弄得不敢出声了)
  ③造秃噜了。(已定的事中途改变)
  ④一口造个大月牙。(吃馒头)
  作为东北文化的重要载体,东北方言词“造”充分体现出了东北人“粗鲁、野蛮、彪悍、匪气”的性格文化特征。
  这种性格特点和东北的自然环境与移民的性格有关。东北地区的汉族、土著汉族、军户和流人是其主体。女真、蒙古等边疆少数民族经过长期的与汉族杂居、通婚已完全汉化,而东北汉族生活于地域辽阔的边疆少数民族大氛围中,也受到塞外各族的文化以及边地军事化生活的影响,于是,多民族的生活习俗、价值观念、社会心理交融在一起,使东北汉人形成了粗鲁、野蛮的性格特征。再有,东北地区古为肃慎之地,经济发展落后,人文素质也偏低。境内的少数民族众多,这里的人多擅长骑射,勇猛善战,勤于开疆拓土,故其经济类型以游牧或渔猎经济为主,这种流动性很强的生产方式非常不利于文化的积累和提高。语言交际实际也是一种心理活动过程,生存的环境造成东北人的粗鲁、野蛮,做事大手大脚,说话嗓门调高,行为习惯大大咧咧,大钱挣不来、小钱不屑挣,做事不到位、管理不精细的性格特征。
  三 体现“幽默、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①马拉多纳造进三个球。(射)
  ②他俩一见面,来不上两句非造起来不可。(打)
  ③他的自行车造沟里去了。(弄)
  ④咋造了一身泥呀?(弄)
  ⑤市场的黄瓜造到五元钱一斤了。(卖)
  “造”使用起来生动、形象,口语化,尽显东北人“幽默、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特征。
  在严寒漫长的恶劣条件下生产和生活的东北人民,要克服很多困难去生存、发展,于是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种笑对生活的生活态度。东北由于冬季比较漫长(长达6-8个月),故农民有冬闲的习惯,再加上东北地域辽阔,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宽松,这种以农耕经济为主自种自食、相对封闭的内陆村落生活强化了农民的乡土意识;而相对经济的自给自足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养成了东北人地广人稀靠天吃饭的懒惰心理,使得人们在生活上相对轻松,语言上也尽显轻松、诙谐、幽默、乐观。再有,整个东北受异域文化和移民文化的影响,如黑龙江受俄罗斯、犹太文化影响,辽宁、吉林则受日本文化影响,尤其是上世纪上半叶的日、俄文化的渗透,加上关内百姓闯关进入东北,导致了东北人本土文化的缺失。一种语言是否有灵活的表达手段决定着这种语言的生命,东北方言表达上的匮乏也是语言一体化的大势所趋。
  四 体现“豪爽、粗犷、率直”的性格特征
  ①他还没吃完,正在那儿可劲儿造呢!(吃)
  ②一瓶酒他几口就造光了。(喝)
  ③有钱也得算计花,别胡造。(挥霍)
  ④造了一地水。(弄)
  在表达“食用”这一语义上,东北方言用“造”一而概之。“造”同一般的吃喝词语相比,语义色彩更重、更强,含有吃得多、吃得猛的意思,甚至能使人感受到“恣情放纵”、“没有节制”的形象色彩,“造”不仅夸张了吃东西时狼吞虎咽的气势、风卷残云的速度,还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花钱上的潇洒,充分体现了东北人“豪爽、粗犷、率直”的性格特征。
  东北不仅有茂盛的深林、广袤的平原、丰富的矿产、肥沃的土地,同时也有棒打不走的严寒、十里八里见不到人的孤独。在这样的环境中,显然不会形成中原文化的那种浑厚、江浙文化的那种精致、湖广文化的那种生蛮顽强、川陕文化的那种诡异坚韧。一些精美的手工业、服装加工业、精细的制造业等几乎都不在东北,这些不能不说明东北人的一种粗糙的人格特征。再有,诚实、尚义、节俭、好客、粗犷、豪放是山东人的性格特征,而随着山东移民的不断大量涌入,加上山东人性格特征的影响,故而东北人表现出了极为突显的粗放豪爽、重感情、轻理性的性格文化特征。
  五 体现“灵活多变”的性格特征
  从前面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造”几乎成了万能动词,任何时间、任何场所、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使用,这不能不说东北的先民们在艰苦创业的过程中,为了适应各种情况已经学会了变通。了解近代史的人都知道,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经历了多种的磨难:政治迫害、移民、地理环境、灾害等等,这些导致了移民们对自己文化传统的放弃。纯粹东北土著人对新事物、新环境的认同,逐渐形成东北人的灵活、变通的性格特征,这从方言词“造”的多个词义上可见一斑;从另一个侧面,也可以看出东北人的包容性性格特征。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使南北两方的文化得到空前的交融,让东北人固有的性格中又增添了外来人口性格上的耿直、细腻、坦荡、聪慧……,长久下来,逐渐养成了东北农民不排外、不欺生、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多元文化的特点决定了东北人的海纳百川的宽阔的胸襟。
  东北人的性格特征有其独特之处,除了上述的特点以外,东北人还具有不思进取、知足长乐、安土重迁等种种特征,这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背景造成的。东北作为一个地域性的概念,是一个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统一体。从东北的自然地理环境看,属于文化地理学所说的隔绝区域。其北部为大、小兴安岭,西部为茫茫的蒙古戈壁荒原,东部为鄂霍茨克海,南部为西太平洋。东北与中原文化的交流,仅靠一条狭窄的辽西走廊为通道,而每逢社会动荡、群雄逐鹿的时代,这条通道便被重兵扼守,对外交流便陷于长时期的几乎中断的状态。东北游牧、狩猎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既有历史冲突,又有人为的隔绝,于是形成了今天这样一种特殊的文化样式。历史上,在这一地区的草莽之中、山林之内、江湖之畔,生活着许多骁勇彪悍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从远古走来均是游牧民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畜牧业为主、兼营狩猎,于是造就了东北人的很多深为人知的特点。了解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从这个民族语言的具体使用上可见一斑。语言不仅仅是一个结构符号系统,而且还具有社会属性。语言是社会现实的反映,通过语言可以了解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形态。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不仅有着外在的社会因素,而且还蕴含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含义,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独立存在,要了解语言及其发展规律,就必须把语言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同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密切联系起来,研究语言和社会文化的关系可以为民族文化的研究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美国已故的语言学家萨丕尔也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能够描述反映整个文化机体;同时,语言也受文化影响并形成,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了解文化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语言,语言不仅是一个民族的特征,包含着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还蕴藏着该民族的人生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东北地域文化的形成、记载和传播靠的是东北方言,而东北方言也极具特色地反映了东北文化。从上述对东北方言词“造”的分析可以看到,东北方言已深深地烙上了东北地域文化的印迹。
  
   参考文献:
   [1] 康玉斌:《东北方言词“造”的语法及语义特征》,《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 张文永:《东北人文化人格的形成及走向剖析》,《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0期。
   [3] 李显卿:《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化性格》,《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4] 衣艳芳:《东北文化与东北农民性格》,《党政干部学刊》,2006年第6期。
   [5] 王洪杰:《东北方言与关东文化摭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 杨芳:《浅析语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语文学刊》(高教外文版),2007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杨丽娜,女,1973—,吉林伊通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工作单位:长春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学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