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重庆作协在荣昌采风,当时分配一个作家写荣昌折扇。他在折扇厂看了后觉得不好写,找不到感觉。第二天,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把他带到我这里,那时我手头的折扇还不太多,拿出来给他看了。中午他回去吃饭时兴奋地对其他人说:“我找到了一个好地方,你们不去看会遗憾哟。”
媒体的报道,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朋友的支持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很多喜欢折扇的朋友认识了我,也让我有机会参加业内的各种展览。1996年7月,我应邀赴北京参加了首届全国扇子艺术大展,向与会专家和观众展示荣昌折扇的艺术魅力,很荣幸受到了大家的好评,部分作品被中国扇子艺术家学会收藏。我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觉得荣昌折扇有奔头。
陶器、夏布、生猪、折扇为荣昌四大特产。有一天,一个熟人来找我,问我能不能用夏布来做折扇。这个想法很好,既然都是我们荣昌的特产,如果能够结合起来不是一项创新吗?因为从来没有人用夏布来做扇面,我决定一试,可研制过程却不是一件易事。夏布古称麻,始于夏朝,是一种古老的手工纺织品。它的难点就在粘合上,一把折扇要糊三层扇面,用夏布的话就非常沉重,效果不好。后来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我才解决了这个难题。夏布折扇的问世填补了中国制作折扇历史上的空白,它以其古朴、典雅、深沉的艺术魅力受到了海内外人士和收藏界人士的关注和欢迎,让我非常欣慰。它也获得了多个奖项,其中“竹匣夏布折扇”获得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开发设计大奖赛二等奖,这是荣昌折扇历经300多年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从1998年十月开始,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设计制作了一套“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型系列套扇”。该套扇共计51把,从49cm起至99cm止,每扇递增的一厘米象征共和国成长的年轮,套扇第一盒长度为49cm到59cm,浓缩了折扇自宋代中期由日本和韩国传入中国后变为中国式折扇的各个历史时代的折扇造型演变;第二盒60cm到69cm为绘画、工笔彩绘画;第三盒70cm到79cm为传统阴刻技法雕刻;第四盒80cm到89cm为传统阳刻技法雕刻;第五盒从90cm到99cm,分别采用了嵌、刻、雕、绘、画等技法,着力表现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艺术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
为完成这套折扇,我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其规模、工艺及纪念性在国内可以算是独一无二的。纪念套扇是我向共和国50华诞献上的一份厚礼,愿祖国明天更美好。我最大的心愿是想把这套“纪念建国五十周年大型系列套扇”赠送给三峡博物馆收藏。这算是我对自己十年制扇生涯的一个交代。
失传的技艺
陈子福随后带记者来到离家不远的工作室。一栋老楼房的两居室,放满了各种制扇的材料和糊好等待晾干的白页扇面。为了便于记者了解制扇工艺,他非常仔细地现场制作了一张白页,边做边介绍:“制作一张白页的工序包括:调浆糊、铺纸、喷水、上浆、上空心条。”他说这一段工序代替了传统工艺中折扇和尾庄这两个工段。一个手艺人的执著与用心在他动手之时流露无遗。
折扇的主体是由扇骨、扇页两部分组成。扇骨包括扇夹和扇心,传统扇页分为白页、黑页两种,又有穿页和糊页之分。扇骨取材于棕竹、楠竹、黄竹、檀木、乌木等,扇面取材是用宣纸、丝绢等。荣昌折扇向以棕竹、楠竹取胜。
一把小小的折扇,制作起来却相当繁琐。荣昌折扇制作传统工艺主要分为八个工段,包括:青山,指由选竹到制批的过程,即把竹子砍下来剖成块,撕成片,再削薄;同骨子,指开捆摆扎选骨子;同把头,即把不同粗细的同骨子选择它的批数,配搭厚薄、宽窄、颜色。出批子,是指制作扇夹、扇心的批子;下头子,是指对扇头取式样的重要一环,即做出扇头上的扇形,把大小扇骨上其他多余的部分切除;梳练,是指对扇子批加以琢磨出光,扇夹、扇心配扇不错乱,即把扇骨的棱边刨去,倒棱角,打磨成光滑的弧形;尾庄,是指做扇面,用纸或者丝绸把扇骨展开在糊板上糊好,晾干;折扇,是指用手敛拢来跟着骨子的批数,调整扇面的平正;捆扎,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工序,负责扇子的总体成形和打磨出光完成;然后才是做最后包装绘画等。

每一个工段都有很多不同的工序,整个工序连贯起来有108道。而现在有的环节被机器所代替,比如钻眼、切头子,过去是用刀砍,现在是用机器把它切下来,感觉形状不是这么好看。
传统的黑纸扇是荣昌折扇的王牌,它是用鲜桐子泡出来的膏水作粘合剂,这种粘合剂调上墨烟后做出来的扇面能够耐水,因为膏水含有油脂。所以是最结实耐用的,也是最受普通百姓欢迎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人们都不用它了。而后新兴代替的是用丝绸做扇面,这种扇面有白色的,也有黑色的。它很轻便,也耐用,但缺点是不耐水。它是用米浆为原料加热制成浆糊来进行粘合,非常环保。
现在和以前的制扇工艺主要区别在粘合剂和材料上。过去是用纸,现在主要用稠,但做折扇的工序和手法还是一样的。只是材料在不断改进。鲜桐子泡水作粘合剂的工艺已失传,因为几十年已没人做了,或许也有少数老师傅知道,甚至有材料还可以做。但是随着桐树大量的消耗,原料已经很少,而且膏水有一股不太好闻的味道,又不太环保,所以现在没有人再愿意做了。而苏扇杭扇是用柿子油作扇面粘合剂,现在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和压力。
陈子福独白:我总觉得自己很幸运,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想想荣昌那些历代的制扇大师和前辈们,不管技艺多么杰出,一辈子仍然默默无名。如果没有他们代代传授制扇技艺,我也不会有今天。我希望我的制扇技艺能够传承下去,但现在我还没收徒弟。一是因为没人学,二是需要综合素质比较高,必须要会绘画。现在学美术能画画的年轻人都看不上这些传统艺术,可遇而不可求吧……(这段单独排版,放在文前或者合适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