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的音乐素养接续而上

来源 :北京教育·普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分析
  本课的重点教学材料为《黄河》和《春游》。遵循“接续式教学”的基本原则,采用其基本方法,对这两首歌曲所涉及的音高(音程)、节奏、结构进行如下分析:
  《黄河》。第一,在音高上,这首歌曲包括了同度、大小二度、小三度、纯四度和小六度这六个音程,是一首音域跨度为十度的大调式歌曲。第二,在节奏、节拍上,是包含有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四分休止符、附点八分音符和附点四分音符六种节奏元素的四拍子歌曲。在歌曲A乐段,多出现附点节奏,且不受节拍规律束缚,几次出现将三拍子节奏纳入4/4拍之中的情况,如“长城外,河套边”等。B乐段,连续出现4个小节的节奏重复,且整体节奏安排为前紧后松。第三,在结构上,是典型的不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歌曲。
  《春游》。第一,在音高上,这首歌曲包括了同度、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这六个音程,是一首大调式三声部合唱歌曲。歌曲包括有大三和弦和大小七和弦两种和弦以及I-V-I、V/V-V-I的和声链接。第二,在节奏、节拍上,是包含有八分音符、四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三种节奏元素的6/8拍歌曲。歌曲节奏上最大的特点是四个乐句的节奏完全相同。第三,在结构上,这是典型的四句式带再现的二段体结构歌曲。
  教学目标
  “接续式教学”中突出“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现有音乐能力”的原则。教师在分析了教学材料所涉及的音高(音程)、节奏、结构上的特点之后,根据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已经具备的水平确定教学目标(见表1),体现“以学定教”。
  依据“接续式教学”所提倡的“概念教学要绑定具体作品”的教学原则,本课为学生储备的知识和技能主要体现在文化理解、音乐编创知识、多声部表现等三个方面(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赏析歌曲《黄河》《春游》,锻炼音乐基本能力,夯实音乐基础知识,体验和了解学堂乐歌的音乐文化特征。
  教学难点:能够准确演唱歌曲《春游》第一乐句,体验三声部合唱的艺术魅力;能够理解《黄河》中节奏自由奔放,不受节拍束缚的音乐特点。
  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导入。
  温故知新。师生共同挥拍演唱《送别》的旋律,学生同时思考曲名、作者及创作时期。学生边挥拍边聆听教师范唱《祖国歌》片段,回顾歌曲旋律原名及出处。
  引入新课。两首作品均为李叔同填词经典歌曲,都创作于清末民初时期,它们都是学堂乐歌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歌曲。什么是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有哪些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学堂乐歌对后世有何影响?带着这些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用学生熟悉的、喜爱的歌曲,快速有效进入音乐课学习,并复习4/4拍指挥图示、歌唱的正确姿态、纯四度纯五度的准确构唱等本课教学必备能力;结合本课教学重点,在导入部分夯实旧知,提出新问,符合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符合“接续式教学”所强调的知识技能上的前后勾连和上下重叠,为新课教学作好必要铺垫。
  环节二,了解学堂乐歌。
  初步了解学堂乐歌的相关概念,并通过短片了解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背景。
  环节三,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沈心工及其代表作品《黄河》。
  第一,认识“学堂乐歌之父”沈心工。
  第二,赏析歌曲《黄河》。结合乐谱初步聆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判断歌曲调式并尝试划分歌曲的段落;调整歌唱状态,挥拍视唱第一乐段乐谱,体验歌曲节奏、旋律方面特点并力求准确表现。
  通过亲身体验发现:节奏上多四分音符与附点音符相结合;旋律发展上较多使用了同音重复和级进,也兼有四度的跳进。之后用对比法,体验附点节奏在歌曲表情达意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重点学唱“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百草无人烟”这一句,这部分需要做到两点。其一,体会s-d’ 四度跳进的准确表现,通过回顾熟悉的作品《国歌》的起句、《送别》的起句等进行训练巩固;其二,聆听这一句范唱后,挥拍模仿演唱歌词,“长”“河”加重语气,体会将三拍子的节奏纳入到四四拍子中,从而表达豪迈、刚健、雄沉的气势。
  第三,结合乐谱聆听歌曲第二段,思考音乐上与第一乐段的变化。学习新知——不带再现的二段体,并思考学习过的作品中,哪些属于不带再现的二段体?想一想学习过的歌曲中还有哪些运用到了完全重复节奏型或严格模进?这样的手法起到什么作用?这首歌曲要表达怎样的音乐情感?
  第四,梳理《黄河》的音乐特点,了解其创作背景及历史价值,了解学堂乐歌“西风东渐”的创作特点,最终引导学生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是反映时代的明镜,是点亮民心的明灯。
  设计意图:根据“接续式教学”中“概念教学要绑定具体作品”的原则,将作品中“隐性的知识与技能变成显性的知识与技能,把显性的知识与技能变成可操作的知识与技能”。学生在听、唱、思、辨中,深入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作品《黄河》的音乐文化特点,学习新知——不带再现的二段体,并在音乐发展手法方面丰富曲目积累。
  环节四,学堂乐歌代表人物——李叔同及其代表作品。
  第一,了解李叔同生平、代表作品及影响力。
  第二,以《送别》和《祖国歌》为例,了解学堂乐歌创作上“选曲填词”的特点。
  第三,赏析歌曲《春游》。首先,结合乐谱聆听《春游》,判斷歌曲的演唱形式、调式及曲式结构,并填写出乐谱中缺失的音符(填写第2、4乐句的落音)。其次,发现第一乐段两个乐句的关系为“同头换尾”;第4乐句完全重复第2乐句;对比《黄河》的曲式结构,学习新知——带再现的二段体。第三,朗诵歌词并在教师指挥下模唱歌曲第一乐段,体验歌词的韵律与音乐节拍节奏的完美结合;回顾《渴望春天》《我和我的祖国》歌曲片段,理解6/8拍节拍特点。第四,复习6/8拍合拍的图示并加以练习——边挥合拍边准确视唱第1乐段主旋律声部唱名;特别关注s-d’/r-s纯四度音程的准确性。第五,师生配合,体验歌曲第一乐段合唱效果:学生挥合拍唱主旋律声部,教师演唱中声部旋律并弹奏低声部旋律。
  第四,了解歌曲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价值,进一步理解学堂乐歌“西风东渐,洋为中用”的文化特点。
  第五,学以致用:运用“同头换尾”的发展手法,为下面的旋律续写第2乐句并形成一个2个乐句的乐段。
  设计意图:学生在听、唱、思、创中深入了解学堂乐歌代表作品《春游》的音乐文化特点,学习新知——带再现的二段体并在音乐发展手法方面丰富曲目积累,这正体现了“接续式教学”所倡导的每一个知识与技能点都应该至少有一个典型作品作为支撑。学生以此为基础能更深刻理解学堂乐歌“西风东渐,洋为中用”的音乐文化特点。
  环节五,课堂总结及课后作业。
  准确背唱歌曲《黄河》的第一乐段和《春游》的主旋律声部,并为你的家人或朋友介绍这两首歌曲在音乐创作方面的特点;思考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文化的发展有何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按照“接续式教学”所倡导的教师在每节课上及时总结本课为后续学习储备的知识与技能点,在后续教学中对于前序新授内容进行大量复习,并在新作品中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加以运用,引导学生进行真实有效的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实现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编辑 _ 李刚刚
其他文献
我和兄弟终于返回了阔别几十年的澳门,回到了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家——贾伯乐提督街76号。父亲生前的一些老朋友盛情款待了我们。我们还参观了我们的出生地——澳门镜湖医院和曾经就读的培正学校。  澳门的变化实在太大了。我们好不容易才找到原来居住的房子,一眼望去,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我们曾经的家。记得那时,家门前是宽阔的马路,环境非常安静。我们住的是两层的洋房,前面有一个园子,园子里还有一棵很高大的榕
44年前的“九一三”事件中,我担任林彪乘坐的三叉戟256号飞机的副驾驶,由于未登机而活了下来。陈士印在3685号直升机上,与林立果的死党进行了劫持与反劫持的斗争,最终另一个飞行员被周宇驰枪杀,陈士印侥幸活了下来。对于“九一三”事件本身,许多史书都做了介绍,作为亲历者,我仅对我和陈士印在事件前后的经历做些回忆。  我和陈士印都是1959年的中学应届毕业生,应空军招飞,成为空军飞行院校第1 5期飞行学
东北抗日联军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各族人民组织起来的抗日武装。东北抗日联军指战员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高举抗日救国旗帜,长期坚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消灭了大批敌人有生力量,有力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积极支援、配合了全国抗战。其英勇斗争振奋了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为东北人民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  东北抗日武装
安徽曾先后发生过两次农村改革:一次是以曾希圣为首的省委所试行的“责任田”;一次是以万里为首的省委实行的农业“大包干”。后一次改革,作为一个信号,迎来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改革,并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前一次改革,同样是一次伟大创举,其历史地位和作用也应当进一步加以认识。我在那段时间(1960年至1963年),在安徽省委农村工作部工作,亲自参加过农业合作化运动,办过集体农庄,试办过高级社,参与
1954和1972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先后来到安徽省繁昌县,拍摄黑白和彩色故事片《渡江侦察记》。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渡江战役发起前,华东野战军第27军先遣渡江大队强渡长江天险,活跃在江南敌占区,并策应大军顺利过江。电影只是艺术地再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但它毕竟受故事片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完成这一过程的全记录,先遣渡江大队在江南的15天,所处的斗争环境,则如处龙潭虎穴,一发千钧。  受命组队  淮
邓六金(1911—2003), 福建省上杭县旧县乡新坊村人。1929年加入少年先锋队,参加本地农民运动。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0月随中央主力红军参加长征。  1936年1月到延安后,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妇女部部长,1937年5月任中共中央妇女部巡视员。  抗日战争时期,先后在皖南、皖中、苏北、山东等地工作,担任过东南局妇女部巡
北京地铁是我国修建的第一条地下铁道。在北京地铁建设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了亲切关怀。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邓小平曾三次亲临北京地铁视察,并多次作过重要指示和批示。我于1968年七八月间调入北京地铁公司,后任总公司办公室副主任,亲身经历了北京地铁的筹建、建设和运营的发展过程,现将了解的有关情况做一个简要的回忆。邓小平和朱德、彭真等为北京地铁工程建设奠基  1956年8月18日,中共北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重大人事制度改革,确立了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新方针,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大力提拔中青年干部,建立离退休制度。推进行政机构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果,今天仍然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为了了解相关的详细情况,我们走访了改革开放新时期首任国家人事局局长、党组书记焦善民。焦老虽已年近九旬,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详细回答了我们的提问。    走马上任    记者:1980
从1949年担任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的秘书开始,我和长江结下了不解之缘。在5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从事长江流域规划和长江干支流治理开发工作。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工程,从1959年12月最初提出建设方案,到1988年12月全面建成,我一直担任规划设计工作。其中,从1973年具体负责修改初步设计方案和现场设计及配合施工工作,到1983年回武汉主持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工作,我常驻葛洲坝
1934年,日本继续在华北挑起事端。迫于日本的压力,1935年6月10日,国民政府同日本签订《何梅协定》,中央军撤出河北省,造成平津出现权力真空。这时汉奸纠集地痞流氓,打起自治的旗号公然向北平进军,全国震动。挽救北平局势,迫在眉睫!29军军长宋哲元在天津闻讯,立刻命令冯治安的37师强行军赶到北平,又陆续将张自忠的38师调到天津周围。  为何29军进驻平津,日本华北驻屯军会没有意见呢?日本为防止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