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分析中国1990—2019年恶性肿瘤负担变化归因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数增长、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病死率的比例及趋势。方法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提取1990—2019年中国≥25岁人群中29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数、死亡数及其对应的人口数,以1990年为基准参照,采用因素分解法计算1991—2019年男性和女性中各恶性肿瘤历年可归因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数增长、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病死率的死亡数,并计算历年归因恶性肿瘤死亡数占当年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数的比例及其时间变化趋势。结果2019年中国≥25岁人群恶性肿瘤死亡
【机 构】
:
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北京 100021国家癌症中心 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癌症早诊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中国1990—2019年恶性肿瘤负担变化归因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数增长、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病死率的比例及趋势。
方法从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提取1990—2019年中国≥25岁人群中29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数、死亡数及其对应的人口数,以1990年为基准参照,采用因素分解法计算1991—2019年男性和女性中各恶性肿瘤历年可归因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数增长、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病死率的死亡数,并计算历年归因恶性肿瘤死亡数占当年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数的比例及其时间变化趋势。
结果2019年中国≥25岁人群恶性肿瘤死亡总数为269.0万例,其中归因于人口老龄化、人口数增长、恶性肿瘤年龄别发病率及病死率的恶性肿瘤死亡数分别为74.0万、109.1万、19.8万和-72.8万,分别占2019年总死亡数的27.5%、40.6%、7.3%和-27.1%。2019年人口老龄化归因死亡数前5位的恶性肿瘤分别为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29种恶性肿瘤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死亡数占该癌种死亡总数的比例为9.3%~40.5%。归因于人口老龄化的恶性肿瘤死亡数及其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数的比例在1997年前为负值,而从1997年开始为正值且逐年快速增加。
结论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是近年来恶性肿瘤负担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其作用已经超过了发病率本身的增长,健康老龄化是恶性肿瘤防治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其他文献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早期(Ⅰ~Ⅱ期)乳腺癌占比为73.1%。乳腺癌术后辅助治疗决策制定的主要依据为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但其对于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判断存在一定不足。多基因检测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对不同患者的预后进行评估并预测疗效,从而指导乳腺癌辅助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的决策。共识专家组根据多基因检测工具的特点、验证结果及工具可及性,并结合临床实践,针对激素受体阳性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早期乳腺癌,将OncotypeDx®(21个基因)、MammaPrint®(70个基因)、Recur
前列腺癌是好发于老年男性的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前列腺癌高风险人群筛查与患者的早诊早治对提高前列腺癌治愈率至关重要。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将促进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同质性和规范性,提高前列腺癌筛查的效果。中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委托与指导,由国家癌症中心发起,联合多学科专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定手册》的原则和方法,整合近年来国内外在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面的新进展,同时考虑中国前列腺癌筛查的实际经验,针对前列腺癌筛查对象、技术、流程、质控等
晚期乳腺癌预后较差,疾病特征复杂,后线解救治疗较为困难,但是通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晚期乳腺癌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基因靶向治疗使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基因检测是分子分型诊断、遗传风险预测、疗效监测、耐药提示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手段,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病理诊断、靶向药物选择以及治疗模式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共识专家委员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归纳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热点问题,深入探讨晚期乳
近年来,随着对乳腺癌筛查的重视与规范化诊疗技术的提升,中国乳腺癌患者治愈率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时间显著延长。伴随乳腺癌患者随诊随访期的延长,患者面临的肿瘤及相关其他健康问题也逐渐增加,需要制定更为精准而长远的随诊随访计划,关注更广泛的健康风险。抗肿瘤治疗、年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导致的乳腺癌患者心血管、骨健康、心理健康等问题,已成为乳腺癌患者管理的新难题,其不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甚至转化为疾病复发和死亡风险。因此,除了落实规范化治疗外,患者科学规范的随诊随访、伴随疾病的全方位管理、跨学科协作、全面康复也是
结直肠癌为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腹膜为结直肠癌第2常见转移部位,早期诊断困难,预后不良。既往多采取全身性系统静脉化疗作为腹膜转移的主要治疗策略,其全身不良反应明显,且不能有效控制肿瘤进展。近年来,外科技术、理念、设备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的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的出现改善了结直肠癌腹膜转移患者的生存质量及预后。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可在有效清除腹腔内游离癌细胞与亚临床病灶的同时,减轻化疗药物带来的全身不良反应,最大程度上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肿瘤根治,目前,CRS HIPE
三阴性乳腺癌(TNBC)极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预后最差的乳腺癌亚型,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为化疗,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辅助化疗方案。化疗效果不理想成为阻碍TNBC疗效提高的瓶颈问题。铂类药物作用于细胞DNA,通过损伤肿瘤细胞DNA,达到杀灭肿瘤的作用,对携带DNA损伤修复缺陷的肿瘤细胞有更强的杀伤作用,成为提高TNBC疗效的重要切入点。寻找能够预测铂类药物在TNBC治疗疗效的生物标志物始终为热点问题之一。DNA损伤修复(DDR)通路包含大量相关基因,DDR通路功能缺失可能与铂类药物疗效相关,其有望成为预测铂类药物
目的根据河南省肿瘤登记数据估算河南省2016年食管癌发病和死亡情况,分析2010—2016年食管癌发病和死亡变化趋势。方法按照《中国肿瘤登记手册》以及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登记质量标准评估2016年河南省肿瘤登记数据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可靠性,按照国际疾病分类10编码(C15)提取食管癌数据,并分城乡、性别、年龄组计算登记人群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结合2016年全省人口数据估算河南省食管癌发病、死亡情况。人口标准化率按照2000年中国标准人口结构(中标率)和Segi′s世界标准人口结构(世标率)进行计算。采用J
目的分析江苏省启东市1972—2016年胃癌死亡流行特征。方法收集启东市1972—2016年恶性肿瘤死亡登记数据库及历年人口资料,计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35~64岁截缩率、0~74岁累积死亡率、累积死亡风险、变化百分比、死亡率年均变化百分比。结果1972—2016年启东市胃癌死亡例数为15863例,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例数的16.04%,胃癌死亡率为31.37/10万,中标率为12.97/10万,世标率为21.39/10万,35~64岁截缩死亡率为28.86/10万
目的分析2016年河南省胃癌流行特征及2010—2016年胃癌发病与死亡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6年河南省肿瘤登记与随访系统中胃癌的发病与死亡数据,并按照《中国肿瘤登记手册》以及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肿瘤登记数据质量标准对数据进行有效性、完整性及可靠性评价。根据符合质量要求的数据及人口资料,按城乡、性别、年龄估计2016年河南省胃癌的流行情况。基于2010—2016年河南省胃癌中标发病率与中标死亡率数据,分析河南省2010—2016年胃癌的流行趋势。结果估计2016年河南省胃癌新发病例数为44311例,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