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 反讽是西方美学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之一。新批评将反讽视为语言中的对比与矛盾,因此语义悖论及字面意义与语境意义的差异是其关注的核心。新批评之后,人们更多地从符号学与叙事学角度看待反讽,注意到反讽与语言多重编码、叙事分层的关系。本文认为,从叙述的表层看,反讽是隐含的作者对表层意义的取消而形成的不可靠的叙述。而从更深的层面来说,反讽实际上与主体的某种优越感、对真相的洞察联系在一起,而在叙述过程中自我又采取隐身的方式保持某种超然,使表层意义导向不能作为解释依据。因此,反讽需要双重或多重释义。
关键词 反讽 悖论 语境 怀疑
〔中图分类号〕B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3-0112-05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反讽概念
“反讽”(irony)是西方美学史上使用较多的概念之一。据赵毅衡考证,反讽(irony)一词源自希腊语“eironeia”,原意为“佯作无知者”,指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他明明了解事物的真相,却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有意说傻话,最后表明这些傻话又是正确的,从而使对手服输。(注: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页。)例如,在对话中假装无知而引自以为是的辩论对手入彀,最终使对手服输的苏格拉底,就运用了反讽。反讽这个概念的含义后来演变成“嘲弄”与“讽刺”等含义。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较多地注意到反讽问题。如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及理论家弗
关键词 反讽 悖论 语境 怀疑
〔中图分类号〕B83-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07)03-0112-05
一、西方美学史上的反讽概念
“反讽”(irony)是西方美学史上使用较多的概念之一。据赵毅衡考证,反讽(irony)一词源自希腊语“eironeia”,原意为“佯作无知者”,指古希腊戏剧中的一种角色类型:他明明了解事物的真相,却在自以为高明的对手面前有意说傻话,最后表明这些傻话又是正确的,从而使对手服输。(注:赵毅衡:《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9页。)例如,在对话中假装无知而引自以为是的辩论对手入彀,最终使对手服输的苏格拉底,就运用了反讽。反讽这个概念的含义后来演变成“嘲弄”与“讽刺”等含义。18-19世纪,浪漫主义思潮较多地注意到反讽问题。如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及理论家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