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一个43万人口的县级市来说,把这个投资超过100亿元,能带动直接就业3000人、间接就业1.5万人,达产后年利税数十亿元的项目,视为造福一方且似乎不无发展的后劲之举,该是一块多么诱人的大蛋糕?然而,什邡人怎么就不理解?怎么就不同意?
无论是市政府、省政府,把这么大个项目盘下来,显非易事。此前的广西防城港,拿到国家发改委同意立项的报告时,市领导高兴得亲吻批文,便是一例。据媒体报道,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申请了30年才获批。
与“这么大的项目,官员得捞多少钱”之类猜疑相比,我愿意相信,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动机是好的。如果什邡能上这个项目,且一切如官方公开文件所说“环评合格,零排放”,结果应该也是好的。一个好项目被叫停,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多少有点可惜。问题是:什么是“好”?谁“叫好”才算数?政府说好百姓为何不认?是项目不好或者不像有关方面说的那么好,还是老百姓被曾经的“狼来了”给吓怕了?
什邡的项目被永久叫停,市民松了一口气。虽然付出了代价,但结果还算不错,总算对大家的诉求有了交代。可以说,政府及时改辙,向体恤民意迈进了一步。不过,经济、社会总是要发展的,重化工项目也还是要搞的。类似事件,什邡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梳理、反思是必要的。
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出头,宏达股份股东大会通过的增发方案再融资不超过45亿(其中约40亿用于什邡钼铜项目),这可能只是前期的使用资金,后续的投资是通过资本市场继续融资还是从银行贷款尚不得而知。尽管这是在市场框架内的合规举措,但消息一出,仍被不少人认为是“空手套白狼”,于是,少了些好感。重要的,是市民对当地自然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回想3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这种担忧。那时候,在城市供应每月四两油、半斤肉,基本衣食住行还都是问题。正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发展是硬道理”迅速成为全民共识。于是,发展这支魔杖,效力神奇,政府用它,学者说它,企业、百姓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甚至发挥了比红头文件、比法律规章更大的作用。但是,就是在这二三十年GDP高增长,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日渐发现,已经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太多是当初没想或想不到的。
据媒体报道,若干年前,淮河沿岸上百家“小造纸厂”关停并转,而治理淮河污染的费用,甚至超过那些厂家所创造的价值总和。众所周知,全国还有数不清的“小高炉”、“小平拉”伴随所谓发展而来……天不那么蓝了,水不那么清了。紧随其后,又出现了许多与食品有关的新名词——三聚氰氨、皮鞋胶、地沟油、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
什邡钼铜项目有没有污染,污染到什么程度?我不能给出准确说法,因为我和多数人(包括什邡人)一样无法知情。我们知道的是理论推断,有污染,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从公布的环评结果看,这些污染似乎不是问题,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当有关方面拒绝提供环评的具体数据分析及污染物处理的技术方案时,人们似乎又听到“狼来了”。因为,至少还有三个重大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关方面没有给出必要的答案。一是选址在城市水源上游固然让人担心,但更重要的是,什邡处在地质断层,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不是不可能;而这种极端状态一旦出现,污水池及其他生产设备受损,势必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二是山区多发洪涝,我们无法在公开材料中找到相应的解决预案。三是什邡乃至整个四川地处长江中上游,为防止水土流失,任何开山动石的较大项目,按《水土保持法》要求都应做出科学论证。但除了有关部门对该项目安全审查的一个联合批复,我们同样没有找到相关水流失论证的报告全文。
如果说,中国在急于脱贫的过程中不得不走些弯路,而今吃饱穿暖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结构性的改变。除了关心收入增长,人们也开始关心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特别是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已经深感不安。过去的许多生产方式及政府管理模式,现在及将来都难以沿用,传统的发展魔杖渐渐失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家和企业家们则不得不面对现实、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完成自我“救赎”。这些问题,也是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里诸多需要逾越的障碍。
如今,什邡人也对那根试图继续发挥效力的发展魔杖说“不”了。也许,这是因为经历了大地震,什邡人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比别处的人更理解健康与安全的要义。宁肯少一些诱人的财富,也不要不确定的污染物。发展魔杖的边际效益递减,在什邡明显失灵,这不是坏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如果各级政府看到了这一点,如果能及时地给出真相、公示申报程序、公开数据指标及分析逻辑,如果占理儿,什邡人不再成为不明真相者,说不定老百姓一转身,喝茶的喝茶、搓麻的搓麻。
人体最先感知冷暖的是神经末梢。从经济社会角度讲,微观总是领先于宏观。不久前去法国出差,我第一次吃生蚝,回国时还带了5袋奶粉。这一举动跟谁出任法国总统无关,更跟爱国与否无关。倾听百姓的声音,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人类文明演化的趋势。如果只是把百姓的声音当成“噪音”,以为用什么魔杖就能让他改变或者继续沉寂,难免事与愿违。
总有一天,人们会感谢什邡人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许还会感谢当地政府顺应民意的亡羊补牢之举,如同多年后我们对安徽小岗村的“追认”一样一样的。
无论是市政府、省政府,把这么大个项目盘下来,显非易事。此前的广西防城港,拿到国家发改委同意立项的报告时,市领导高兴得亲吻批文,便是一例。据媒体报道,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申请了30年才获批。
与“这么大的项目,官员得捞多少钱”之类猜疑相比,我愿意相信,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动机是好的。如果什邡能上这个项目,且一切如官方公开文件所说“环评合格,零排放”,结果应该也是好的。一个好项目被叫停,无论主动还是被动,多少有点可惜。问题是:什么是“好”?谁“叫好”才算数?政府说好百姓为何不认?是项目不好或者不像有关方面说的那么好,还是老百姓被曾经的“狼来了”给吓怕了?
什邡的项目被永久叫停,市民松了一口气。虽然付出了代价,但结果还算不错,总算对大家的诉求有了交代。可以说,政府及时改辙,向体恤民意迈进了一步。不过,经济、社会总是要发展的,重化工项目也还是要搞的。类似事件,什邡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因此,梳理、反思是必要的。
该项目总投资100亿出头,宏达股份股东大会通过的增发方案再融资不超过45亿(其中约40亿用于什邡钼铜项目),这可能只是前期的使用资金,后续的投资是通过资本市场继续融资还是从银行贷款尚不得而知。尽管这是在市场框架内的合规举措,但消息一出,仍被不少人认为是“空手套白狼”,于是,少了些好感。重要的,是市民对当地自然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回想30年前,绝大多数中国人没有这种担忧。那时候,在城市供应每月四两油、半斤肉,基本衣食住行还都是问题。正是在那样的大背景下,“发展是硬道理”迅速成为全民共识。于是,发展这支魔杖,效力神奇,政府用它,学者说它,企业、百姓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甚至发挥了比红头文件、比法律规章更大的作用。但是,就是在这二三十年GDP高增长,经济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人们日渐发现,已经付出的成本与代价,太多是当初没想或想不到的。
据媒体报道,若干年前,淮河沿岸上百家“小造纸厂”关停并转,而治理淮河污染的费用,甚至超过那些厂家所创造的价值总和。众所周知,全国还有数不清的“小高炉”、“小平拉”伴随所谓发展而来……天不那么蓝了,水不那么清了。紧随其后,又出现了许多与食品有关的新名词——三聚氰氨、皮鞋胶、地沟油、农药残留物、重金属超标……
什邡钼铜项目有没有污染,污染到什么程度?我不能给出准确说法,因为我和多数人(包括什邡人)一样无法知情。我们知道的是理论推断,有污染,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污染物。从公布的环评结果看,这些污染似乎不是问题,都有很好的解决方案。但是,当有关方面拒绝提供环评的具体数据分析及污染物处理的技术方案时,人们似乎又听到“狼来了”。因为,至少还有三个重大且不可回避的问题,有关方面没有给出必要的答案。一是选址在城市水源上游固然让人担心,但更重要的是,什邡处在地质断层,发生7级以上的地震不是不可能;而这种极端状态一旦出现,污水池及其他生产设备受损,势必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二是山区多发洪涝,我们无法在公开材料中找到相应的解决预案。三是什邡乃至整个四川地处长江中上游,为防止水土流失,任何开山动石的较大项目,按《水土保持法》要求都应做出科学论证。但除了有关部门对该项目安全审查的一个联合批复,我们同样没有找到相关水流失论证的报告全文。
如果说,中国在急于脱贫的过程中不得不走些弯路,而今吃饱穿暖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有了结构性的改变。除了关心收入增长,人们也开始关心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特别是对资源及环境的破坏已经深感不安。过去的许多生产方式及政府管理模式,现在及将来都难以沿用,传统的发展魔杖渐渐失灵。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家和企业家们则不得不面对现实、超越传统思维模式、完成自我“救赎”。这些问题,也是中等收入国家陷阱里诸多需要逾越的障碍。
如今,什邡人也对那根试图继续发挥效力的发展魔杖说“不”了。也许,这是因为经历了大地震,什邡人见过太多的生离死别,比别处的人更理解健康与安全的要义。宁肯少一些诱人的财富,也不要不确定的污染物。发展魔杖的边际效益递减,在什邡明显失灵,这不是坏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如果各级政府看到了这一点,如果能及时地给出真相、公示申报程序、公开数据指标及分析逻辑,如果占理儿,什邡人不再成为不明真相者,说不定老百姓一转身,喝茶的喝茶、搓麻的搓麻。
人体最先感知冷暖的是神经末梢。从经济社会角度讲,微观总是领先于宏观。不久前去法国出差,我第一次吃生蚝,回国时还带了5袋奶粉。这一举动跟谁出任法国总统无关,更跟爱国与否无关。倾听百姓的声音,遵从大多数人的意愿,是人类文明演化的趋势。如果只是把百姓的声音当成“噪音”,以为用什么魔杖就能让他改变或者继续沉寂,难免事与愿违。
总有一天,人们会感谢什邡人今天所付出的努力和代价,也许还会感谢当地政府顺应民意的亡羊补牢之举,如同多年后我们对安徽小岗村的“追认”一样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