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期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对体外受精失败患者复融周期成功率的影响

来源 :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102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VF/ICSI)周期失败后,月经期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对复融周期成功率的影响. 方法:本生殖中心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IVF/ICSI周期失败患者,拟复融周期月经来潮24小时内行内膜搔刮术,将刮出物中含少量子宫内膜组织者送病检.按子宫内膜病理分型,分为分泌期组、增生期组、月经期组;按照三组选用人工周期(HRT)或监测排卵方案进行复融移植,又分为人工周期方案、监测排卵方案,比较各组复融周期胚胎种植率、妊娠率及流产率. 结果:共获病理报告317例,其中分泌组68例,增生期组123例、月经期组126例。人工周期方案与监测排卵周期方案中,增生期组的胚胎着床率分别为33.33%、31.93%、临床妊娠率分别为52.46%、54.84%,均高于分泌期组的胚胎着床率(25.00%,29.03%)、临床妊娠率(48.39%,45.95%)和月经期组的胚胎着床率(24.75%,28.81%)、临床妊娠率(48.21%,50.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案中,月经期组早期流产率分别为12.5%、12.86%,高于增生期组(9.84%、6.45%)、分泌期组(9.68%、8.11%),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移植前增生期子宫内膜的胚胎着床率、妊娠率较高,而月经期子宫内膜的流产率较高。但无明显临床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对地塞米松羧甲基魔芋胶小丸的体外释药进行探讨,评价其释药特性。方法:采用离子胶凝法制备小丸,测定其在不同释放介质(pH、离子强度和β-甘露聚糖酶浓度)条件下的药物释放
以沥青路面常用混合料AC-16,AC-25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动态模量试验,得到了不同温度、不同频率下的动态模量;然后,通过间歇加载方法进行了动态蠕变试验,得到了不同应力水平和温
目的对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应用于临床甲状腺恶性结节诊断中的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选取14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0例患者。对照组
利用Razumikhin技术与向量不等式的方法,研究了Lurie型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问题,并通过优化参数得到具有较低保守性的鲁棒稳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