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低白蛋白血症与补充人血白蛋白对腰椎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

来源 :中华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u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腰椎内固定术后低白蛋白血症与切口愈合不良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探讨术后补充人血白蛋白是否改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骨科行后路腰椎内固定手术的60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50例(41.5%),女352例(58.5%),平均年龄为(60±12)岁。收集患者基本资料、术前检验结果、手术资料、术后检验结果、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信息,评估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率。运用R软件及Empower(R)软件分析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影响因素。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分析术后低白蛋白血症以及补充人血白蛋白与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性。

结果

共有51例(8.47%)出现术后切口愈合不良。调整混杂因素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术后白蛋白水平与切口愈合不良无相关性(OR=1.00,95%CI:0.91~1.10,P=1.000)。与术后白蛋白水平正常者相比,术后低白蛋白血症患者切口愈合不良的风险增加了13%(OR=1.13,95%CI:0.47~2.70,P=0.787)。无论是在术后白蛋白水平正常的患者还是术后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补充人血白蛋白与切口愈合不良皆不存在相关性(均P>0.05)。

结论

腰椎内固定术后低白蛋白血症与切口愈合不良之间无相关性;同时,术后补充人血白蛋白并不能改善切口愈合情况。

其他文献
影像学检查通过人体脏器的扫查,提供重要的解剖学信息,而超声心动图能够实时评价心脏解剖结构、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信息。三维超声心动图、应变成像等定量评估方法以及超声增强显影不再是纸上谈兵,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并且为患者的诊断和预后提供了丰富信息。本文主要通过超声心动图新技术在心脏移植等新领域的应用来阐述其重要性,从而指导治疗。
目的研究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心血管事件(CVE)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CVE对患者入院后30 d死亡风险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北京市、山东省和云南省的5家教学医院住院的所有CAP患者的病历资料,并将入选患者按是否发生CVE分为CVE组和无CVE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入院当天肺炎严重性指
目的调查1990年和2016年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负担及其变化情况。方法利用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数据,分析1990年和2016年北京市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和疾病负担。主要指标包括死亡人数、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伤残损失寿命年(YLD)和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同时使用2000—2025年世界人口的平均人口作为标准人口,计算标化死亡率、DALY率、YLL率和YLD率。结果2016年,
为应对在湖北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组织125位心血管和感染控制领域专家,经充分讨论,完成此共识。共识的主要观点及原则:(1)强调疫情防治为压倒一切的第一要务,尽快提高心血管医护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避免院内交叉感染;(2)提出疫情期间对心血管危重症救治的"十六字"指导原则,为"疫情第一、风险评估、首选保守、确保防护";(3)强调要遵照医疗机构的感控部门及医疗行政管理部
目的从细胞能量代谢的角度评价缺血性心脏病(IHD)患者左心室功能受损与脑葡萄糖代谢水平之间的关系,探索心功能受损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减低的功能区。方法入选于2016年4月至2017年10月在北京安贞医院行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MIBI)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CT(SPECT/CT)心肌灌注显像、18F-脱氧葡萄糖(FDG)门控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CT(PET/CT)心肌葡萄糖代谢
目的探讨心肺耦合(CPC)分析技术在慢性失眠(CI)和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睡眠障碍科就诊患者221例,夜间同步行多导睡眠图(PSG)和CPC监测。根据临床症状和PSG结果,CI及OSA患者168例(男88例,女80例),其中单纯CI(CI组)93例,单纯OSA(OSA组)36例,CI和OSA共病(COI组)
目的比较伴有B型和C型冠状面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DS)患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后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7年8月于南京鼓楼医院脊柱外科行脊柱后路截骨矫形内固定术的伴有冠状面失平衡DS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末次随访时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主弯Cobb角、冠状面躯干偏移(CI)、腰椎前凸角(LL)、最大后凸角(GK)、矢状面平衡(SVA)。
目的观察脑脊液TP53基因突变在肺癌相关癌性脑膜炎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35例确诊为肺癌相关癌性脑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行脑脊液二代测序得出TP53基因为突变型或野生型,其中TP53基因突变型患者有23例,TP53基因野生型患者有12例。观察两组间患者的临床特征、脑脊液常规、生化、KPS评分及总生存期间的差异。结果两组在临床表现
目的探讨应用临床因素预测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病理完全缓解(pCR)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行新辅助放化疗的162例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pCR组和非pCR组,寻找对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后pCR具有预测意义的临床因素。结果经新辅助放化疗后达到pCR者共28例(17.3%,28/162)。单因素分析显示,分化程度高的直肠癌(
心血管疾病是心血管系统基因调节网络失调的结果,而非编码RNA在其发育、生理和疾病病理生理的基因表达中发挥着关键的调节作用。非编码RNA表达具有细胞和器官特异度,在多种人体组织、体液,特别是血液、尿液或脑脊液中,存在与疾病相关的非编码RNA,稳定性高,易获取和检测,对某些疾病具有高敏感度和特异度,有潜力成为心血管疾病危险分层、诊断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目前FDA已经批准lncRNA前列腺癌抗原3应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