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数学实践活动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感知体验以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下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与探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实施实践活动。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素材蕴含于学生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汶川地震后,学生们十分悲痛。利用这个时机,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最好的方案,把自己献给灾区小朋友的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要求正好能装下18个棱长是一分米的正方体的纸盒。同学们情感迅速转移,全身心投入设计之中,有的动手剪,有的动手画,有的动手量,还有的动手搭小方块,有的讨论,有的想象……他们设计的纸箱分别从轻便、美观、材料节省等方面来考虑,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适度开放探索的空间,创建动手实践平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数学实践活动需要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放弃权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在充分发散、求异、创新之后,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去领悟。在教学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多种感官的开放
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从而实现“授之鱼”到“授之渔”的根本转变。正如叶圣陶所说,解放儿童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儿童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儿童的手,让其自由做。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去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和原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放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动口去讨论、动脑去思考,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在“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习目标的开放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多方面的,不能将一次实践活动的目标明确界定在某一具体方面。要使不同学生都有自我体验到的不同收获,这些收获既有知识的,又有能力的,还有情感性的。
3.教学评价的开放
实践活动不同,对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不同,评价要根据各年级实践活动要求分层分级进行评价。即使同一项实践活动,可能有多种结果,而且结果表达的方式也可能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要树立“以激励为主”的教学评价观。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操作,保证实践活动效果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但这种“自主”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对于组织的学生操作活动,教师必须有效指导,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效果。怎样指导最有效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要恰当选择学具
“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贵而在于巧。”在实践活动中,学具准备是提高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物质保证,提供的材料要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反映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材料。
2.要适时指导、合理调控
由于学生操作水平、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在个体的数学活动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过程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使每一个人都要考虑怎样把操作的过程、看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交流。
3.要科学总结成果
操作结束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动态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
四、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感悟知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6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梯形,把这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要有效实施数学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现实性的数学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城关完小)
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设计实践活动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实践活动的素材蕴含于学生的生活中。因此,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汶川地震后,学生们十分悲痛。利用这个时机,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最好的方案,把自己献给灾区小朋友的礼物放在一个盒子里,这个盒子要求正好能装下18个棱长是一分米的正方体的纸盒。同学们情感迅速转移,全身心投入设计之中,有的动手剪,有的动手画,有的动手量,还有的动手搭小方块,有的讨论,有的想象……他们设计的纸箱分别从轻便、美观、材料节省等方面来考虑,全班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有效的挖掘。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从而使学生更为主动地参与,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适度开放探索的空间,创建动手实践平台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不用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条件能够促进人独立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条件。”数学实践活动需要给学生一个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提供平台,放弃权威,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操作、观察、猜想、探索……在充分发散、求异、创新之后,创设各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归纳、去领悟。在教学时,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多种感官的开放
现代的课堂教学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对新知的自我探究,从而实现“授之鱼”到“授之渔”的根本转变。正如叶圣陶所说,解放儿童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儿童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儿童的手,让其自由做。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时,我让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去拼一拼,拼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学生的积极性很高,纷纷拼成了正方形、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然后,我让学生观察拼成的图形和原三角形的底、高和面积有什么关系,从而得出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通过放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动口去讨论、动脑去思考,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得到有效培养,使学生在“动”中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
2.学习目标的开放
数学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多方面的,不能将一次实践活动的目标明确界定在某一具体方面。要使不同学生都有自我体验到的不同收获,这些收获既有知识的,又有能力的,还有情感性的。
3.教学评价的开放
实践活动不同,对实践活动的评价也不同,评价要根据各年级实践活动要求分层分级进行评价。即使同一项实践活动,可能有多种结果,而且结果表达的方式也可能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可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要树立“以激励为主”的教学评价观。
三、指导学生有效地操作,保证实践活动效果
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是数学实践活动教学的核心。但这种“自主”并非不要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对于组织的学生操作活动,教师必须有效指导,才能保证实践活动的效果。怎样指导最有效呢?我认为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要恰当选择学具
“材料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不在于贵而在于巧。”在实践活动中,学具准备是提高实践活动有效性的物质保证,提供的材料要彼此联系又相互区别,反映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些具有特殊性的材料。
2.要适时指导、合理调控
由于学生操作水平、实践能力的发展不平衡,他们在个体的数学活动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难和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同时对学习活动过程作出审时度势的调整,及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指导学生在操作中伴以思维和语言的表达,使每一个人都要考虑怎样把操作的过程、看到的现象以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交流。
3.要科学总结成果
操作结束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根据操作中获得的具体形象和动态表象展开分析、综合、概括、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形成概念、规律和方法。
四、关注实践活动的过程,促进学生感悟知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把静态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索对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注意考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做到学生能够探索的,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能够发现的,教师不去暗示。尽量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自主活动的空间,多一点表示自己的机会,多一点探索成功的喜悦。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我引导学生把圆剪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先讨论一下书上的剪拼方法(把圆平均分成16等份),拼成了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等份越多,越接近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教师鼓励学生问:你还能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来计算出圆的面积吗?学生分别回答:我可用这16等份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把圆转化成一个近似的梯形,把这16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三角形。学生拼、拿、摆的方式不一样,构成的图形也不一样,但都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证明结果是一样,师生最后进行评比小结。这样的操作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索、自己去发现,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时间是短暂而有限的。要有效实施数学实践活动,需要教师从学生身边的行为、自身活动出发,精心设计具有探索性、开放性、现实性的数学实践活动,积极创建学生动手实践的平台,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实现所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
(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城关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