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典诗词课堂教学模式新探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44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诗词以其隽永的内涵,深邃的意境,凝练的语言,流传至今。很多初中生对诗词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意象上,难以深层次地挖掘诗歌的含义,因此无法感知诗词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只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才是我们一线教师迫切须要解决的。
  一、走进作者,知微见著
  走近作者,作者的生平、经历等会形成诗人自己的诗歌风格,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也决定着其诗歌的不同主题。如李白的飘逸豪放,李清照的忧苦与愁思,陶渊明的田园情结等。
  诗词是最简洁的文学体裁,其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大背景。例如,南北朝时期,北朝战乱频繁,在诗歌中往往表现出一种粗犷彪悍的尚武精神;南朝社会相对比较安定,因此南朝诗歌多以男女相思立意。唐代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在高度繁荣的大一统时期,诗歌题材也就自然丰富多彩,以至达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
  二、反复吟诵,整体感知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可以带领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可以使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感。因此,古诗课堂离不开反复吟诵。
  榜样示范,激发愿望。 榜样示范原理是观察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学习依赖于重要的榜样示范活动。建议教师一定进行范读,力求做到声情并茂,并鼓励学生会读得更好。这无疑调动了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强烈的诵读愿望。
  自由吟诵,避免齐读。 学生带着强烈的诵读愿望,自由吟诵,情感自由发挥,初步感知诗歌。 尽量不齐读,因为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同,情感把握,音高、语速都不尽相同,如果齐读,就会使学生为了读齐而读,无形中阻碍了个性发展。
  学生评价,个体点拨。 由学生评价某一个学生读得好在哪里,应该改进的在哪里。这个学生在同学的帮助点拨下反复吟诵,改进,直到同学们满意为止。让学生的进步在课堂上体现,构建一个自由、互助、和谐的课堂。
  优秀展示,极力称赞。 学生中藏龙卧虎,一定有朗诵特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而且要极力称赞其不仅是学生的榜样,也是老师学习的榜样。在师生、学生之间形成互学,互助的良好氛围。
  三、鉴赏分析,提升能力
  古典诗词语言凝练、语意含蓄。在语言表达上有许多特点,只有从细节入手,反复品评,认真赏析,才能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层次结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进而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出合情合理的理解。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
  互文。 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首句应理解为“烟月笼罩着寒水烟月笼罩着沙”。
  比喻。 古典诗歌中运用比喻,写景状物时能突出生动的形象,强化特定意境的渲染;议论抒情时能以生动的形象强化表情达意,从而深化诗歌的主题。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的《游子吟》,“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游子”“母亲的恩泽”。
  倒装。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主谓错位。应还原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诗句的意思是:洗衣的女子高兴地归来,竹林里传来一片欢声笑语;渔舟顺流而下,莲花在水中轻轻摇动。
  借代。借代是古典诗歌中运用很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岸芷汀兰,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鳞”就是采用部分代替整体的借代手法,借指“鱼”。
  四、同类比较,形成系统
  古典诗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分别包括了田园、边塞、哲理、言志、叙事诗等诗歌题材形式。当然,其中也有的诗词题材分类并不是很明显,如一首好的诗词往往是将叙事和抒情、写意和写景、咏物和言志融合到一起。但从诗词的内容上,我们大体可以把古典诗词分为三类:叙事抒情类;写景抒情类;状物、托物言志类。
  叙事抒情类。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作者写主人公和童子的对话,依然是通过对话叙事。而诗人“问”的内容则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也没有介绍。但我们通过对话叙事可以想象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此情此境,读者对诗人那种闲适的心境便也可窥视一斑。
  写景抒情类。如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诗第首颔联,秋日傍晚,新雨初晴,诗人只身来到寂静的山中,一切仿佛洗涤过一般,寂静中带着清新之气。第颈尾联,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洒下,清泉在山石上流淌,月光水声,更衬托山林的宁静,后两句,以动写静道出诗人对这美景的爱。这首吟咏山居的诗着眼于对雨后秋暝时大自然美景的呈现,描绘了富有诗情画意的雨后山野景物,表达了自愿归隐山林之意。全诗富有生活气息,动静结合,声影相间,画面优美,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状物、托物言志类。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路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表面上咏物,实际上言志。这首诗是借咏梅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品格。诗人备受当权者贬抑压制迫害,报国无门,尽忠无路,宁可粉身碎骨不移其志,虽零落成泥碾作尘而香如故,借梅花而咏出,陆游的咏梅诗作百首之多,他曾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可见陆游写梅花的神韵,风骨,气质,品格是虚,借梅言志才是实。
  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训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达到了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样也就把打开诗词的一把金钥匙交给了学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五、学以致用,提升境界
  在学生学完后,结合古诗词的具体内容,将古诗词进行扩写、改写或创作等。在扩写、改写、仿写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优秀诗词的情趣和意境,并有所创新,加深对优秀诗词的品味,最终使诗词的语言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将古诗词作为写作的内容,这不仅拓宽了学生选择的范围,更解决了学生作文时的跑题问题。“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学习了古诗词,对诗词的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可以适当点拨,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自由创作诗词。
  诗词里隽永的内涵,深邃的意境,不衰的妙句,凝练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宝藏。只有重视古典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丰厚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情感导向,选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典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继承和发扬祖国传统的文化。
  作者单位:广西钦州市第一中学(535000)
其他文献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理特点是支气管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增多。临床出现有连续
当前镁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镁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加工,但对制备轻金属纳米多层复合材料的研究很少。通过在镁合金板之间插嵌镁粉与多壁碳纳米管(CNTS)的球磨混合粉,然后在
In the framework of topcolor-assisted technicolor (TC2) theory, we study a flavor changing single top quarkproduction process pp(pp) →Ⅱ0t → tc(tc) at upgrade
一位名师对《往事依依》一课的激情演绎为我们呈现了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让作为青年教师的我们备受鼓舞。在课堂的导入环节,老师一改通常的情境创设,换之以一种轻松的口吻,略带调侃的语气吸引学生,告诉大家本节课老师不布置作业,并补充说:“此处是不是应该有掌声呢?”此环节有利于让学生放松心情,驱散中午的疲惫,同时使课堂在初始阶段便充满活力,预约了课堂的精彩。  一、教师提问学生  上节课老师所讲的几件事中,哪
The kinetic behaviors of aggregation-fragmentation-annihilation processes of three n-species systems arestudied in this paper. Aggregation reaction occurs only
The optimal velocity model of traffc is extended to take the relative velocity into account. The traffcbehavior is investigated numerically and analytically wit
课文都有其教学的价值。它需要教师用智慧去领悟,去挖掘,去发现。加之课文因判断标准、年级要求、学生心智等因素,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判断、规定其教学价值,因而学术界研究宏观
Energy level statistics of a system consisting of six particles interacting by delta force in a two-j modelcoupled with a deformed core is studied in particle-r
The top-charm associated production with the effects from both B- and L-violating interactions in TeVscale photon-proton collisions is investigated in the frame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杂文,这篇文章借题发挥,将雷峰塔倒掉的社会新闻与《白蛇传》的民间故事巧妙地结合起来,借雷峰塔的倒掉,赞扬了白娘娘为争取自由和幸福而決战到底的反抗精神,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人民的残酷本质,鞭鞑了那些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从而表达了人民对“镇压之塔”倒掉的无比欢欣的心情。  鲁迅在这篇杂文中,谈到了这样的情况:—是童年时期,他一心希望现实中的雷峰塔倒掉。原因是他从祖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