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9月,秋日的阳光肆意地撒在黄沙村街道的每一个角落。这里没有便利的交通,也没有经济开发区,和各地众多的农村一样,这里拥有的只是很多留守儿童和老人,还有单调的种养殖发展模式以及百姓落后的生活场景。但是,这里也是大学生村官、黄沙村村党支部书记助理马炜成放飞梦想、启发和带领当地50户农户开始抱团致富的地方。
蜂农抱团
马炜成,男,中共党员,2011年9月选聘为湖南省武冈市大学生村官,他被组织部门选派到秦桥乡黄沙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他也是这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村官。
在任职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多次下村串户,了解到当地有几十户中蜂(土蜂)养殖户,但规模都不大,生产条件落后,蜂蜜产品难以大批量销售。
马炜成向记者讲述了养殖户外地放养蜜蜂的辛酸:每一次把整个蜂场运到有花源的地方,近点的几十公里,远点的能有几百上千公里,来回运输成本至少上千甚至上万。跨出本省是常有的事,如果有熟人,就不用住自制的雨布棚子,可以在当地的一间小屋借宿;如果是陌生的地方,只能自己搭建简易的雨布棚子,就好比野营,食宿都是自己料理。如果天气好,赶上了花源的流蜜期,每隔一两天都可以打上好几百斤的蜂蜜,但若天公不作美,遇到连日的下雨天,即使赶上了花源流蜜期,一个礼拜甚至半个月内也不能酿蜜,整个外地放养过程甚至还得搭上老本。养殖户都明白,他们外地放养必须了解好放养地的天气和花源情况,这样可以规避很多风险,但事实上天气变化无常。此外,还得提前三四天到达放养地,让蜂群适应当地的环境。
马炜成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发现了问题所在:养殖户规模不够大,产量达不到收购商收购的标准。经过多次交流和筹划,他决定带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让蜂蜜产品走出零售的瓶颈,通过批量销售进入市场,带领养殖户致富。
2011年12月1日,在市组织部、市团委以及乡党委的帮助和支持下,马炜成带领秦桥乡、稠树塘镇以及水浸坪乡29户中蜂养殖户组建的武冈市煜秦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黄沙村正式挂牌,这是“蜂群”诞生的第一步,他也成为该市第一位创业的大学生村官。
没有养殖规模,就没有蜂蜜产量,没有产量就没有客户,没有客户就没有订单。在意识到养殖规模的重要性时,马炜成带领理事会于2012年3月下旬在黄沙村设立了蜂具服务站,为社员们提供生产资料以及技术资料,并组建了由8位老养殖户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免费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更好地引导合作社的发展,健全管理机制,马炜成把合作社共划分为四个片区,由片长负责各个片区内的社员管理以及养殖技术指导工作。
2012年3月,在当地百姓的支持和参与下,合作社吸收了当地21户新养殖户,现共有社员59户,涵盖秦桥乡、稠树塘镇、水浸坪乡以及邓家铺镇四个乡镇,蜂群数量达1200多群,所有社员都统一配发了社员证和通讯卡,对符合养殖条件的养殖户,由合作社统一向市畜牧局申请办理养蜂证。7月,24户养殖大户都顺利拿到了养蜂证,为养殖大户转地放蜂采蜜提供了护身符。9月,召开第三次社员大会,吸收了武冈市城区以及洞口县十余余户蜜蜂养殖户加入,为合作社注入新的力量,扩大了养殖区域。
蜂蜜滞销
截至2012年7月上旬,合作社的蜂蜜产量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产量达20余吨,产值达120多万元,产量有了,养殖户们家里都囤了几百斤甚至上吨的蜂蜜。
订单是合作社的生命力,但面对20余吨的土产蜂蜜,马炜成一筹莫展,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通过阿里巴巴以及农业部一站通服务等电子商务平台,联系了多家收购商,并向多个收购商寄送了样品,一番周折后,能收到有效回复的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互联网上的收购信息并不可信,很多样品都是有去无回,为了确保不被骗取样品,我联系好收购商后,都是带着样品亲自过去找他们谈收购的事。10月中旬我亲自到辽宁丹东一家贸易公司洽谈,因为运输成本和价格未能协调一致,没能拿下30吨蜂蜜的订单;我不甘心,11月初又来到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贸易公司,样品检测合格,而收购价格偏低,又一次失望而归!”面对零售价格达60-70每公斤的蜂蜜,收购价格却停留在20-25每公斤,这样的现实让在外乡风餐露宿追花逐蜜的养殖户难以接受。
此时,很多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们都向马炜成提出一个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养猪的、种田的都有补贴,为什么我们特种养殖业却无人帮扶,甚至无人关心呢?
其实马炜成自己心里也明白,很多养殖业都没有在国家政策上获得扶持,“很多时候我们要依靠自己,不能把过多的期望放在政府和其他人的身上。因为付出劳动的是我们自己,而收获利益的也是我们自己。”
在谈到现在遇到的困难时,马炜成直言不讳地说:“尽管我努力带领大家扩大了养殖规模,并取得了可喜的产量;尽管我已经付出很多时间,在销售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甚至我都搭上了我的工资为他们找销路,但看着养殖户家里贮存的蜂蜜,我心里仍不是滋味,因为我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我担着责任和义务,我坚定地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品牌雏形
2012年5月初,马炜成向工商总局提交了湘武蜂蜜的商标申请,并于7月下旬收到了受理通知书。为了让养殖户获取更多利润空间,他想通过代加工,申请商品条形码,打算在春节前上市一小批的中蜂蜜。
9月,他开始做相关的准备工作。月初的时候他联系了河南长葛市一家蜂蜜加工厂,并达成了初步的代加工协议。
11月下旬,三个商品条形码顺利的审批下来。截至目前,商品的包装瓶子和包装设计都已经定案。
“合作社并没有多少钱,都是社员养殖户每人出资100元凑的,而申报商标、条形码,跑销售业务都是拿我自己微薄的工资去开支的。”如今,他自己还有3万元的债务,但他依然乐观、坚定地走品牌之路。
“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启动资金。我做了个预算,需要近十万元。武冈市是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县,市委组织部和市团委并没有相关的支持款项来帮扶村官创业。”
马炜成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秦桥乡农村信用社,他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如果顺利,小批量的上市中蜂蜜会在蛇年春节前和大家见面。
蜂农抱团
马炜成,男,中共党员,2011年9月选聘为湖南省武冈市大学生村官,他被组织部门选派到秦桥乡黄沙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他也是这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村官。
在任职之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他多次下村串户,了解到当地有几十户中蜂(土蜂)养殖户,但规模都不大,生产条件落后,蜂蜜产品难以大批量销售。
马炜成向记者讲述了养殖户外地放养蜜蜂的辛酸:每一次把整个蜂场运到有花源的地方,近点的几十公里,远点的能有几百上千公里,来回运输成本至少上千甚至上万。跨出本省是常有的事,如果有熟人,就不用住自制的雨布棚子,可以在当地的一间小屋借宿;如果是陌生的地方,只能自己搭建简易的雨布棚子,就好比野营,食宿都是自己料理。如果天气好,赶上了花源的流蜜期,每隔一两天都可以打上好几百斤的蜂蜜,但若天公不作美,遇到连日的下雨天,即使赶上了花源流蜜期,一个礼拜甚至半个月内也不能酿蜜,整个外地放养过程甚至还得搭上老本。养殖户都明白,他们外地放养必须了解好放养地的天气和花源情况,这样可以规避很多风险,但事实上天气变化无常。此外,还得提前三四天到达放养地,让蜂群适应当地的环境。
马炜成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等渠道,发现了问题所在:养殖户规模不够大,产量达不到收购商收购的标准。经过多次交流和筹划,他决定带领养殖户扩大养殖规模,让蜂蜜产品走出零售的瓶颈,通过批量销售进入市场,带领养殖户致富。
2011年12月1日,在市组织部、市团委以及乡党委的帮助和支持下,马炜成带领秦桥乡、稠树塘镇以及水浸坪乡29户中蜂养殖户组建的武冈市煜秦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在黄沙村正式挂牌,这是“蜂群”诞生的第一步,他也成为该市第一位创业的大学生村官。
没有养殖规模,就没有蜂蜜产量,没有产量就没有客户,没有客户就没有订单。在意识到养殖规模的重要性时,马炜成带领理事会于2012年3月下旬在黄沙村设立了蜂具服务站,为社员们提供生产资料以及技术资料,并组建了由8位老养殖户组成的技术指导小组,免费为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更好地引导合作社的发展,健全管理机制,马炜成把合作社共划分为四个片区,由片长负责各个片区内的社员管理以及养殖技术指导工作。
2012年3月,在当地百姓的支持和参与下,合作社吸收了当地21户新养殖户,现共有社员59户,涵盖秦桥乡、稠树塘镇、水浸坪乡以及邓家铺镇四个乡镇,蜂群数量达1200多群,所有社员都统一配发了社员证和通讯卡,对符合养殖条件的养殖户,由合作社统一向市畜牧局申请办理养蜂证。7月,24户养殖大户都顺利拿到了养蜂证,为养殖大户转地放蜂采蜜提供了护身符。9月,召开第三次社员大会,吸收了武冈市城区以及洞口县十余余户蜜蜂养殖户加入,为合作社注入新的力量,扩大了养殖区域。
蜂蜜滞销
截至2012年7月上旬,合作社的蜂蜜产量有了跨越式的提高,产量达20余吨,产值达120多万元,产量有了,养殖户们家里都囤了几百斤甚至上吨的蜂蜜。
订单是合作社的生命力,但面对20余吨的土产蜂蜜,马炜成一筹莫展,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他通过阿里巴巴以及农业部一站通服务等电子商务平台,联系了多家收购商,并向多个收购商寄送了样品,一番周折后,能收到有效回复的却是少之又少。
“很多互联网上的收购信息并不可信,很多样品都是有去无回,为了确保不被骗取样品,我联系好收购商后,都是带着样品亲自过去找他们谈收购的事。10月中旬我亲自到辽宁丹东一家贸易公司洽谈,因为运输成本和价格未能协调一致,没能拿下30吨蜂蜜的订单;我不甘心,11月初又来到安徽省合肥市的一家贸易公司,样品检测合格,而收购价格偏低,又一次失望而归!”面对零售价格达60-70每公斤的蜂蜜,收购价格却停留在20-25每公斤,这样的现实让在外乡风餐露宿追花逐蜜的养殖户难以接受。
此时,很多加入合作社的养殖户们都向马炜成提出一个关乎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养猪的、种田的都有补贴,为什么我们特种养殖业却无人帮扶,甚至无人关心呢?
其实马炜成自己心里也明白,很多养殖业都没有在国家政策上获得扶持,“很多时候我们要依靠自己,不能把过多的期望放在政府和其他人的身上。因为付出劳动的是我们自己,而收获利益的也是我们自己。”
在谈到现在遇到的困难时,马炜成直言不讳地说:“尽管我努力带领大家扩大了养殖规模,并取得了可喜的产量;尽管我已经付出很多时间,在销售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甚至我都搭上了我的工资为他们找销路,但看着养殖户家里贮存的蜂蜜,我心里仍不是滋味,因为我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我担着责任和义务,我坚定地告诉自己不能放弃。”
品牌雏形
2012年5月初,马炜成向工商总局提交了湘武蜂蜜的商标申请,并于7月下旬收到了受理通知书。为了让养殖户获取更多利润空间,他想通过代加工,申请商品条形码,打算在春节前上市一小批的中蜂蜜。
9月,他开始做相关的准备工作。月初的时候他联系了河南长葛市一家蜂蜜加工厂,并达成了初步的代加工协议。
11月下旬,三个商品条形码顺利的审批下来。截至目前,商品的包装瓶子和包装设计都已经定案。
“合作社并没有多少钱,都是社员养殖户每人出资100元凑的,而申报商标、条形码,跑销售业务都是拿我自己微薄的工资去开支的。”如今,他自己还有3万元的债务,但他依然乐观、坚定地走品牌之路。
“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启动资金。我做了个预算,需要近十万元。武冈市是武陵山片区的贫困县,市委组织部和市团委并没有相关的支持款项来帮扶村官创业。”
马炜成只好把希望寄托在秦桥乡农村信用社,他很高兴地告诉记者,如果顺利,小批量的上市中蜂蜜会在蛇年春节前和大家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