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6月1日起,一次性纸杯的新“国标”已开始实施,对纸杯质量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纸杯、纸碗、纸餐盒等一次性用品的广泛使用,为市民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我们是否对这类纸制品的质量安全有足够的关注和了解呢?
纸杯几乎天天都用
覃小姐在某楼盘做售楼小姐,每天接觸的客户不下二三十位,客户一坐下来,她马上便要倒一杯水给客户,用的都是一次性纸杯。“一般不倒满,有些纸杯的质量不行,而且只能盛冷水。”覃小姐说,售楼部的一次性纸杯用量较大,一天要用上百只,都是同事专门到超市采购的,之前她和同事们曾经用过一些纸质较薄的纸杯,盛了水变得软软的,在与客户的交流中造成麻烦,“现在尽量都买厚一点的,装满也不会外溢”。
和覃小姐一样,李小姐也有同样的经历,她在银行工作,有一次,一位客户到银行取现金,由于数额较大,需要等候,李小姐便用一次性纸杯给客户倒了一杯水,但是由于倒得太满,加上纸杯杯壁较薄较软,刚要放到客户面前,水就从杯口溢了出来,十分尴尬。“现在天热,一般只倒半杯冷水给客户,倒得多就要用双层或者加杯托。”李小姐称,单位的纸杯是统一到纸品生产厂家定制,因为杯面要印刷银行的商标。
因为近日有一场重要会议,朱先生为选购质量好的纸杯颇为费神,而且他对使用一次性纸杯也有一些看法。“家里面用一次性纸杯还是少一些,有味!”朱先生告诉笔者,他自己家里一般很少用一次性纸杯,而且他也不鼓励亲戚朋友用,这缘起一次他用一次性纸杯盛开水,结果水温太高,一倒进杯子,便有一股异味冒出。“不懂是不是买到了劣质的杯子。”朱先生称,前不久他从电视上看到纸杯将有新的国标,其中一项要求是,印花距离杯口要有一段距离,但是当天他在超市中选购纸杯时发现,大部分纸杯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在售纸杯都有“QS”
对不少家庭而言,招待来客用纸杯很方便。近日,笔者在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走访时,就看到不少顾客在琳琅满目的各色纸杯前驻足挑选。顾客陈女士称,自己很看重纸杯的质量,会用手认真感受—下纸杯的质感,“否则,在家招待客人时出了岔子,就丢面子了”。
韦女士则比较注重纸杯的性价比,“能在大超市里卖,质量应该没问题吧?这种一次性用品,我们不讲究手感好、外观美,价钱合适就行”。
笔者看到,大超市里的纸杯,外包装上基本都有质量标准“QS”标识以及生产地址、规格、材质、产品特性等信息,令消费者感觉比较放心。不过,虽然这些纸杯外包装上都宣称冷热两用,但适用温度范围却不尽相同,有的从-10℃到90℃,有的从3℃到95℃。此外,一些纸杯的包装不够规范,袋口被人打开后一直没有复原,就敞开着供许多人挑选。
而在一些小超市里,虽然纸杯品种较少,但在外观和手感上,与大超市里的商品无太大差距。笔者走访了本地数家小超市,没有发现那些产品信息不全或单价明显低于同类产品的疑似伪劣纸杯。
当笔者与消费者提起纸杯的新“国标”时,不少市民都表示并不知晓。而对于如何鉴定纸杯的质量,不少市民也是一知半解。市民王女士称,她知道纸制品有时会有荧光剂,她自己买纸杯只选贵的、纸质厚的,但是并不知道印刷方面的标准,“家里面毕竟消耗得慢,一袋纸杯可以用几个月,谁会了解那么多”。
价低质次纸杯多来自小作坊
据了解,早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就组织制定了《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其中规定,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列入生产许可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生产许可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也就是说,纸杯类产品生产企业应取得“QS”认证。此外,纸杯的检验标准分淋膜杯和涂蜡杯两种,主要的检验项目包括纸杯的渗漏性能、背身挺度、脱色试验、荧光性物质以及菌落试验等十多个,其中不漏水、不渗水是最基本要求。
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不排除一些不法商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私下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纸杯、纸碗等,比如一些小作坊,既没有生产许可,也没有经营许可,生产出来的纸杯、纸碗价低质次,严重影响了市场正常秩序和合法企业的权益。企事业单位应坚持采购合法企业生产的合法产品,而市民如果发现有类似非法小作坊或地下加工窝点,也可以拨打“12365”监督热线举报。
据了解,纸杯的旧标准是在2010年7月发布的。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对纸杯原材料、添加剂、包装、印刷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首次提出印刷位置的要求,规定纸杯外面的印刷图案应轮廓清晰、色泽均匀、无明显色斑,但“杯口距杯身15毫米内、杯底距杯身10毫米内不应印刷”。
目前,我国没有食品级油墨的概念,也没有可用于接触食品的印刷油墨。喝水时嘴唇接触杯口,印刷图案里的油墨可能会被摄入,对健康不利。同时在套杯子时,杯子底部如有印刷图案,容易把颜色蹭到另一个杯子的内壁上,因此底部也要求不能有印刷。
原材料上,为避免有毒溶剂的产生,新“国标”规定:纸杯不应有异味,不应使用回收材料,原材料使用的添加剂应符合规定,荧光增白剂、工业石蜡、工业滑石粉等添加剂不能用于生产加工纸杯。此外,新国标中还规定,“即使是车间受污染的边角料也不得用于纸杯原纸的生产加工,所有的原材料、添加剂都应满足食品包装级的要求,不能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鼓励使用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植物油油墨等节能环保型油墨生产纸杯。
另外,标准对纸杯挺度和渗透性能也有规定,纸杯的底部和侧面均不应漏水、渗水,如果纸杯太软,也不达标。纸杯的所有包装材料要有足够的密封性和牢固性,纸杯包装应防尘、防潮或防霉等。
参照新“国标”的规定,市民目前在大小超市里看到的各品牌纸杯,绝大部分在包装或印刷方面是不达标的。
新标准会令成本提高
如果把新国标落实到位,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和改变?某纸品公司负责人刘女士告诉笔者,新“国标”的出台,对于规范企业来讲首先是机遇,会使市场更规范,推动企业提升自身质量。但另一方面,原生木浆和回收纸,一吨成本相差上千元。由于成本较高,严格遵守新规的正规企业,跟继续用廉价原料生产伪劣纸品的”三无”作坊相比,在价格竞争上会处于劣势。 刘女士同时分析,企业按照新“国标”生产,短期内会造成成本上涨,因为企业必须遵照新“国标”更改原来的生产工艺,重新与客户商量订单,重新设计印刷图案,重新取材等。这些改变都将增加成本。而客户一方,在原有的思维或是单位采购预算的限制下,可能并不会对一次性纸杯行业落实新“国标”积极响应。
此外,新“国标”实施还可能影响到原生木浆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从而导致原生木浆涨价,这也会使企业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
另一纸品企业的负责人则乐观地表示,新“国标”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生产的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迎来扩张良机,不规范的纸杯生产企业产品会受到限制。
太冷太热纸杯都“受不了”
日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等业内专家,通过媒体平台对一次性纸杯进行了多项试验,结果表明,部分一次性纸杯产品的质量安全令人堪忧。笔者根据其试验模式,对近日以来从超市及纸品企业收集到的一些纸杯产品,也进行了一番试验验证。
第一个试验是考察纸杯对热水的耐受性。笔者在两种超市纸杯中分别倒入刚烧开的热水,倒入的瞬间,B号纸杯立刻散发出一股异味;10多分钟后,B号纸杯的杯壁明显变软,需用手小心翼翼方可拿起。而A号纸杯虽然纸质相对较厚,手感很好,在倒入热水后杯壁也没有变软,挺立性比B号纸杯好,但是同样也存在异味。
夏季冷冻啤酒销量大增,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用纸杯装啤酒,纸杯很快就软了,让人不好拿捏。笔者把采购自市内超市的4种带有QS标识的所谓热冷饮两用纸杯分别编号,然后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冰啤酒,分别盛满纸杯。只消10秒钟,印有绿色图案的2号纸杯立刻就软了,并有少许渗漏;两分钟后,1号、3号纸杯也有不同程度的酥软手感。笔者又把近10种一次性纸杯样品都盛上大半杯凉水,静置不动。半个多小时后,笔者仔细观察,暂未发现有纸杯出现渗水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纸杯端不起来,易变形,说明所用纸质差,挺度不够:纸杯有漏水或渗水情况也是不达标,说明制作中可能使用了回收的废纸或过湿的纸。
随后,笔者又找来棉签和浓度75%的医用乙醇(酒精)溶剂,用乙醇对一次性纸杯外壁上的图案简单涂抹。笔者先对某纸品企业提供的多种定制纸杯样品做了试验,尽管这些纸杯外观颜色鲜艳、色块多,但均无明显掉色现象。而后,笔者从刚刚进行过啤酒盛装试验的4包超市纸杯中,各取出一只新纸杯涂抹乙醇溶剂。笔者发现,2号杯上简单的图案却开始略有掉色了。据了解,碰上乙醇就易掉色的纸杯,不适于用来盛装酒类饮料。
此外,一些劣质纸杯可能会使用不环保的油墨、荧光增白剂等有害原料,市民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苯溶剂擦拭、紫外灯照射实验。
买纸杯“一看二闻三动手”
据了解,一次性纸杯并不如生产商所宣称的那样,适合于盛放过热或过冷的液体。这是因为目前普遍使用的一次性纸杯有淋膜杯也有涂蜡杯。淋膜纸实际上用的是一种食用安全级别的聚乙烯材料,但如果企业加工工艺不过关,或混入了回收聚乙烯,都可能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而涂蜡杯是一种冷饮杯,若盛装50℃以上液体,纸杯内壁上的石蜡层会加速热熔,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因此,消费者不宜用一次性纸杯盛装热饮或冷饮,除非是在使用前对纸杯的性质类别有所了解。
业内人士建议,普通市民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采取“一看二闻三动手”的方式,确保买到比较安全放心的合格纸杯。首先是看纸杯外包装,塑料包装上一定要有明确的生产信息,如QS,许可证等;看颜色,纸杯本身的颜色不要过于鮮艳,上下都要有一定区域留白;看杂质,对着明亮光线观察纸杯的纸质,如果内含杂质,就有可能在原料中掺杂了不合格的回收原料。其次是用鼻子闻,如果纸杯散发出比较刺鼻的味道,尤其是油墨味,就应谨慎购买。第三是动手捏一下,好的纸杯很硬,有回弹性;劣质的纸杯捏了以后很软,没有回弹性,一捏就扁了。
纸杯几乎天天都用
覃小姐在某楼盘做售楼小姐,每天接觸的客户不下二三十位,客户一坐下来,她马上便要倒一杯水给客户,用的都是一次性纸杯。“一般不倒满,有些纸杯的质量不行,而且只能盛冷水。”覃小姐说,售楼部的一次性纸杯用量较大,一天要用上百只,都是同事专门到超市采购的,之前她和同事们曾经用过一些纸质较薄的纸杯,盛了水变得软软的,在与客户的交流中造成麻烦,“现在尽量都买厚一点的,装满也不会外溢”。
和覃小姐一样,李小姐也有同样的经历,她在银行工作,有一次,一位客户到银行取现金,由于数额较大,需要等候,李小姐便用一次性纸杯给客户倒了一杯水,但是由于倒得太满,加上纸杯杯壁较薄较软,刚要放到客户面前,水就从杯口溢了出来,十分尴尬。“现在天热,一般只倒半杯冷水给客户,倒得多就要用双层或者加杯托。”李小姐称,单位的纸杯是统一到纸品生产厂家定制,因为杯面要印刷银行的商标。
因为近日有一场重要会议,朱先生为选购质量好的纸杯颇为费神,而且他对使用一次性纸杯也有一些看法。“家里面用一次性纸杯还是少一些,有味!”朱先生告诉笔者,他自己家里一般很少用一次性纸杯,而且他也不鼓励亲戚朋友用,这缘起一次他用一次性纸杯盛开水,结果水温太高,一倒进杯子,便有一股异味冒出。“不懂是不是买到了劣质的杯子。”朱先生称,前不久他从电视上看到纸杯将有新的国标,其中一项要求是,印花距离杯口要有一段距离,但是当天他在超市中选购纸杯时发现,大部分纸杯都没有达到这个标准。
在售纸杯都有“QS”
对不少家庭而言,招待来客用纸杯很方便。近日,笔者在一些大型连锁超市走访时,就看到不少顾客在琳琅满目的各色纸杯前驻足挑选。顾客陈女士称,自己很看重纸杯的质量,会用手认真感受—下纸杯的质感,“否则,在家招待客人时出了岔子,就丢面子了”。
韦女士则比较注重纸杯的性价比,“能在大超市里卖,质量应该没问题吧?这种一次性用品,我们不讲究手感好、外观美,价钱合适就行”。
笔者看到,大超市里的纸杯,外包装上基本都有质量标准“QS”标识以及生产地址、规格、材质、产品特性等信息,令消费者感觉比较放心。不过,虽然这些纸杯外包装上都宣称冷热两用,但适用温度范围却不尽相同,有的从-10℃到90℃,有的从3℃到95℃。此外,一些纸杯的包装不够规范,袋口被人打开后一直没有复原,就敞开着供许多人挑选。
而在一些小超市里,虽然纸杯品种较少,但在外观和手感上,与大超市里的商品无太大差距。笔者走访了本地数家小超市,没有发现那些产品信息不全或单价明显低于同类产品的疑似伪劣纸杯。
当笔者与消费者提起纸杯的新“国标”时,不少市民都表示并不知晓。而对于如何鉴定纸杯的质量,不少市民也是一知半解。市民王女士称,她知道纸制品有时会有荧光剂,她自己买纸杯只选贵的、纸质厚的,但是并不知道印刷方面的标准,“家里面毕竟消耗得慢,一袋纸杯可以用几个月,谁会了解那么多”。
价低质次纸杯多来自小作坊
据了解,早在2007年,国家质检总局就组织制定了《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其中规定,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列入生产许可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生产许可管理的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也就是说,纸杯类产品生产企业应取得“QS”认证。此外,纸杯的检验标准分淋膜杯和涂蜡杯两种,主要的检验项目包括纸杯的渗漏性能、背身挺度、脱色试验、荧光性物质以及菌落试验等十多个,其中不漏水、不渗水是最基本要求。
质量技术监督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不排除一些不法商贩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私下生产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一次性纸杯、纸碗等,比如一些小作坊,既没有生产许可,也没有经营许可,生产出来的纸杯、纸碗价低质次,严重影响了市场正常秩序和合法企业的权益。企事业单位应坚持采购合法企业生产的合法产品,而市民如果发现有类似非法小作坊或地下加工窝点,也可以拨打“12365”监督热线举报。
据了解,纸杯的旧标准是在2010年7月发布的。与旧标准相比,新“国标”对纸杯原材料、添加剂、包装、印刷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目的是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首次提出印刷位置的要求,规定纸杯外面的印刷图案应轮廓清晰、色泽均匀、无明显色斑,但“杯口距杯身15毫米内、杯底距杯身10毫米内不应印刷”。
目前,我国没有食品级油墨的概念,也没有可用于接触食品的印刷油墨。喝水时嘴唇接触杯口,印刷图案里的油墨可能会被摄入,对健康不利。同时在套杯子时,杯子底部如有印刷图案,容易把颜色蹭到另一个杯子的内壁上,因此底部也要求不能有印刷。
原材料上,为避免有毒溶剂的产生,新“国标”规定:纸杯不应有异味,不应使用回收材料,原材料使用的添加剂应符合规定,荧光增白剂、工业石蜡、工业滑石粉等添加剂不能用于生产加工纸杯。此外,新国标中还规定,“即使是车间受污染的边角料也不得用于纸杯原纸的生产加工,所有的原材料、添加剂都应满足食品包装级的要求,不能人为添加荧光增白剂”。鼓励使用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植物油油墨等节能环保型油墨生产纸杯。
另外,标准对纸杯挺度和渗透性能也有规定,纸杯的底部和侧面均不应漏水、渗水,如果纸杯太软,也不达标。纸杯的所有包装材料要有足够的密封性和牢固性,纸杯包装应防尘、防潮或防霉等。
参照新“国标”的规定,市民目前在大小超市里看到的各品牌纸杯,绝大部分在包装或印刷方面是不达标的。
新标准会令成本提高
如果把新国标落实到位,会给企业带来什么影响和改变?某纸品公司负责人刘女士告诉笔者,新“国标”的出台,对于规范企业来讲首先是机遇,会使市场更规范,推动企业提升自身质量。但另一方面,原生木浆和回收纸,一吨成本相差上千元。由于成本较高,严格遵守新规的正规企业,跟继续用廉价原料生产伪劣纸品的”三无”作坊相比,在价格竞争上会处于劣势。 刘女士同时分析,企业按照新“国标”生产,短期内会造成成本上涨,因为企业必须遵照新“国标”更改原来的生产工艺,重新与客户商量订单,重新设计印刷图案,重新取材等。这些改变都将增加成本。而客户一方,在原有的思维或是单位采购预算的限制下,可能并不会对一次性纸杯行业落实新“国标”积极响应。
此外,新“国标”实施还可能影响到原生木浆市场的供求关系变化,从而导致原生木浆涨价,这也会使企业面临很大的成本压力。
另一纸品企业的负责人则乐观地表示,新“国标”的实施,将有助于规范生产的企业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迎来扩张良机,不规范的纸杯生产企业产品会受到限制。
太冷太热纸杯都“受不了”
日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等业内专家,通过媒体平台对一次性纸杯进行了多项试验,结果表明,部分一次性纸杯产品的质量安全令人堪忧。笔者根据其试验模式,对近日以来从超市及纸品企业收集到的一些纸杯产品,也进行了一番试验验证。
第一个试验是考察纸杯对热水的耐受性。笔者在两种超市纸杯中分别倒入刚烧开的热水,倒入的瞬间,B号纸杯立刻散发出一股异味;10多分钟后,B号纸杯的杯壁明显变软,需用手小心翼翼方可拿起。而A号纸杯虽然纸质相对较厚,手感很好,在倒入热水后杯壁也没有变软,挺立性比B号纸杯好,但是同样也存在异味。
夏季冷冻啤酒销量大增,不少市民都有这样的亲身经历:用纸杯装啤酒,纸杯很快就软了,让人不好拿捏。笔者把采购自市内超市的4种带有QS标识的所谓热冷饮两用纸杯分别编号,然后从冰箱里取出一瓶冰啤酒,分别盛满纸杯。只消10秒钟,印有绿色图案的2号纸杯立刻就软了,并有少许渗漏;两分钟后,1号、3号纸杯也有不同程度的酥软手感。笔者又把近10种一次性纸杯样品都盛上大半杯凉水,静置不动。半个多小时后,笔者仔细观察,暂未发现有纸杯出现渗水现象。
业内人士认为,纸杯端不起来,易变形,说明所用纸质差,挺度不够:纸杯有漏水或渗水情况也是不达标,说明制作中可能使用了回收的废纸或过湿的纸。
随后,笔者又找来棉签和浓度75%的医用乙醇(酒精)溶剂,用乙醇对一次性纸杯外壁上的图案简单涂抹。笔者先对某纸品企业提供的多种定制纸杯样品做了试验,尽管这些纸杯外观颜色鲜艳、色块多,但均无明显掉色现象。而后,笔者从刚刚进行过啤酒盛装试验的4包超市纸杯中,各取出一只新纸杯涂抹乙醇溶剂。笔者发现,2号杯上简单的图案却开始略有掉色了。据了解,碰上乙醇就易掉色的纸杯,不适于用来盛装酒类饮料。
此外,一些劣质纸杯可能会使用不环保的油墨、荧光增白剂等有害原料,市民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进行苯溶剂擦拭、紫外灯照射实验。
买纸杯“一看二闻三动手”
据了解,一次性纸杯并不如生产商所宣称的那样,适合于盛放过热或过冷的液体。这是因为目前普遍使用的一次性纸杯有淋膜杯也有涂蜡杯。淋膜纸实际上用的是一种食用安全级别的聚乙烯材料,但如果企业加工工艺不过关,或混入了回收聚乙烯,都可能会产生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化学物质。而涂蜡杯是一种冷饮杯,若盛装50℃以上液体,纸杯内壁上的石蜡层会加速热熔,对人体健康也是有害的。因此,消费者不宜用一次性纸杯盛装热饮或冷饮,除非是在使用前对纸杯的性质类别有所了解。
业内人士建议,普通市民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可采取“一看二闻三动手”的方式,确保买到比较安全放心的合格纸杯。首先是看纸杯外包装,塑料包装上一定要有明确的生产信息,如QS,许可证等;看颜色,纸杯本身的颜色不要过于鮮艳,上下都要有一定区域留白;看杂质,对着明亮光线观察纸杯的纸质,如果内含杂质,就有可能在原料中掺杂了不合格的回收原料。其次是用鼻子闻,如果纸杯散发出比较刺鼻的味道,尤其是油墨味,就应谨慎购买。第三是动手捏一下,好的纸杯很硬,有回弹性;劣质的纸杯捏了以后很软,没有回弹性,一捏就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