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文化对职业院校学生人格形成的人文导向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iming00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何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使之在当今新形势下继续发挥其积极作用。要求我们要努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一种联系,以创新精神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以继承和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人学,其基本精神就是教导人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他们所关心的都是人的发展、人的生活意义。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职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着注重实践能力而淡化人文修养的“工具人”倾向,这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所以人文教育成了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要内容。依据职业教育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目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职业教育中的人文导向主要表现在形成学生的道德人格、社会人格、自由人格三个方面上。
  
  一、对学生道德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21世纪对从业人员道德修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而加强道德修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所谓道德品质,是指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内蕴和体现。它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即一个人在一系列的道德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持续的素质,怀有自觉动机的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
  由于“先天不足”的原因,职业院校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人文知识缺乏、文化素质较差,价值观念扭曲,价值取向变形等现象,他们更多地表现出自然人的陋习和恶习的一面。如贪玩厌学、玩世不恭、自我约束力差、公德意识淡漠、缺乏远大理想、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至上、对校园主导文化有一种自然的对立心理等,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在如何促进人的道德人格形成的问题上,儒家文化中有两方面的内容值得我们借鉴。
  1.将人的感性欲望转化为支持道德完成的力量
  在儒家文化中,孔子最为关注的就是个人的修身。孔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具有道德;这是人的本质,否则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所以在我国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都以修养道德为“成人”的重要途径。只有先修身,然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和“平天下”联结起来,把造就人格看成是建功立业的出发点和先决条件。修身,实际上就是正心,要养成完美的人性。在人性中,有支持“成人”善的一面,也有阻碍“成人”恶的一面。儒家始终坚持将人的感性欲望转化为支持道德完成的力量。人的感性欲望主要指性欲、追求舒适和物质利益的欲望等。儒家认为这些就是人性中的“恶”,是与成人背道而驰的力量。如果不对这种力量加以消除,不把它转化成为对于成人的支持,人就不可能成人,其形成的人格是不真实的,是虚伪的。这样的人是小人。
  儒家将仁义道德定为人的本质,而人的自然本性便成为人性的对立面,即坚持人情欲的自然本性就不是人,而表现出后天修养的人性才是人。它要求人们拒绝自然人的“非人”,崇尚修养的“真人”。所以儒家不仅要求人的理性追求道德,而且要求人的感性也要追求道德,达到“乐之”的程度,即“好德如好色”。孔孟提出的“寡欲”,即不要把满足物欲、情欲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最大的快乐;荀子提出的“养欲”,即以礼养欲。无论是寡欲还是养欲,最后的目的都是要使人在欲望的满足中,处处体现出对于道德的合理追求。这样人的感性就得到了净化,感性与理性就得到了和谐统一。
  2.以美辅德升华人性
  审美教育,对于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修养完美理想的人性,创造合理美好的人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儒家认为,道德人格转化为审美人格,其关键在于对人的感性教育。“诗教”和“乐教”恰好是一种安顿人感性的理想方式,是针对人的感性欲望而进行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孔子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文”就是美育,是一个人艺术修养的感性显现;“质”是一个人的精神实质,是道德与学识的充实。“文”不能脱离“质”而单独存在,脱离“质”的“文”不过是一个空虚的外壳,没有生命的活力;“质”也不能脱离“文”而单独存在,“质”不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它还要表现在一个人的感性显现上,否则“质”就没有了载体。本质和文采对于君子都是同等重要的。“诗教”和“乐教”在安顿人的感性上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即音乐和艺术不是压制人的感情,而是激活、唤醒人的感情。二是“诗教”和“乐教”既为人的情欲提供了泄导的途径,又可以规范和提升人的感性。人的欲望若长期得不到满足,会造成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严重对立。这种泄导不是将人的情感引向实际生活,而是将它引向一个虚幻的、超功利的对象上,将人的感性安顿在人性而不是动物性的层面上,使人的感性从一种反成人的力量变成一种支持成人的力量,以消解这些感情中所具有的反人性、反道德、反社会的性质。
  儒家的修身理论,将道德作为人格的基础,让道德观念弥散整个社会。在个人与社会、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中,强调人性的升华,强调大公无私,强调每个人应该拥有的社会责任。崇尚社会群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应当在追求民族、国家的最大利益中实现自我,完善人性,获得永生。这些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淡漠道德,急功近利的思想,有着理想的纠偏作用。
  
  二、对学生社会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社会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建立在道德人格的基础之上的。形成社会人格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正直与邪恶之间的关系。现阶段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中,有反社会人格的倾向,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这些学生行为受原始欲望支配,脾气暴躁,情感冷淡,不诚实,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淡漠,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判断,常常违反社会规范。儒家的入世观,更多地强调了做人的社会意识。如对于他人的爱心,对于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恰好与之相对,这其中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养成学生的浩然正气,是形成其社会人格的重要因素。
  1.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儒家倡导的是一种积极入世哲学,其社会人格首先表现在人生事业上。孔子说:“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
其他文献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打雷时,尽可能关闭电脑、电视等各类家用电器,并拔掉电源插头和信号线、电脑网线等,以防雷电从电源线、信号线入侵,损坏电器,引发火灾或人员触电死亡.在雷雨天尽量不打电话,
小学语文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科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进行德育的渗透,是教师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