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杂体诗法到山谷诗法

来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用典是在不同对象、事件之间建立类比关系,引发联想义.杂体诗用典与之不同,是对同一对象、事件的“能指符号—所指意义”关系加以分离、重组,产生全新意义.宋人首次自觉认识到杂体诗用典“字则正用、意须假借”的语言学机制,在字辞、句子、篇章不同文本单位层面广泛运用并加以创新.黄庭坚是宋代杂体诗创作的代表.从创作实践与方法逻辑看,分离、重组典故文本的“能指(语)—所指(意)”关系也是山谷诗法“点铁成金”及相关换骨、夺胎手段的核心机制.换骨是在字辞、句子、篇章三种典故文本单位层面分离、重组“能指(语)—所指(意)”关系.夺胎是对换骨获得的新意义加以引申、否定,形成反转思辨.《沧浪诗话》“以文字为诗”指换骨对典故文本的处理,“以议论为诗”指夺胎对换骨结果的反转思辨,“以才学为诗”统称换骨、夺胎共同具备的典故知识储备前提.从积极方面看,山谷诗法的“语言学转向”是宋人从杂体诗用典的语言学机制中发掘出的一条走出唐诗写作传统、通向现代性诗歌写作前景的新途径.
其他文献
敦煌学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程,敦煌学的研究涵盖了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就艺术领域来说,主要研究对象是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艺术,也包括藏经洞出土的古代绢本、纸本绘画品以及写本书法.敦煌石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经北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历时千余年,融汇中、外多民族艺术,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体系,代表了4-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成就.特别是由于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的古代艺术遗存极少,敦煌艺术为全面认识中国艺术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
期刊
数字技术变革为乡村发展带来新契机,乡村电商创业成为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新现象.本文通过对山东省菏泽市多次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乡村电商创业兴盛是可见结果,在国家政策和支农惠农项目普惠的前提下,影响结果的一个因素是电商经营模仿与创新的持续和深化,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中,熟人社会为模仿与创新提供社会正当性,是必要条件;线上市场为模仿与创新提供巨量市场和资源,是充分条件;乡村能人则是点燃模仿与创新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是充要条件.三者组合,缺一不可.为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本文运用仿真实验方法,对"熟人社会—
20世纪20年代,中国基本没有面临严重的外患,还收回了山东的主权,近代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废除,也就是说国际局势出现了对中国非常有利的改变,这是中国走向富强难得的机遇.然而不幸的是,中国国内政治仍然是一团混乱,军阀混战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所以这个时候,真正的问题实际上在中国的内部.这种局面下的中国外交,在世界舞台上能有多大的活动余地,能够在外交的斗争中为保障中国利益做多少事情,都是非常不容乐观的,这也是中国在国际上得不到尊重的原因之一.本文依据五四运动以后美国媒体对中国问题的报道以及对
2020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国乡村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为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乡村发展需要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需要置于现代化、城镇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中加以考虑,并要结合中国乡村社会的现实,将“补短板”与高质量发展统一起来,把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起来,形成拉动新时代中国乡村发展的“两驾马车”,在中国式农村现代化道路上稳步前进.
近百年来,艺术学中国学派被一再提起.今天的艺术学中国学派的建设需要在全球视野和当代美学下进行,它们既有别于一百年前的国际视野和现代美学,也有别于五十年前的世界视野和后现代美学.今天的艺术学中国学派建设的目标,是将中华美学精神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结合起来,创造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艺术作品和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