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 非常道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kie21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国摄影业界,人所共知的王达军先生,是著名的风光摄影家。从他的风光摄影作品来看,他所追求的,概括起来,是他所发现的极致之时的极致之地的极致之光,纯粹的自然之美。这个方面,代表作不少。如《喜马拉雅之光》《大地系列》等,业界人士耳熟能详。
  然而,如果把王达军先生仅仅定位为风光摄影家,显然缩小了他的业绩,他用大量精力所投身的,是拍摄中国西部的人文地理。特別是1990年他与王建军、袁学军“西部五万里”的壮举,开拓了中国西部地理画卷的摄影行动,具有地理探索发现的特殊意义,从而使他们三人成为推动中国西部风光摄影的先行者和探索者。
  王达军面对自然拍摄出的作品,无疑具有地理摄影的学术内涵,其中很多作品又具有极致的自然之美。正因为如此,他面向自然的摄影之道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当人们把他的作品单纯看作唯美的形式之时,人们也许忽略了他的内容之重;当人们把他的作品单纯看作地理地貌的纪录的时候,又似乎没有领悟让他激动的自然和心灵碰撞中的风与光。于是,他于矛盾中一次次经历人们对他的偏执阅读。而有一次达军告诉我,他非常赞同我所写的文章——把摄影作品的价值分成说明性与诗性。我那时还没有完全了解他的内心感受,以为只是他的一种理性认同。现在看来,说明性与诗性的矛盾,正是他摄影之道中的内在冲突,是他萦绕于心的一个艺术情结,也正是针对他摄影之道的恰当解释。
  然而,我依然把王达军的摄影定位在风光与地理上,直到看了他所拍摄的《中国石窟雕塑全集》中的西南石窟部分(先后出版共5卷),才知道他历时4年半(1993.3-1997.10)所拍摄的石窟雕塑在他一生摄影之中的重要位置和份量。他的拍摄有学者伴随指导,甚至有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的美学家王朝闻先生一同前往。这是一种学术意义上的探求和发掘,也是对摄影说明性提出很高要求的一次实际行动。从这几本石窟画册里,我看到了学术的光辉和敬业精神,也再次体悟了影像中说明性与诗性的关系。
  西南石窟雕塑拍摄工程之外,王达军还与专家学者一起,做了另外两项工程——藏地寺庙和羌族服饰,为此他跑过200多座藏地寺庙和所有的羌族居住地区。两个项目的影像与文献都作为文化工程正式出版。
  王达军以摄影方式寻道、问道,历时15年。从2003年拍摄三台县郪江古镇的城隍庙会,到遍访四川、重庆两地近百个道观,最后在青城山、鹤鸣山等二十余地的反复专心拍摄,由学术探索到摄影艺术表现,王达军经历了一个艰苦探索的过程。“问道”与“问法”相互促进,最后形成了现在道法合一的“道·道”影像作品。
  依笔者观察,摄影界拍佛者众,且流于光影和形式构成者多;拍道家者寡,以影像方式试图表达道教本身境界、内涵者更少。王达军敢于挑战这个难题,属于巴蜀之地犟人之为,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笔者虽然十分喜爱阅读老子和庄子的经典著作,对“道”有一定认知和体会,但对道教缺少研究,不敢放言纵论。单从王达军的影像方法来看,他的作品在努力表达一种“象外之象”和“道”的意蕴境界。这些作品也确实呈现出了这种境界,如摄于石角镇白云观、青城山上清宫、洛水镇川主庙等道观的作品,都达到了或清静或动态中“大道”专一精纯的境界,有强烈的吸引力,把读者带入这种境界中。他利用多次曝光把太极图与道祖形象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他把道家一百多种手诀拍摄下来并辑于一体,形成了一个独特的视觉表达系列;他运用室内外闪光灯使影调有更大的调控范围,形象动静结合,造成虚实相间的效果。
  在影像编辑中,道人、道仪(道的仪式)、道存(民间存在状态)三个部分,从人和活动状态的关系中,思考道教的发展与变化历史,以艺臻道又回到了学术探索的大方向上。可以说,这是学术与艺术相互映现的一个范例。
其他文献
吴应森 刘克生《清平乐》隶书 249cm×127cm 2019年  吳应森  笔名吴森,生于60年代初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委员,资阳市文联委员,乐至县书法家协会主席。
彩色竹编 96cm×59cm 2013年  《苦樂清凉》是云华大师创作的“乡间风情”系列竹编书画艺术中的珍品,他以绿色、生态、环保、低碳为基调,创新了 “乡间风情”系列,创新出同人们息息相连、喜闻乐见的竹编艺术精品:花鸟虫鱼、瓜果菜蔬系列,体现了现代美丽乡村人民的健康、幸福生活。  作品选用青神特有的粉单竹,经刮青、分块、分层、启篾,三防处理、刮薄抛光,染色分丝等80多道工序,制成不腐、不蛀、不折
何開鑫  四川蓬溪人。中国书协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第四届草书展、第11届大字展、第十三届全国展评委,四川省书协第六届副主席,行草书委员会主任,河北美院特聘教授。  50余次入展中国书协、文化部等国家级重要展览和国际展览。曾入展中国书协[名家名篇名作]三名工程,曾荣获第七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全国奖一最高奖一,中国书法兰亭奖创作奖,全国第三届楹联展银奖,第八届全国中青展三等奖,首届世界华人书画展金奖,
主管单位:巴中市委宣传部  主办单位:巴中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秦渊  QINYUAN  《巴山风》主编。1970年7月生,中國曲艺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巴中市政协副主席,巴中市文联主席,民进巴中市委副主委。  寄语  《巴山风》原名《绮罗文艺》,2013年创刊,2015年被评为四川省十佳优秀期刊,2020年更名为《巴山风》。“巴山风”之意,既有巴山之风气
主办单位:乐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蒋渝  JIANG YU  《乐山文艺》主编。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撰写或主编出版文学、书法类书籍多种上百万字,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沫若书院研究员、嘉州画院书法家。  寄語  《乐山文艺》初生于2018年春暖花开时节,属全省文艺期刊中的小兄弟。它甫一诞生,就以鲜明的文化风格和艺术气质自立于全省文艺期刊之林。它恪守“扎根人民、立足本土
绵竹年画(红黑两货及门神)拥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它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传统题材,为现代的新时代服务,因此这就涉及到年画作者常常议论与新时代接规的话题。是以适应为主还是以提高为主?两者的关系如何处理?我认为在适应人民群众固有的传统欣赏习惯和文化水平的同时,要注意逐步提高培养对新事物的热爱、向往的思想感情,提高绵竹年画美的欣赏水平。所以适应只是为了提高,是一种手段,而創新才是目的。我说的适应不是适合低级和
李猛  1974年出生于安徽六安,1999年本科畢业于西南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二级美术师,国家艺术基金评审库专家,四川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四川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副主任,成都画院专职画家。
资深纪录片导演,从业23年,全国“德艺双馨”电视艺术工作者,四川省大型电视纪录片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和业务带头人。  代表作品有:纪录片《巴蜀百年》《萨马阁的路沙》《峨眉一日》《毕业生》《六月》《家园》,四川官方形象片《看四川、看世界》等。曾获中国电视新闻政府奖、金鹰奖、骏马奖、中国纪录片学术奖大奖,四川国际电视节金熊猫奖,“日本赏”最佳社教类纪录片奖,美国阿拉斯加自然类纪录片奖,亚洲电视大奖赛提名奖
抗疫诗三首草书23cm X l80cm 2020年  国士无双一伟峰,身先士卒亦从容。肩担道义初心在,  铁骨嶙峋不老松。杨宗鸿钟南山赞  闻钟院士高论有感  居家避疫好揪心,伫望江城泪满襟。新冠无情奈大爱,  大国抗疫有温馨。  写在抗疫拐点即将来临之际  又云  连日揪心抗疫天,毒冠得寸侵宇寰。  人间自有真情在,不教冠马过神山。  赵安如  四川省书协理事、培训中心副主任.成都市文联副秘书长
羊革畫 108cm×58cm 2017年  该作品采用天然羊革经特殊制作而成,作者利用材料原始感,明明残缺,却不觉遗憾。看似刻意,却漫不经心。很多观者看马梦的画,初感怪诞,却回味无穷。作者原本是个雕塑家,某天仿佛突然感悟一般开始作画,兴之所至随心所欲。小菜一碟,小酒一杯,然后胸中已有油墨和诗情画意涌出,侵染到皮革或纸面,独具一格自成一派。他的画有一种生命的张力——绿的荷,翠的鸟,破损的画面,漫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