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发展到一定地步时,资金,越来越重要。如何将资本聚拢?如何在市场竞争中取得绝对优势?今年5月,当吉利整体在香港上市的消息传出之后,我们或许可以有一些感悟。那么,感悟背后又是些什么?
此树本无花,嫁接之,花满树。
吉利太需要资金了,因为它要扩张。
身体在不断壮大,食量却供给不足,作为吉利董事长的李书福常常忍受着饥饿的煎熬。
李书福决定在资本市场补充能量,他要实现“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承诺,要达到“将三分之二的吉利车出口海外”的目标。
钱,从何而来?如果这个问题在2005年的年初提出来,或许我们无所适从,但是,这是7月份,吉利在香港整体上市已经两个月有余。我们不得不承认,吉利打了一场漂亮的敛财战。
理顺股权关系
凸显汽车产业
李书福的聪明首先体现在用人上。
2002年,他请来了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省地税局总会计师之一的徐刚,旨在借他人之力,完成吉利集团从家族制向股份制的转变。
1986年开始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创业的李书福,经过多年打拼,成为了注册于浙江的台州吉利集团的董事长。但在2002年之前,这个董事长却只是名义上的,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与他共同分享吉利集团17年成长的财富。
尽管家族制和股份制并不矛盾,但是李书福认为,家族管理企业有着很大弊端,职责权限、考核奖金、管理办法等与家族亲情关系天然地产生矛盾,家族制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难以比拟。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徐刚就任吉利集团CEO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引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才。在他的努力下,科班出身并且有过几年实际管理经验、非常明白民营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的女将柏杨,出任吉利汽车CEO;2003年,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南阳正式加盟吉利汽车,出任吉利集团副总裁,负责分管汽车生产、研发以及国内国外合作等事项;原一汽大众商务副总、一汽金杯汽车集团总裁、华晨集团副董事长展万金出任主管营销和品牌的副总裁;原一汽集团元老级人物徐兴尧、原宝马集团驻中国首席代表董显铨分别以国润控股董事的身份帮助和支持吉利加快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二件事是成立了吉利控股集团。徐刚说服李书福,将吉利集团此前投资的主要汽车项目包括台州基地、宁波美日、临海基地和上海华普,以及吉利的汽车研究院、销售系统和部分配件厂,统统装入了这个新的公司中。新公司由李书福个人控股、高级经理层持股15%左右。
而吉利集团,仍然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存在,李氏四兄弟(李书芳、李胥兵、李书福和李书通)同堂议事,教育、材料、旅游等吉利传统投资项目包含在这个集团中,未能彻底清晰地划给各方。
但四兄弟各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除了老大李书芳将股权委托给李书福管理外,老二李胥兵依靠收购组建了江南奥拓和江北奥拓,老四李书通仍然主持摩托车生产,三兄弟在产业投资上各走各路。
“当然不可能把整个集团的家族化问题全部解决,但吉利汽车投资的股权关系变得很清楚了。”徐刚说,“这有利于下一步发展。”
在完成了内功修炼后,吉利要大干一场了。
连吞两大车厂
产业初现规模
吉利的第一个大动作,便是自己的“处女并购”,这场并购犹如一股强心剂让整个吉利为之振奋。
可是,没有人把吉利和上市联系起来,因为在很多人眼里,一顿饱餐,不足以让吉利强大。只有李书福知道,他的“曲线上市”之役开战了。
1997年,吉利出资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占70%股份。后来,李书福又买到了其他30%的股份,拿着四川吉利的“汽车生产目录”,立即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第一个汽车生产厂。可是,四川吉利的生产目录并不是真正的轿车目录,而是6字头的客车生产目录。尽管这样,李书福领着一帮人,还有几位大学汽车专业的教师,开始了造汽车的艰辛之路。
吉利集团虽然通过买壳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生产目录,但吉利汽车6字头车型的限制,使产品线无法进一步扩大,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不能开发新车型,或者新的车型无法上目录,这是一个坎。吉利再次走上了买壳之路。2001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车型。当年底,经贸委正式将吉利列入《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这意味着在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吉利汽车终于获得了“准生证”。吉利名正言顺地扛起了民族汽车工业大旗,走上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吉利由此成为全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惟一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自1999年第一辆吉利轿车上市以来,吉利集团已经生产轿车超过26万辆,稳稳地占据了中国汽车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扩充规模对于吉利而言似乎轻而易举,以后的路还要继续,吉利还要上市,上市之路是否也能如此平坦呢?
目光再锁全柴
收购有始无终
确实,困难接踵而来,让李书福始料不及的是,这次“孕育”竟然腹死胎中。
2002年开始,吉利控股集团就开始谋求在国内A股和香港H股市场上市。善于买壳上市的李书福,这次将目光又瞄准了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6月10日,全柴动力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接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通知,全柴集团正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全柴动力股份事宜进行接触,公司将及时披露此事项的最新进展情况。
倘若收购成功,吉利从此可以脱掉草莽衣衫,而以一家正规汽车制造商的形象逐鹿中原,渐渐登入庙堂之高,成就进退之资。
吉利之所以会锁定全柴动力,是因为吉利不仅需要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它还需要完成产业链条的纵深一体化,而当务之急,就是发动机。
发动机乃汽车心脏要害。吉利未雨绸缪,已与多家国外发动机厂商谈合作,生产自己的发动机。而全柴动力的主营业务是柴油发动机,已经积累多年,有一定的技术以及人才储备。收购全柴动力,不需做过大的手术,顺势调整则可。
同时,全柴动力位于安徽全椒,离浙江并不远。大货车10个小时即可到达宁波,能保证供应速度,同时运输成本不致过高。因此,吉利有并购全柴动力的冲动,当在情理之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吉利即将与安徽全柴集团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之时,对方提出停止转让。据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有关领导认为,安徽的上市公司本来不多,不要再轻易被外省公司收购了,因此省领导干预了这次转让。的确,在2003年中期,安徽另一家上市公司江淮动力被重庆的民企收购,惊动了当地政府。
但徐刚认为吉利在国内收购上经验不足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还没有谈成时消息就被透露出去了,结果股价炒上去了,影响了吉利的收购。”徐刚说。
内地上市无望
辗转香港借“壳”
内地买壳无望的吉利,只好转而寻求香港上市。
从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一批精明的上海“炒家”就开始蛰伏香港股市进行“抄底”,收购仙股注入内地资产来重组、增发获利。2003年落水的所谓上海首富周正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曾在香港华润任职的贺学初就是这样一个上海人。当李书福在2002年提出上市计划时,他认识了贺学初。此时,贺学初刚刚收购了南华信息科技,并将其改名为“国润控股”。此时的国润,市值近20亿、净资产仅200万,负债为1600万,是一个标准的“壳”公司。
2003年4月,吉利控股及旗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与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Centurion Industries达成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其中国润控股占46.8%股份,浙江吉利汽车占53.2%股份。
2003年10月,吉利控股再次宣布,与国润控股合资组建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华普国润由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ValueCentury与吉利控股旗下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具体运作,其中ValueCentury持46.8%股权,上海华普持股53.2%。与此同时,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还兑现了2003年4月份的承诺,对浙江吉利国润汽车增加注册资本及总投资额,总投资额由原来的2亿元增至11.27亿元。
这样,短短半年时间内,吉利控股与国润在宁波与上海组建了两家合资企业,吉利控股借壳之意显而易见。
但直到2003年11月,李书福、徐刚等人仍不能公开地承认“吉利已经借壳上市”。“因为李总(李书福)不是国润的董事长。我们要遵守香港联交所的法规。”徐刚说。
巧使连环掌幕后
控香港上市公司
上市之路已经走的到了关键时刻。
2003年底,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通过在英属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收购国润控股股东Proper Glory(以下简称PG)的股权而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幕后控制人之一。
2004年1月5日,国润控股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公司PG的股权发生变化,两个自然人股东分别向李书福在英属群岛注册的全资私人公司转让15%和17%的股份。由于PG持有国润控股60.68%的股权,收购国润控股股东32%的股权后,李书福对国润控股20%,与国润控股董事长贺学初一起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控制人。吉利控股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李书福持股国润控股的母公司,只是吉利控股上市的第二步,接下来,李书福及吉利控股还会有一系列的“操作”,而且也不排除正式的公开募股。
而在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的股权之前,吉利控股的两位副总裁张巴、南阳相继成为国润控股的董事。而这样的人事安排,显然不在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组建合资企业的协议之中,而是“另有它意”。
在李书福成为国润控股幕后控制人后,吉利控股曾对媒体发表声明表示,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32%股权是李书福本人的行为,此举并不能代表吉利汽车已在香港上市,并表示所谓吉利借壳上市均属不确切消息。而现在“国润控股”拟更名“吉利汽车”的公告,却在某种意义上使得吉利控股的说法陷入了尴尬境地。
现在,李书福既是吉利控股、吉利汽车的主要持有者,同时也是国润控股的主要持有者之一,而且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已与吉利控股的业务结成一体,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就是汽车,如果它行使公开募股的话,所取得的资金,当然可以用于发展汽车业务,而汽车业务同时也是吉利的主要业务。也就是说,即使“国润控股”不更名为“吉利汽车”,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实际上都已经达到了“借壳上市”的目的,而更名为“吉利汽车”之后,“吉利汽车”更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香港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们选择的对象。
李传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当一切在寂寞中有了“了断”之后,他成为了真正的幕后主人。
上市复下市
下市再上市
本该一切继续沉默,可是香港股市那面电子显示器上突然没有了吉利的名字。又是一场变故?
2005年1月11日,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公告称,因知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正就收购控股股东PG公司,这样,吉利集团将变相成为PG公司的惟一股东。另外68%股权而与相关持股人磋商,因此,公司提请联交所于当日10时暂停公司股票交易。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与各路专家众说纷纭。
然而,全额收购PG股权,无疑会引发对吉利汽车全面要约收购的义务,这是上市法律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的法律关。
“私有化是近年来香港股市的一个风潮,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回购该公司所有流通股份,从而取消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往往由上市公司的惟一控股股东发起,以现金收购全部流通股份,让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上海市广发律师事务所的陈文君说。
如果实施私有化,以每股0.365港元溢价10%计,吉利集团要掏出近6.6亿港元给公众股持有人。江南证券的分析师朱胜指出,“从纯数学角度计算,贺学初等人持有的PG68%的股权,相当于吉利汽车41%的股权,按每股0.365港元计算,价值6亿多港元。”二者相加,吉利集团需出资12.6亿港元。
私有化后,吉利汽车就要下市。按照香港的规定,在外流通股数少于总股本的10%,该上市公司将会下市。
这显然有悖于吉利汽车上市的初衷,上市,再下市。转了一圈,吉利没多什么,反而要凭空掏出12.6亿港元,这完全失去了上市的意义,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
人们以为这个话题还会被长久传送,可是,李传福没有给大家这个机会,仅四个月,尘埃落定,一切恢复了井然。
5月初,吉利放出消息,已经完成了对PG公司其他三名股东股权的收购,成为该公司惟一的股东,拥有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约60.68%的股份。
吉利,终于成功实现了在香港股市的整体上市。
此树本无花,嫁接之,花满树。
吉利太需要资金了,因为它要扩张。
身体在不断壮大,食量却供给不足,作为吉利董事长的李书福常常忍受着饥饿的煎熬。
李书福决定在资本市场补充能量,他要实现“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的承诺,要达到“将三分之二的吉利车出口海外”的目标。
钱,从何而来?如果这个问题在2005年的年初提出来,或许我们无所适从,但是,这是7月份,吉利在香港整体上市已经两个月有余。我们不得不承认,吉利打了一场漂亮的敛财战。
理顺股权关系
凸显汽车产业
李书福的聪明首先体现在用人上。
2002年,他请来了曾经是中国最年轻的省地税局总会计师之一的徐刚,旨在借他人之力,完成吉利集团从家族制向股份制的转变。
1986年开始以冰箱配件为起点开始创业的李书福,经过多年打拼,成为了注册于浙江的台州吉利集团的董事长。但在2002年之前,这个董事长却只是名义上的,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与他共同分享吉利集团17年成长的财富。
尽管家族制和股份制并不矛盾,但是李书福认为,家族管理企业有着很大弊端,职责权限、考核奖金、管理办法等与家族亲情关系天然地产生矛盾,家族制企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难以比拟。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徐刚就任吉利集团CEO之后,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引进了一批职业经理人才。在他的努力下,科班出身并且有过几年实际管理经验、非常明白民营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的女将柏杨,出任吉利汽车CEO;2003年,原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南阳正式加盟吉利汽车,出任吉利集团副总裁,负责分管汽车生产、研发以及国内国外合作等事项;原一汽大众商务副总、一汽金杯汽车集团总裁、华晨集团副董事长展万金出任主管营销和品牌的副总裁;原一汽集团元老级人物徐兴尧、原宝马集团驻中国首席代表董显铨分别以国润控股董事的身份帮助和支持吉利加快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二件事是成立了吉利控股集团。徐刚说服李书福,将吉利集团此前投资的主要汽车项目包括台州基地、宁波美日、临海基地和上海华普,以及吉利的汽车研究院、销售系统和部分配件厂,统统装入了这个新的公司中。新公司由李书福个人控股、高级经理层持股15%左右。
而吉利集团,仍然作为一个家族企业存在,李氏四兄弟(李书芳、李胥兵、李书福和李书通)同堂议事,教育、材料、旅游等吉利传统投资项目包含在这个集团中,未能彻底清晰地划给各方。
但四兄弟各有自己的发展方向。除了老大李书芳将股权委托给李书福管理外,老二李胥兵依靠收购组建了江南奥拓和江北奥拓,老四李书通仍然主持摩托车生产,三兄弟在产业投资上各走各路。
“当然不可能把整个集团的家族化问题全部解决,但吉利汽车投资的股权关系变得很清楚了。”徐刚说,“这有利于下一步发展。”
在完成了内功修炼后,吉利要大干一场了。
连吞两大车厂
产业初现规模
吉利的第一个大动作,便是自己的“处女并购”,这场并购犹如一股强心剂让整个吉利为之振奋。
可是,没有人把吉利和上市联系起来,因为在很多人眼里,一顿饱餐,不足以让吉利强大。只有李书福知道,他的“曲线上市”之役开战了。
1997年,吉利出资与四川德阳汽车厂合资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车有限公司”,占70%股份。后来,李书福又买到了其他30%的股份,拿着四川吉利的“汽车生产目录”,立即在浙江临海建起了吉利第一个汽车生产厂。可是,四川吉利的生产目录并不是真正的轿车目录,而是6字头的客车生产目录。尽管这样,李书福领着一帮人,还有几位大学汽车专业的教师,开始了造汽车的艰辛之路。
吉利集团虽然通过买壳的方式获得了汽车生产目录,但吉利汽车6字头车型的限制,使产品线无法进一步扩大,不能开发和生产真正意义上的三厢轿车。不能开发新车型,或者新的车型无法上目录,这是一个坎。吉利再次走上了买壳之路。2001年下半年,吉利与江南机器厂合资成立江南吉利,准备生产公司新开发的车型。当年底,经贸委正式将吉利列入《第六批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这意味着在经过三四年的努力,吉利汽车终于获得了“准生证”。吉利名正言顺地扛起了民族汽车工业大旗,走上了发展民族汽车工业的道路。吉利由此成为全中国第一家,也是当时惟一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自1999年第一辆吉利轿车上市以来,吉利集团已经生产轿车超过26万辆,稳稳地占据了中国汽车低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
扩充规模对于吉利而言似乎轻而易举,以后的路还要继续,吉利还要上市,上市之路是否也能如此平坦呢?
目光再锁全柴
收购有始无终
确实,困难接踵而来,让李书福始料不及的是,这次“孕育”竟然腹死胎中。
2002年开始,吉利控股集团就开始谋求在国内A股和香港H股市场上市。善于买壳上市的李书福,这次将目光又瞄准了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
2003年6月10日,全柴动力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接第一大股东安徽全柴集团有限公司通知,全柴集团正与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就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受让全柴动力股份事宜进行接触,公司将及时披露此事项的最新进展情况。
倘若收购成功,吉利从此可以脱掉草莽衣衫,而以一家正规汽车制造商的形象逐鹿中原,渐渐登入庙堂之高,成就进退之资。
吉利之所以会锁定全柴动力,是因为吉利不仅需要一个资本运作平台,它还需要完成产业链条的纵深一体化,而当务之急,就是发动机。
发动机乃汽车心脏要害。吉利未雨绸缪,已与多家国外发动机厂商谈合作,生产自己的发动机。而全柴动力的主营业务是柴油发动机,已经积累多年,有一定的技术以及人才储备。收购全柴动力,不需做过大的手术,顺势调整则可。
同时,全柴动力位于安徽全椒,离浙江并不远。大货车10个小时即可到达宁波,能保证供应速度,同时运输成本不致过高。因此,吉利有并购全柴动力的冲动,当在情理之中。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吉利即将与安徽全柴集团达成了股权转让协议之时,对方提出停止转让。据知情人士透露,安徽省有关领导认为,安徽的上市公司本来不多,不要再轻易被外省公司收购了,因此省领导干预了这次转让。的确,在2003年中期,安徽另一家上市公司江淮动力被重庆的民企收购,惊动了当地政府。
但徐刚认为吉利在国内收购上经验不足影响了最后的结果,“还没有谈成时消息就被透露出去了,结果股价炒上去了,影响了吉利的收购。”徐刚说。
内地上市无望
辗转香港借“壳”
内地买壳无望的吉利,只好转而寻求香港上市。
从1997年香港回归开始,一批精明的上海“炒家”就开始蛰伏香港股市进行“抄底”,收购仙股注入内地资产来重组、增发获利。2003年落水的所谓上海首富周正毅是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
曾在香港华润任职的贺学初就是这样一个上海人。当李书福在2002年提出上市计划时,他认识了贺学初。此时,贺学初刚刚收购了南华信息科技,并将其改名为“国润控股”。此时的国润,市值近20亿、净资产仅200万,负债为1600万,是一个标准的“壳”公司。
2003年4月,吉利控股及旗下浙江吉利汽车有限公司与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Centurion Industries达成协议,组建合资企业浙江吉利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其中国润控股占46.8%股份,浙江吉利汽车占53.2%股份。
2003年10月,吉利控股再次宣布,与国润控股合资组建上海华普国润汽车有限公司,华普国润由国润控股全资附属公司ValueCentury与吉利控股旗下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具体运作,其中ValueCentury持46.8%股权,上海华普持股53.2%。与此同时,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还兑现了2003年4月份的承诺,对浙江吉利国润汽车增加注册资本及总投资额,总投资额由原来的2亿元增至11.27亿元。
这样,短短半年时间内,吉利控股与国润在宁波与上海组建了两家合资企业,吉利控股借壳之意显而易见。
但直到2003年11月,李书福、徐刚等人仍不能公开地承认“吉利已经借壳上市”。“因为李总(李书福)不是国润的董事长。我们要遵守香港联交所的法规。”徐刚说。
巧使连环掌幕后
控香港上市公司
上市之路已经走的到了关键时刻。
2003年底,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通过在英属群岛注册的私人公司,收购国润控股股东Proper Glory(以下简称PG)的股权而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幕后控制人之一。
2004年1月5日,国润控股发布公告称,其控股公司PG的股权发生变化,两个自然人股东分别向李书福在英属群岛注册的全资私人公司转让15%和17%的股份。由于PG持有国润控股60.68%的股权,收购国润控股股东32%的股权后,李书福对国润控股20%,与国润控股董事长贺学初一起成为国润控股的主要控制人。吉利控股有关负责人曾表示,李书福持股国润控股的母公司,只是吉利控股上市的第二步,接下来,李书福及吉利控股还会有一系列的“操作”,而且也不排除正式的公开募股。
而在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的股权之前,吉利控股的两位副总裁张巴、南阳相继成为国润控股的董事。而这样的人事安排,显然不在吉利控股与国润控股组建合资企业的协议之中,而是“另有它意”。
在李书福成为国润控股幕后控制人后,吉利控股曾对媒体发表声明表示,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收购国润控股股东32%股权是李书福本人的行为,此举并不能代表吉利汽车已在香港上市,并表示所谓吉利借壳上市均属不确切消息。而现在“国润控股”拟更名“吉利汽车”的公告,却在某种意义上使得吉利控股的说法陷入了尴尬境地。
现在,李书福既是吉利控股、吉利汽车的主要持有者,同时也是国润控股的主要持有者之一,而且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已与吉利控股的业务结成一体,国润控股的主要业务就是汽车,如果它行使公开募股的话,所取得的资金,当然可以用于发展汽车业务,而汽车业务同时也是吉利的主要业务。也就是说,即使“国润控股”不更名为“吉利汽车”,吉利控股、吉利汽车实际上都已经达到了“借壳上市”的目的,而更名为“吉利汽车”之后,“吉利汽车”更可以堂而皇之地出现在香港资本市场,成为投资者们选择的对象。
李传福就这样悄无声息地逼近目标,当一切在寂寞中有了“了断”之后,他成为了真正的幕后主人。
上市复下市
下市再上市
本该一切继续沉默,可是香港股市那面电子显示器上突然没有了吉利的名字。又是一场变故?
2005年1月11日,香港联交所上市公司“吉利汽车”公告称,因知悉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正就收购控股股东PG公司,这样,吉利集团将变相成为PG公司的惟一股东。另外68%股权而与相关持股人磋商,因此,公司提请联交所于当日10时暂停公司股票交易。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轩然大波,媒体与各路专家众说纷纭。
然而,全额收购PG股权,无疑会引发对吉利汽车全面要约收购的义务,这是上市法律的要求,是无论如何也躲不过去的法律关。
“私有化是近年来香港股市的一个风潮,指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或重要股东回购该公司所有流通股份,从而取消上市资格。上市公司的私有化,往往由上市公司的惟一控股股东发起,以现金收购全部流通股份,让上市公司变成非上市公司。”上海市广发律师事务所的陈文君说。
如果实施私有化,以每股0.365港元溢价10%计,吉利集团要掏出近6.6亿港元给公众股持有人。江南证券的分析师朱胜指出,“从纯数学角度计算,贺学初等人持有的PG68%的股权,相当于吉利汽车41%的股权,按每股0.365港元计算,价值6亿多港元。”二者相加,吉利集团需出资12.6亿港元。
私有化后,吉利汽车就要下市。按照香港的规定,在外流通股数少于总股本的10%,该上市公司将会下市。
这显然有悖于吉利汽车上市的初衷,上市,再下市。转了一圈,吉利没多什么,反而要凭空掏出12.6亿港元,这完全失去了上市的意义,岂不成了一个大笑话。
人们以为这个话题还会被长久传送,可是,李传福没有给大家这个机会,仅四个月,尘埃落定,一切恢复了井然。
5月初,吉利放出消息,已经完成了对PG公司其他三名股东股权的收购,成为该公司惟一的股东,拥有上市公司吉利汽车约60.68%的股份。
吉利,终于成功实现了在香港股市的整体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