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文化中汲取力量《习近平用典》序言

来源 :人民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xxts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向世界发出了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声音”,引起了广泛共鸣。
  “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2012年11月15日,在那场举世瞩目的记者见面会上,刚刚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以清新质朴的话语,打动了无数人。后来成为媒体高频词的“夙夜在公”,正是出自《诗经·召南·采蘩》。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曾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这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访谈等,形成了独具个性的风格,人们爱听、爱读、爱看,海外媒体纷纷称之为“习式风格”。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的语言之所以引人入胜,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善于运用古代典籍、经典名句。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旁征博引、画龙点睛,总是给人以思想启迪、精神激荡。
  学习习近平的文章、讲话、著作等,一个最为深切的感受就是,他善于用典,常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鲜活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比如,以“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明确为政必须维护好群众利益,用“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说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述领导干部从自己做起的重要性,借“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凸显改革创新的意义,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从精心用典中,我们可以感悟“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宗旨意识、“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的政治智慧、“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务实精神。什么是共产党人的无私情怀,什么是执政者的深谋远虑,品读字里行间,已经不言而喻。
  习近平多次倡导,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对经典名句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展现了高超的思想能力和高度的文化自信。用典过程,其实就是在打造一张张中华文化的金质名片,向世界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这正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的生动范本。
  古人说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共产党人读书作文,更会把目光投向干事创业、治国理政的大境界。用典背后是“治世”,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既是领导能力、治理思想、执政风格的折射,也是把古人治理智慧运用于治理现代化的当代实践。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深刻变革,尤其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鉴往知来,攻坚克难离不开历史启示,为政用权缺不了理想信念的钙质。因此,学习用典,不只是记住几句名言、了解几个典故,更应像习近平总书记那样,由此推开门、迈开步,不断深入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宝库。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走进文化、加强学习、提升素养,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就会更有底气、更有信心。
  “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千年未有之巨变,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正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顺应时代潮流,保持定力、增强自信,就一定能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绚丽篇章。
其他文献
4月2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巴基斯坦。对于我们的这个邻居,习主席去年在会见巴总理谢里夫时,说过一番“暖心窝”的话:“中巴是铁杆朋友和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   为了印证中巴关系到底有多“铁”,近日开展了一次网络调查。结果发现,中巴两国网民对双边关系的看法惊人相似,中巴无愧是实打实的“铁杆朋友”和“全天候伙伴”。   本次调查于4月12日启动后,不到一天就有6万多中国网友参与。截至16日的调查
坚决打击走私  1982年1月5日,新年刚过,很多人还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悦中。这时,中央纪委向中央政治局、书记处递交了一份《信访简报》,反映广东一些地方走私活动猖獗,少数领导干部带头走私。如广州市电信局党委书记王维经,自1978年以来,利用职权之便,从港商、港澳同胞及亲属那里套购外汇,购买彩色电视机、收录音机等高档商品,让其爱人先后两次到山东烟台地区倒卖,牟取暴利1.78万余元……  陈云时任中央
1986年6月,我到中央办公厅办公室(即现在的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前身)党群组工作。那时,习老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协助负责中央书记处常务工作,负责联系干部工作,负责统一战线、民族、宗教方面的工作。我所在的党群组工作领域正好包括习老分管的范围,领导就安排我和党群组另外一位同志为习老做一些文字服务和信息反映工作。那些年,每个夏季20天左右时间,中央领导同志都到北戴河办公,中办工作人员也分批到北戴河做服务保障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已经启动两轮中央巡视组巡视工作。一大批手握重权、身居要职的官员落马,显示了中央高层惩贪反腐、澄清吏治的决心,而不少高官频频落马与中央巡视组巡视反腐有着直接关联,巡视制度在惩贪反腐上的确功不可没,真正做到了既打“老虎”,又打“苍蝇”。  中央巡视组是中央直接派
前不久,学者刘刚、李冬君的《中国近代的财与兵》面世。  本书从兵权、财权角度看近代史。作者认为,自宋、明、清至于民国,纷繁百态无外乎地方兵权、财权与国家兵权、财权的博弈,而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虽一脉相承,却各有千秋。后来者袁世凯与各方势力的较量,也是以兵权、财权相搏。  文化视野下的财与兵  作者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出发,把中国的财与兵问题纳入到文化视野,用思想史的眼光去打量,从而提供一种全新而独
毛泽东曾亲自起草了大量的公文,也审阅修改了无数的公文。凡是经过毛泽东审改后的公文,无一不更加准确、鲜明、生动,更加具有政策性、权威性和指导性。学习和领悟毛泽东审改公文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领导干部提高起草、审阅、修改和运用公文的能力与水平。  准确把握政策  领导机关所发公文须有极强的政策性、指导性,保证各项工作正确开展,不出现丝毫偏差。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央拟发的每个文件,认真审阅报送的每个文件稿,
唐山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重工业城市,在多年的高速增长和较大经济体量的背后,很大程度上沿袭的是粗放的增长方式,倚重的是传统的产业结构,付出的是巨大的资源环境代价。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唐山2013年的经济发展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如果不居安思危,采取颠覆性的措施,尽快打开转型升级的突破口,未来发展的道路将越走越窄,最终会走进一个死胡同。没有走不出的低谷,只有越陷越深的沼泽。实践中,
“摸着石头过河”成了人们经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但是摸什么样的石头,过河要过到哪里去,彼岸在什么地方,却应该弄清楚,这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弄清楚摸什么石头的问题,还得看看共产主义的“老祖宗”马克思是怎么说的。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把共产主义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私有制基础上建立“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第二阶段,也就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随着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落马的18位省部级高官(截至完稿前),个个位高权重,其中有些人甚至直接工作在反腐一线,最终却发现他们本身也是腐败分子。这不由得让人们怀疑:倘若没有中央巡视组,他们会不会仍然带领我们继续“反腐败”呢?  可见,在反腐败工作中,中央巡视组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有人呼吁实现巡视工作的常态化,以保持现有的反腐败高压态势。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哪怕巡视组有三头六臂,他们也无法发现现有的全部腐
无论何种政体,其终极追求都是“为民”。现代政治学,虽然更多侧重于对权力分立和制衡的研究,但政治哲学的本原性概念,依然是“为民”,即人民“公共意志”的实现问题。无论是民主、共和政体,还是君主政体,哪怕是专制政体,其最终的执政方向和施政努力,都要体现“为民”的价值追求。是否“为民”,就成为一把尺子,成为权力合法性的评价标准。  《史记·周本纪》有这样一段记载:说周部落当年与戎狄杂处,那些蛮族人看到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