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教学中传承普及广东汉乐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a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闽、粤、赣南等客家聚居地,每逢民间迎神、赛会、闹元宵等客家传统节日,或民间的喜庆婚嫁活动中,人们总能看到由三五人组成的乐队班子,带着筝、扬琴、琵琶,大大小小的锣、唢呐等乐器,演奏着或典雅古朴,或清丽明快,或热烈欢腾,或意韵绵长的各种乐曲。它用多种表现方式,很好地烘托出人们所处的不同境况,既营造了氛围,又陶冶了情操,增进了感情。人们把这种演奏方式、演奏曲目统称为“汉乐”,因其主要流行于广东广大客家地区,人们又把它称为“广东汉乐”。广东汉乐是古今客家人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具有古曲遗音的古朴、典雅和近现代客家民歌的淳朴、含蓄的艺术风格。作为民间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活动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和信息时代、全媒时代的到来,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广东汉乐的传承、发展空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严峻的考验。如何保护民族音乐并使之传承和发展,是我们客家人尤其是客家文化发源地的教育、音乐工作者务必高度关注的问题。本人从音乐教学工作者的角度就广东汉乐在音乐课教学中的传承与普及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激发兴趣爱好,深化广东汉乐文化的渗透


  从近年来音乐课教学的实践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我们传统的广东汉乐的兴趣远远没有对通俗歌曲、摇滚音乐的兴趣浓,如何培养学生对传统广东汉乐文化的兴趣,并使他们主动接受、学习广东汉乐文化知识,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值得我们深思、研究。把学习当乐趣,才能学得进,学得好。在课堂教学中,我从学生普遍的兴趣爱好出发,采取让他们多听、多看、多比较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对传统广东汉乐的兴趣爱好。针对在学生当中,有一大部分特别喜欢听西方摇滚乐,而对西方摇滚乐的起源、发展及演奏史又说不出个一二三的肤浅认识,我给他们讲解不管是哪个时代的音乐人,都是本土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摇滚乐是源自非洲黑人祖先所创造的音乐形式,后经美国黑奴用特有的节拍创造而来;而所使用的演奏乐器也源自于古老非洲的传统乐器经演化改良而来。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了解这些,就是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摇滚乐中,多听、多看、多比较、多研究,从而感悟到我们传统的广东汉乐文化与今天流行文化之间并没有脱节,喜欢、研究传统的汉乐文化,更有利于加深对流行文化的了解与把握。我们当下的流行歌曲亦然,其词、曲均明显烙上了古代传统汉乐的印记。例如歌词中有传统诗词歌赋的影子;曲式结构上,具有传统汉乐多种变奏体系和曲式;器乐编配上也运用了唢呐、鼓、笛子、古筝、二胡等我们常见的汉乐中的“八音”。通过这些讲解、引导,使学生对广东汉乐的陌生感、疏离感排除了,明白了自己所喜爱的流行文化源自于传统汉乐文化,从而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传统汉乐文化。而今,我的不少学生已能自发在校文艺节目中排练汉乐节目了。

二、营造氛围条件,拓宽广东汉乐文化的空间


  在客家先民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实践中,广东汉乐既保留了中州古乐的韵味,又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按传统的演奏方式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丝线音乐、清乐、中军班音乐、汉乐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目前,大多数学校的音乐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视现代流行音乐的教学,但对于广东汉乐文化的教学气氛不够浓厚,且缺乏系统性、艺术性以及持久性。为了更好地加强学生对广东汉乐的认识,我们可以将民间汉乐的演奏“大师”邀请到学校来,以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现场的讲解、演唱,这样既可以让学生近距离的感知优美动听的广东汉乐,还可以领悟到每一首广东汉乐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产生耳濡目染的效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成立广东汉乐兴趣小组,把对广东汉乐感兴趣并有一定汉乐知识基础的学生召集起来,由对广东汉乐有较高造诣的音乐老师担任组长,或骋请民间汉乐人才担任组长,学校在活动经费上给予支持,购置齐全演奏广东汉乐所需的唢呐、鼓、笛子等乐器,组成一支业余“汉乐队”,专门腾出活动场地给他们排练,校内外有庆祝、演出活动时给他们提供演出、展示风采的机会,大力营造声势、浓厚氛围,以起到以点带面、潜移默化的目的,影响和带动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广东汉乐的队伍中来,为传承、发展广东汉乐打好培养人才的基础。

三、创新方法手段,提高广东汉乐的教学质量


  在新教材中,加入了比较多的传统音乐成分,在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音响、音像、多媒体或实物演奏等手段,以曲为先,普及知识。也可以尝试将一些有代表性的广东汉乐,拍成MTV,主角由学生担任,由学生根据不同广东汉乐的内涵去演绎,音乐背景可选择学生熟悉的校园、教室或名胜古迹等,剪辑好后在音乐课堂播放,或刻录光盘,学生人手一张,便于课后自我欣赏或与家人分享,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利用增强广东汉乐普及的时代性,不至于与时尚流行音乐脱节。同时,也要发挥好校园广播的作用,在播放校园音乐、流行音乐的同时,插播一些广东汉乐的名曲、名剧、名段,如《柳叶金》、《出水莲》等片断,听多了,学生也会慢慢的接受,有助于欣赏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创设小舞台,让学生邀请校外民族音乐爱好者将古琴、琵琶、二胡等乐器带来,选择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现场演奏,使更多的学生和高雅乐器近距离的接触,进一步增强对乐器的音色、质感、形状等等的印象、记忆和感悟,这样久而久之的潜移默化,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和积极性。只有教学手段的不断创新、多样,才能有效提高广东汉乐教学质量,才能保持广东汉乐旺盛的生命力,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传承广东汉乐这一文化瑰宝作出一名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贡献。
  总之,在音乐课教学中,传统广东汉乐文化教学要选得精,教得透,悟得深,持之以恒,幫助学生真正从传统汉乐文化中吸取精神营养,让学生既学音乐、又学做人,我们的传统广东汉乐文化才能生生不息、蓬勃发展、后继有人;我们的音乐课教学才能在继承中不断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而充满生机与活力。
其他文献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讲解,并不重视德育理念的渗透,甚至认为德育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学科教师没有关系,这就造成了德育内容与语文实际教学内容的脱离,使得学生的德育教育停留在表面,形式化比较严重。为此,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意识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德育也是教学的关键内容,只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一、新课导入环节渗透德育教育
期刊
关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我想先从教师的专业素养谈起。因为教师自身的成长需要提升专业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也迫切的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一、教师自身的成长需要提升专业素养  我有一个同事,她教语文学科,也是饱读诗书,功底很深,但是她对外很少说自己是教语文的,原因是她总觉得自己读的书太少了,说出去怕人笑话。由此我想到前段时间我加入一个QQ群,没想到群里都是诗词爱好者,没事的时候大家对
期刊
实施高效课堂以来,不管是领导还是老师,都在不断的实践,想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创造无限的价值。那么,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想办法在课堂教学中创造一种兴趣盎然、生动活泼的气氛,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具体实践, 我深深体会到: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抓住儿童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采取儿童易于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情
期刊
2015年北京市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其中重要的一项改革就是在各学科平均应有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校内外相结合的学科实践活动。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在京发布。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六大素养、18个基本要点。其中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成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一个重点。  参与实践活动,发现
期刊
“识字”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始末,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让学生学得扎实,记得牢固呢?我认为,还是应激发兴趣。歌德有一句名言:“哪里没有兴趣,哪里便没有记忆。”凡是能够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事物,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 一、快乐识字法之玩中学  爱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他们的学习最初便是从玩耍开始的。我抓住孩子们爱玩、会玩、贪玩的这些特点,开展了摘苹果、对对碰、开花结果等识字游戏让学生无负
期刊
现代工业教学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个体生命潜能得以彰显、丰富的过程。日本教育学家小原田芳《在完人教育论》中所言:“我只想把出发点归之于人,回到人,回到人,只进行人的教育,无论是主观愿望如何,回到人,进行人的教育,便是真正的教育。”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以人为本,不仅关注学生认知方面的发展,更是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因此,在生物学
期刊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事多年的音乐教学中,自我觉得:“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前提,也是让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的联系,享受音乐的基本动力。”  初中生正处在人生重要的转折时期,他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转向成人,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时期。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等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都
期刊
班级文化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它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以良好的文化氛围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根据班级特点,根据学生特征,培育个性化的班级精神,构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既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教育需求,也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一、何为个性化班级文化  个性化
期刊
我们的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在幼儿还未正式学习数学之前,已经在生活中接触了不少的数学概念,如一一对应是一个源于人类无意识的原型概念,人们从婴儿起,穿衣服的时候一只手对应一个袖子,一只脚对应一只鞋,一个勺子配一个碗等,就与人类的本原形影不离,当我们把这些数概念与幼儿的生活融为一体时,不仅容易唤醒幼儿的数概念意识,他们也容易获得及其自然地运用。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是通过三种类型的活动来学习概念的,第一
期刊
3-6岁是幼儿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也是语言发展质的飞跃期。对于幼儿来说,绘本是其进行早期阅读非常合适的材料,它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接受心理、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以专业的美文美图结合的形式呈现给孩子,不仅具有认知和教育功能,而且还有审美和娱乐功能,图文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为儿童看世界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那么,应该如何运用绘本阅读来培养和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呢?在此浅谈一下自己的经验和看法。一、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