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学生出现了这样或那样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中专生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措施
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的中专生,他们既不同于大学生,也不同于中学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其心理及生理正处于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但由于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人际交往、学业、就业及青春期等问题上产生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应对措施。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表现
(1)青春期方面的问题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专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早恋”问题。此时,一些学生开始有了感情上的纠葛,并出现了困惑、敏感、烦躁不安等情绪,甚至会感到忧虑和苦闷,这些都称为青春期烦恼。而这种所谓的“早恋”问题,如果家庭或学校以不适当的形式粗暴干涉,则会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同时,青春期的“失恋”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孤独等情绪,甚至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而,加强对中专生青春期问题的心理疏导显得十分重要。
(2)学习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中专生学习方面的压力越来越重,社会上包括中专生本身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维:考上中专不如考上高中,然后再考大学。上中专只是为学得一门吃饭的技能以求生存,谈不上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此背景下,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教材过难,使学生普遍出现了厌学的问题。调查显示,45%的学生都希望学习上无压力,作业上负担轻,同时,厌学情绪的产生还与商品经济、学生本人的学习基础等密切相关。
(3)就业方面的问题
文凭较低,就业压力过大是目前大部分中专生的共同心声。诚然,如今本科生就业尚显困难,中专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但部分中专生又把这种情况扩大化,产生“上了中专,就业无望”的极端的思想,由此又产生出自卑、失落、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中专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上内容,其形成的原因亦是十分复杂的。但如前所述,中专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具有可变性、可塑性、过渡性、动荡性等特点,因而,只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加以正确的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心理问题是能够得到纠正和调整的。
二、解决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防患于未然
在新生入学时,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普查,对其心理、性格、情绪、爱好等进行全面测量,将测量结果按一定的标准建立档案,对一些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另外,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保管,要严格保密,防止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定期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今后的工作。
(2)加强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借助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法,帮助他们消除、矫正、缓解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使其能够健康成长。如对人际交往的问题,要鼓励他们与父母、老师、同学等多沟通多交流,主动化解矛盾,珍惜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同时告诉他们做人做事要真诚、宽容、豁达等,凡事不可斤斤计较。对于就业难问题,要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客观看待现实,不妄自菲薄,正确看待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同时,引导他们接触新知识,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学一些新的技能,这样,不仅可转移注意力、丰富阅历,还可拓宽其就业渠道。对于青春期的问题,家长、老师应及时的对其讲解青春期的性心理卫生知识,让其明白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爱慕的心理是生理、心理日渐成熟的表现,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什么丑恶的事情,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应对此背负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鼓励他们真诚大方的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学习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3)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应制度化、经常化,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样心理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应制度化、经常化,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体可借鉴以下方法:①在学生的课程计划中增设心理卫生课,向学生讲解心理卫生知识或进行心理训练,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②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卫生知识。如在知识教学中进行智力的培养和学习心理的指导,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其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适应,人格培养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职业教育等。③设立交流信箱。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一方面为那些不善面谈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解答问题。④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应注意两点,一是咨询老师的专业水平,二是咨询学生身份的保密工作。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才能保证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总之,中专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问题的解决需要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积极参与。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培养合格的中专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郑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2] 钱学庆.谈中专生的心理教育[J].
[3] 张丽娟.中专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J].
【关键词】中专生 心理健康 措施
作为社会中一个特殊群体的中专生,他们既不同于大学生,也不同于中学生,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其心理及生理正处于向成熟期的过渡阶段,但由于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在人际交往、学业、就业及青春期等问题上产生了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此背景下,本文将就中专生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做一简要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应对措施。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表现
(1)青春期方面的问题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中专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其中最主要的表现为“早恋”问题。此时,一些学生开始有了感情上的纠葛,并出现了困惑、敏感、烦躁不安等情绪,甚至会感到忧虑和苦闷,这些都称为青春期烦恼。而这种所谓的“早恋”问题,如果家庭或学校以不适当的形式粗暴干涉,则会加剧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结果。同时,青春期的“失恋”问题也会使学生产生自卑、孤独等情绪,甚至也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而,加强对中专生青春期问题的心理疏导显得十分重要。
(2)学习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中专生学习方面的压力越来越重,社会上包括中专生本身都普遍存在这样一种思维:考上中专不如考上高中,然后再考大学。上中专只是为学得一门吃饭的技能以求生存,谈不上什么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在此背景下,再加上一些学校的教材过难,使学生普遍出现了厌学的问题。调查显示,45%的学生都希望学习上无压力,作业上负担轻,同时,厌学情绪的产生还与商品经济、学生本人的学习基础等密切相关。
(3)就业方面的问题
文凭较低,就业压力过大是目前大部分中专生的共同心声。诚然,如今本科生就业尚显困难,中专生就业难是客观存在的,但部分中专生又把这种情况扩大化,产生“上了中专,就业无望”的极端的思想,由此又产生出自卑、失落、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中专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上内容,其形成的原因亦是十分复杂的。但如前所述,中专生正处于人生的过渡阶段,其心理具有可变性、可塑性、过渡性、动荡性等特点,因而,只要我们有针对性的加以正确的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心理问题是能够得到纠正和调整的。
二、解决中专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应对措施
(1)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防患于未然
在新生入学时,可以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情况进行普查,对其心理、性格、情绪、爱好等进行全面测量,将测量结果按一定的标准建立档案,对一些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密切监测,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另外,此项工作的开展,尤其是学生心理档案的保管,要严格保密,防止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心理压力。同时,要定期对前期工作进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今后的工作。
(2)加强危机干预、开展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
对于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借助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采取适当的态度和方法,帮助他们消除、矫正、缓解各种心理问题,从而使其能够健康成长。如对人际交往的问题,要鼓励他们与父母、老师、同学等多沟通多交流,主动化解矛盾,珍惜亲情、友情、师生情等。同时告诉他们做人做事要真诚、宽容、豁达等,凡事不可斤斤计较。对于就业难问题,要使他们克服自卑心理,客观看待现实,不妄自菲薄,正确看待自己,发现自身的长处。同时,引导他们接触新知识,多参加一些活动,多学一些新的技能,这样,不仅可转移注意力、丰富阅历,还可拓宽其就业渠道。对于青春期的问题,家长、老师应及时的对其讲解青春期的性心理卫生知识,让其明白对异性产生好感,甚至爱慕的心理是生理、心理日渐成熟的表现,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必然阶段,并不是什么丑恶的事情,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不应对此背负太多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鼓励他们真诚大方的与异性同学交往,这样,不仅有利于其学习的进步,而且有利于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3)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应制度化、经常化,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心理问题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同样心理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对心理问题的干预应制度化、经常化,体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具体可借鉴以下方法:①在学生的课程计划中增设心理卫生课,向学生讲解心理卫生知识或进行心理训练,预防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②在各种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卫生知识。如在知识教学中进行智力的培养和学习心理的指导,在体育课中对学生进行意志品质的培养,在其他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人际关系适应,人格培养方面的指导,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职业教育等。③设立交流信箱。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十分有效。一方面为那些不善面谈的学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老师也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解答问题。④设立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应注意两点,一是咨询老师的专业水平,二是咨询学生身份的保密工作。只有做到上述两点才能保证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得到真正发挥。
总之,中专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问题的解决需要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因素积极参与。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培养合格的中专生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郑雪.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
[2] 钱学庆.谈中专生的心理教育[J].
[3] 张丽娟.中专生心理问题案例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