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魂归何处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69600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充满诗意的课堂,是审美的艺术的课堂,是充满生命的灵动和张力的课堂,是回归语文本色的课堂,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至高境界。因为曲高,所以和寡,语文课堂诗意的缺失成了不争的事实,就连诗歌教学也难觅诗性的踪迹,这种至纯文学因为她的古怪精灵成了我们语文人难言的痛,于是乎就有了“诗尤其不可教”之说。但是对诗意课堂心怀虔诚的语文人始终孜孜以求,令人敬仰。例如李新平老师写的《让诗歌教学富有诗味》一文,文中对诗歌如何进行诗意解读作了经验性的总结:有“吟诵说”、“想象说”、“玩味说”、“以诗解诗说”、“以诗译诗说”、“尝试写诗说”,这些总结对目前诗歌教学诗性的回归是很有指导意义的,在此想感谢他的“抛玉引砖”之说,本人不揣浅陋,也想谈一谈有关诗歌教学的一点肤浅的想法,即诗歌教学的变构流程。
  流程之一:变构重组,感知意象
  诗是一门“吟咏性情”的个人化的艺术,闻一多曾形象地说:“诗是被热烈的情感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诗歌的语言、句式常常是陌生化的非常态的,而陌生化的非常态的语言、句式恰恰是诗人一种个性化的表达,诗歌之情恰恰存乎其中。在何其芳的诗中,非常态的句式也就是句子的变构现象是很多的,例如《季候病》中“我郁郁的梦魂日夜萦系?谁的流盼的黑睛像牧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我可怜的心?”的诗句,《感叹》中“不管外面的呼唤草一样青青蔓延,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他们常态的表述应该是:“我日夜萦系的郁郁的梦魂?谁的像牧女的铃声呼唤着驯服的羊群的流盼的黑睛,我可怜的心?”、“不管外面像草一样青青蔓延的呼唤,手指一样敲到我紧闭的门前。”如何让学生从这种反常态的表达中领悟到诗意,走进诗人的诗意情怀?
  笔者认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一种比较巧妙的解读诗歌的策略,也就是对原诗的句子进行变构重组。笔者在执教何其芳的《秋天》时就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对原诗进行变构重组:
  自由朗读诗歌,说说诗中的农民、渔夫、牧羊女眼中秋天的景色有何不同?请仿照例句说说他们对秋天景色的印象。提示:把景物放在句末。例如:
  农民说:秋天是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渔夫说: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
  牧羊女说:秋天是在蟋蟀声中更寥阔的草野
  然后笔者出示学生变构重组的诗作,让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秋天
  农民说:
  秋天是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秋天是飘出幽谷的伐木声。
  秋天是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秋天是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是栖息的农家。
  渔夫说:
  秋天是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
  秋天是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柏叶的影子。
  秋天是芦蓬上满载着的白霜,
  秋天是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是游戏的渔船。
  牧羊女说:
  秋天是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的草野。
  秋天是更清洌了的溪水。
  秋天是何处去了的牛背上的笛声,
  秋天是何处去了的满留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是牧羊女梦寐的眼神。
   该问题设计既让学生感知了诗中的意象之美,又让他们体验到诗歌再创作的快乐。这种再创作的过程就是变构重组的过程。这过程中,有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词会被学生删去,看似可前可后的词语的顺序会被重新调整,学生尚不知在重构中诗的经脉俱损,诗的情趣已索然无味了。
  流程之二:变构重组后句子对照,感悟意境
  王荣生教授非常强调让诗歌阅读回归到“诗性阅读”,他认为“诗性阅读就是尊重诗歌特质的阅读,尊重诗歌的情感情绪、想象性、象征性、超现实性。”他道破了解读诗歌的玄机,我们可以把诗歌的构成要素当成是解读诗歌的解剖刀。而诗歌语言、句式的陌生化非常态化的变构恰恰是诗歌的一个特质。抓住这一特质,笔者让学生把诗变构重组前后句子进行对照,感悟诗歌的意境。
  先感受那些被他们删去了的看似可有可无的字词:例如震落、丁丁、用背篓来装、因枯涸见石。显然诗句“震落清晨满披着的露珠”中的“震落”、“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中的“丁丁”是不可以删去的,联系上下文得知这里的震动来自空谷间伐木声强有力的回响,“震落”二字在这里有以动写静之妙,写出秋晨在滴落的露珠中醒来时静谧的氛围。“丁丁”二字与“震落”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有声来衬无声,写出秋天“空山不见人,但闻伐木声”的宁静。再看“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句中“用背篓来装”这组词语,他极富表现力和画面感。看到“用背篓来装”脑海里会浮现喜庆的丰收场景,富有动感。他写出了收获之盛,收获之喜悦,收获之满足,也写出了收获之忙碌。还有“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的溪水”中“因枯涸见石”字面上是说水少,其实以水之少来衬托周边的宁静,连溪水也停止了吟唱。总之这些词语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何其芳笔下的秋天充溢着喜悦、静谧、幽远之美。
  接着来感受那些变构重组后的句子:把原句“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与改句“向江面撒下圆圆的网的冷雾”进行比较。孤立静态地看这两个句子,这两句子是不分伯仲的,江面都给人一种烟笼雾罩的迷蒙之感,但是文字是活在情境里的,脱离情境的文字是不具言说的能力。结合诗的语境,我们发现两句话中的叙事者是不同的,前者是农民,与下面文脉是相通的;而后者是冷雾。而且前者农民视线中的景富有动态的变化之美,轻摇小桨的渔夫迎着一江的寂静和冷雾,把网抛撒了出去,那网如花般绽放在水气氤氲、朦胧的江面上,接着慢慢地消失在轻波微澜的江面上。他收起的网里没有鱼儿,有的是游戏的心情。这样的劳作是闲适的,充满诗意的。而后者就没有这种传情达意的效果。另一句是“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改成了“何处去了牛背上的笛声”,显然前一句“何处去了”放句末,语气弱化了,是一种充满思念深情的、源自心灵深处的寻问,而后者“何处去了”放句首,语气语调强化的变成了一种充满敌意的盘问,显然和诗中这位有着梦寐般眼神的牧羊女是不符合的,秋在牧羊女的眼里是恬静、甜蜜的。
  流程三:变构重组后结构对照,体会诗性
  诗乐是同质的。诗歌重章叠句的结构有一唱三叹绕梁之美,音乐也有一种回环往复、余音绕梁之美。诗的节奏是音乐的,也是语言的,她有传情达意的效果。这首诗歌变构重组后结构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唯一不同的是重组了以后每节诗下面都少了一句类似的话:秋天栖息在农家里、秋天游戏在渔船上、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这种叠式的复沓歌咏结构很显然是不能消失也不能调换的。这三句话类似音乐中一唱三叹,而且前两次的咏叹是为迎接抒情主人公牧羊女的到来,让她在一片恬静、闲适和欣悦中悄然而至,静静地追忆那一段笛声相伴的日子。这首诗其实言说的就是诗人20岁那年某一天的心境,是他经历了爱情风暴之后,一切痛苦和烦恼都化为了最甜美的回忆的时候从心灵里静静地流出来的。他在《梦中的路》中说这是“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朱光潜曾说:“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何其芳让瞬间的情感成为了一首永不凋零的最美的诗。这种连续反复的句法结构在为我们演奏着一曲脉脉深情的歌。这种诗歌结构其实由来已久,早在《诗经》里就已经成形。例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他有很强的秩序感和韵律感,而且能强化抒情效果。
  让我们行走在诗意之途,怀着虔诚之心去追寻无限诗意,诗其实“可以读思想,读情感,读情绪,读意象本身,读语言本身”(王荣生语),还可以读读诗的节奏和结构。希望不久将来“诗尤其不可教“会成为遥远的传说。
  (作者单位:临海市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 引言  当前,运用翻转课堂进行数字化教学活动研究似乎成为“流行”的教学模式,但教学顺序的翻转只是形式上的变化,其本质是要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利用课堂内的宝贵时间,学生能够更专注于自己主动地探究学习,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初中数学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再过多占用课堂的时间来传授信息,这些信息需要学生在课外通过
伊斯雷尔·谢弗勒在他的著作《人类的潜能——一项教育哲学的研究》一书中大胆地重构了潜能这一概念。他提出潜能实际上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什么条件”以及“我们把什么看作潜能”这两个问题,而对潜能的理解始终都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仅是学生潜能的发掘者和促进者,还应是激励者、引导者、判断者、选择者和对话者。语文课堂亦如此。  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维度就是学生参与的
许多年以来,这是第一次,财富的分配超过财富本身,成为中国人最关心的话题。    2010年中国“两会”召开之前,总理温家宝照例和网友进行了在线的交流,其间用他独有的语言风格表达了对现实的看法,当说到“要让老百姓生活得更有尊严”的时候,在线的网友颇多赞许之声,当他说到“一个社会当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那么注定它是不公平的,这个社会也是不稳定的”,赞许的热情达到了高潮。  几天后,3月5日上午,温家宝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语文教育并不复杂,无非是写一笔好字,读一本好书,作一篇好文章。大多数学生则感觉语文学习太难,写不好字,读不好书,作不好文章。老师的理解自然高屋建瓴,学生的感觉也并非空穴来风。那么,是什么遮蔽了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使得原本应该最最“亲民”的一门学科,变得面目可憎呢?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仔细想想,却实在是一个大的无法说清的现象。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语文评测的目的、要求、过程,
1苹果AirPods Pro蓝牙降噪耳机  *编辑部推荐  苹果的魔力又回来了。3年前,AirPods定义了最好的真無线蓝牙(TWS)耳机,而AirPods Pro重新定义了降噪耳机,苹果也由此证明自己依然是全球最好的消费电子产品公司:投入最多资本,聚集最好人才’做出最好产品,提供最好体验,并且赚回更多的钱。AirPods产品线如今已经是一门每季度赚40亿美元的生意,当iPhone被安卓手机逐渐追
众所周知,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很少有固定的学习程式,学生很难养成语文学习习惯。因而当你给学生一篇文章要他自己去学时,他会觉得无从下手。语文学科是一门“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的学科。如果学生在课堂中不“得法”,在课外就无法“得益”。可见运用程式教学,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  学习程式的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了让学生形成较为科学的学习习惯,循序渐进地获得
大凡有点权力的人,都喜欢摆架子。因为在他心目中,自己手中有权,就有理由在比他地位低的人面前倨傲或轻慢。还有一种人,口袋里装满了钱,也自觉有了摆架子的资本,就此轻视别人。  架子这东西,中国自古就有。汉高祖刘邦打下江山后,因是平民出身,文化水平低,当了皇帝仍习惯与手下的人乱说乱道、你争我吵。后来,有个叫叔孙通的人告诉他:“圣上,如今您当了皇上,不讲尊卑贵贱怎么成?我来帮您定个规矩,保准您取得绝对权威
美军的作战概念是关于未来战争和作战的前沿理论,主要是针对中长期安全挑战与威胁,围绕军事力量运用与建设而提出的系统性认识,目的是为准备与打赢战争提供咨询建议和理论支撑。  长期以来,美军作战概念不断推陈出新,在促进军队建设乃至指导打赢局部战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防部2018年版《国防战略》报告指出,“必须预见未来冲突中的军事问题,开发出能够提高军事优势、增强杀伤力的作战概念。”历史脉络  20世
提升文化论著的研读能力已经作为一项重要语文素养要求被写进了新课程标准,所谓文化论著研读能力主要包括对原始文本的阅读能力,对作者思想观点的分析提炼和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关键问题是,我们就某一种文化论著比如《论语》,如何有效提高这种能力。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周正逵先生借古训“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把这种研读概括为“学”(通读与博采)、“问”(质疑与设问)、“思”(比照与思考)、
唐代诗歌的繁荣成就了“中国是诗的国度”的美名,名家名作层出不穷、诗歌流派纷呈、形式各异、技法多样。送别诗即是其中一  颗璀璨的明珠。  多情自古伤离别,无论是初唐陈子昂还是盛唐李颀、李白或晚唐杜牧等诗人都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离别诗。纵观唐代诗人的足迹,我们可以将他们的送别诗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哀怨忧伤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常常让诗人流露出哀怨忧伤的情感。王勃《别薛华》“送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