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故乡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qing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
  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一种集体弥漫的当代情绪。
  故乡,一直是这个古老国家历代的诗人们咏叹的主题词。尽管总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思乡之苦,但在农业社会里,故乡最终会成为游子们骸骨和灵魂的皈依之地。一句“少小离家老大归,乡音未改鬓毛衰”,诚然有着许多无奈与感伤,但也能从中读出隐藏着的如释重负与淡淡喜悦。
  只是,在今天,仿佛是一夜之间,许多人再也无法体察这种持续了数千年的情感。
  如潮水般无法阻挡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席卷中国大地。千篇一律的高楼和水泥马路,取代了祖先们修筑的土墙、院落与胡同,田野和村庄正在迅速消失,旧有的城市社区格局也不复存在。而人们储存在其中的那些旧时记忆,也随着故乡一同灰飞湮灭。
  同时,人口的大量流动与迁徙,破坏了原本传统的社会结构与生活秩序。被时代的潮流裹挟着,人与家族、自然、四季都仿佛断了联系,被孤零零地悬挂在大都市的钢筋水泥森林里。
  更糟糕的是,在这个一路飞奔却很少有时间停下来思考的狂躁的国度里,原有的价值判断标准和共识失去了,没有什么事物能够被彻底尊重,这也导致人们失去了精神上的依托,没有归属感与方向感。
  下面这组报道中的故事,将把人们带进那片遮住归乡之途的迷雾中。我们可以和故事中的主人公一起,目睹故乡的丢失、扭曲、沦陷、屈服与抗争,目睹宏大背景下那些流血与哭泣的细节,目睹人性的脆弱与复杂。
  最终,他们只能在失去故乡的地方生活,就像一群没有了母亲的孤儿。
  我们为什么要回到故乡?在历史的大潮里,任何孤立的个体,都是短暂的无意义的存在,只有作为故乡的一分子,用族群的脐带汲取养分,才能回望过去的年月,才能有沉静的力量,去面对未知的将来。
  找回故乡,其实就是找回我们内心丢失许久的安宁。
  
  (本期封面和封面报道内文图片均选用画家徐招兵先生的系列画作 ,感谢徐招兵先生的授权使用。)
其他文献
昌乐蓝宝石疯狂涨价背后,是一个长期不成熟的市场,和新一轮政策与商机的共同刺激。    小刘边开车边嘟囔,“要是年前提早摸两块蓝宝石就好了,现在价太高了。”  在山东昌乐,一块品质不错的蓝宝石原石(未经加工处理过的蓝宝石),年前能卖到每克3000元。过了个年,就涨到了近5000元,还不见得有货。  蓝宝石是红宝石之外的另一种玉矿。国外的主产地在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内,尤以昌乐出名。  年前,小
期刊
中国堵城的瞬间样本 这里是江城武汉。  与全国其他大城市一样,它正遭遇着堵车之困。  2009年以来,武汉步入拥堵最严重时期。  2010年,武汉市“两会”上,“治堵”成为该市政协的一号提案。  2010年8月31日,武汉市机动车保有量突破百万。  这是继北京、上海等城市之后,全国第25个机动车保有量过百万辆的城市。  2011年,排堵保畅列为武汉市政府一号工程。
期刊
那里的水中全是毒药,然后我站在海面开始下沉;  我的歌声将会继续传唱,那场呼啸的大雨,大雨将至……  —— A Hard Rain’s Gonna Fall    4月初,70岁的鲍勃迪伦(Bob Dylan)首度在中国开嗓。以上这首他创作了近半个世纪的老歌,如果听众不谙熟此曲1962年社会背景,老人似乎更像是在为一个月前日本大地震核事故的巫言震怒而吟唱祭奠。  尽管这个弹电风琴木吉他、带口琴架的
期刊
“很多人做事很迫切地想办成,生怕办不成,而我们一开始就把自己姿态放得很低,做最坏的打算,遇到问题不极端不回避,一起努力寻找解决办法,反而做成了。”——“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发起人郭净。    一切开始于2003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在云南省博物馆大门前,有人支起了一块大幕布,用露天电影的形式宣告“云之南”影像展的诞生。很难想象,一个专门播放直面现实的纪录片影展,能在中国的西南边陲坚持近10年。    一
期刊
十九世纪后半叶的美国是工业高速增长的时代,这期间出了一批白手起家的工业巨头。钢铁大王卡内基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安德鲁卡内基是苏格兰移民。十二岁跟随父母来到美国匹茨堡。那时,匹茨堡已经开始成为美国重工业的中心。父亲一时没有工作,十二岁的卡内基被迫担起了全家生活的重担。打了两份杂工之后,到了一家电报公司当信差,每星期工资两点五美元。  卡内基很快就记住了匹茨堡的大街小巷以及大小商业客户的名字,同时
期刊
最近突然想戒酒,原因很简单,一是连续战斗后身体吃不消,尤其清明节回家,亲朋好友相约不断,一晚上都在三场之上,晕乎乎睡下,早晨起来头昏脸肿关节疼,哪儿都不舒服,这时候如果已经有朋友安排中午的酒席,那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第二个原因,是看到身边好友个个忙着健身减肥,也想跟风,结果去会所一量,我的生理年龄比实际年龄超出了4岁,相信其中一大半是酒精的功劳。于是,灵魂深处闹革命,觉得自己怎么也得戒酒了,起码不
期刊
上世纪1966年,随着《五一六通知》在“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上同时公布,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在那个特殊时期,报纸的编辑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惶惶不可终日,过着提心吊胆的日子。  那时报纸的“要闻”特别多,时间性特别强。不是“最高指示”,就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声音”。“最高指示”很明确,天天登、版版有,每条文字稿中,都会出现几句或几行黑体字(引
期刊
与疾风骤雨般的革命比起来,张謇温和的改良,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1911年10月10日,湖北武昌渡口。晚八时许,状元实业家、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正准备沿江返回江苏,刚上船,突然望见,城里出了大事——  “武昌草湖门工程营火作,横亘数十丈不已,火光中恒见三角白光激射,而隔江不闻枪声。舟行二十余里,犹见火熊熊烛天地也。”——就在当晚,武昌新军于全国率先起事,推倒了清廷覆亡的第一块骨牌。  
期刊
1967年,居伊索尔曼第一次来中国。那是个特殊年月。坐在汽车里,看到广州大街上游行的人群,他感到新奇又紧张。自那年后,他每年都来中国。每次来都感觉不一样,“中国变化很大”。  他说,中国与西方的距离越来越近,对此,他持有乐观的态度。六年前,他在书里说,中国没有令人尊敬的中产阶级,只有暴富团体。但现在,他的观点变了。  作为法国著名的学者,经济学家、哲学家,曾任法国、韩国等多个政府的智囊,居伊索尔曼
期刊
两年一度的上海国际车展正如火如荼地举办,成为全球汽车业争相露脸的大秀场,从1987年我第一次采访上海车展,四分之一个世纪已经过去。记得当时展场设在延安路上海展览馆,没有几辆车,国产轿车只有上海桑塔纳、北京切诺基,连捷达、富康都还没有问世。  那时候,进口轿车最高征收220%的高关税,车价相当于国际价格两三倍。对绝大多数中国工薪族来说,一辆轿车的价格几乎是一生工资的总和!轿车和百姓无缘,看车展不少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