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首先我想声明的是,虽然我是个G009Ie服务的狂热使用者和深度依赖者,但我并没有因此对Google顶礼膜拜。我也不认为Google是互联网世界的救世主。不可否认。Google推动了互联网行业的某些发展,但是同样的,Google带着免费的应用进入一个又一个互联网领域,这个崇尚“不作恶”的巨人正在变得越来越像微软一通过用户数量的优势进人各个分支市场,从而打压市场中的先行者,并以此获得利润。他们的区别只在于微软向用户收钱,而Google向广告主收钱罢了。
不过现在我还是没法离开Google,而且客观来说,Google确实改变了一些我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方式,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使用方式。
邮件:无限大
Gmail是我平日里最常使用的功能之一。从2006年初开始使用Gmail到现在,我也只不过用了不到3GB的空间。看看每天登录之前Gmail显示的容量。我就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用掉50%的Gmail空间一邮件增长的速度恐怕很难比得上Gmail空间增长的速度。
如果没有Gmail会怎么样?可能至今我们仍在使用数百MB的邮箱;别人收到我们的邮件时可能会看到信件的尾部跟着一串讨厌的网址“××网页游戏欢迎你”;我们需要手动输入所有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因为如果在之前没有保存的话,邮箱不会自动帮助我记忆;最重要的是。当某个邮箱使用超过2年之后,清理邮件是个很累人的活,清理的原因是实在无法忍受手动一封一封查找需要的邮件。
Gmail把这一切都解决了。接近10GB的容量是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发出去的邮件没有广告,就连邮箱界面也没有,除了偶尔出现的Adwords文字链接;只要给某个邮件地址写过一封信,以后再写就可以只输入前几个字母。Gmail会自动帮我补全;在数千封邮件中查找某封邮件则只需要简单地输入关键字并点击“搜索”即可。
网页浏览:个性至上
在Google出现之前。我们的浏览器首页大都是新浪。搜狐或是网易。要么就是hao123这样的导航网站,或者是IE的默认首页,当然。也有可能是空白页(about:blank)。我们的使用范围被限制在了我们所知道和所了解的网页,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探索那些超出我们知识范围的网页。
如果没有Google。我们也会有搜索引擎,而且是号称懂中文的产品。不过问题在于,我不知道我得到的搜索结果有多少是真实的。搜索“墙纸”原本只是要给新电脑找一张好看的图片,搜索结果里却出现了一堆卖墙纸的商店,这就是商业化入侵搜索结果的表现。只要愿意掏钱,当用户搜索“可乐”的时候,在隔壁小作坊里灌装的“开心可乐”甚至可以排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前面。
如果没有Google,我们就不能在浏览器的某一个小窗口输入一个关键词来查找结果。因为在浏览器里找不到这个输入窗口,微软认为用户必须登录到微软的搜索引擎才有使用它的权利。如果没有Google。我就不会知道一个网站到底有多重要,因为实在无法相信某个仅占市场份额个位数的搜索引擎提供的“PR值”,这或许只能叫“骗人值”。
Chrome就不用说了,虽然我现在每天都在用它,但以我的使用需求,我不会觉得Chrome是不可替代的。当然,它能单个关闭停止响应的窗口。不过我想我使用它的主要目的是因为我的上网本屏幕分辨率只有800×480,Chrome简洁的工具栏能为我提供最大的浏览面积,而其他各种浏览器无一例外地使用了繁杂的菜单栏,至少要占去我一半的屏幕。
应用程序:花钱去买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目前免费提供的Picasa、Google Earth和Sketchup在被Google收购以前都是收费的商业软件。另外。因为 Google的强大,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可以简单代替office套件的产品,这估计让微软恨得牙痒痒了。
Google实验室经常会孕育大量的新功能。在传统的意义里,Beta版只是提供给测试者的,Beta版软件很有可能不声不响地崩溃。而我的数据就瞬间化为乌有。Google的 Beta版组件属于超越现有应用的产品。比如2006年的Gmail,以及刚刚推出的Google Wave。这些被冠以Beta的产品,代表的是未来的趋势,我无需为其数据安全性担心,要担心的只是一些小Buq而已。
软件版和技术版的编辑们经常没日没夜地盯着Google,因为大量的技术新闻将从这里出现。互联网行业没有了Google就好像消费电子行业没有了苹果,绝大部分的创新激情将会被抽干,很多编辑也都会无所事事。诚然,我并不喜欢Google看到市场就要插一脚的玩法,但这的确是个强者通吃的时代。
操作系统:让有钱人多掏一点
为什么Google连操作系统都可以免费,是因为它找到了更好的收入点。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把Google奉若神明,因为Google信奉着“有钱一起赚”的玩法。Google AdSense甚至让许多初创公司通过和Google的合作收到了第一桶金。
正是这一模式,使得Google可以让有钱人为它的尝试买单。广告换价值的玩法是GOOClle安身立命的根本。而Android和传说中的Chrome OS都将继续体现这一想法。在Chrome OS源代码发布后的第一时间,我就获得了编译版本并将其安装在了我的上网本里。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云操作系统里。我看到了大量的广告位和假想广告位。换句话说,Google可以控制Chrome OS里所有的广告价值。
不过,客观来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Chrome OS不可能对微软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原因不需要我多说,但至少Chrome OS给了我们多一种选择。有的时候,有选择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还有些什么?
对于我来说,Google还没有攻陷的应用领域只剩下了IM软件和电子商务。特别是在国内。这两个市场的霸主都是盘根错节,短时间内几乎无法战胜。当然,Gtalk即使能在国内普及,也不能代替QQ,因为QQ的娱乐功能黏性太强:而Google在电子商务领域更是完全不在行,就连一个购物搜索也做得落后于本土竞争对手。在这两个领域。我们还可以享受一下没有Google的生活。而不会觉得有什么太多的不便。
这样高度依赖一家商业企业,并依赖它给科技带来的进步。这样的依赖是否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呢?对于Google来说。每开辟一个新兴的领域就意味着开辟了一个新的“广告牌”,但当某一天,广告牌的数量超过了广告主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Google的基业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Google过度依赖网络。而现在的网络又是那么的脆弱。实在没有办法让我放心,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一下Google的竞争对手们。
不过现在我还是没法离开Google,而且客观来说,Google确实改变了一些我们对互联网的使用方式,同时也催生了新的使用方式。
邮件:无限大
Gmail是我平日里最常使用的功能之一。从2006年初开始使用Gmail到现在,我也只不过用了不到3GB的空间。看看每天登录之前Gmail显示的容量。我就在想我什么时候才能用掉50%的Gmail空间一邮件增长的速度恐怕很难比得上Gmail空间增长的速度。
如果没有Gmail会怎么样?可能至今我们仍在使用数百MB的邮箱;别人收到我们的邮件时可能会看到信件的尾部跟着一串讨厌的网址“××网页游戏欢迎你”;我们需要手动输入所有人的电子邮件地址。因为如果在之前没有保存的话,邮箱不会自动帮助我记忆;最重要的是。当某个邮箱使用超过2年之后,清理邮件是个很累人的活,清理的原因是实在无法忍受手动一封一封查找需要的邮件。
Gmail把这一切都解决了。接近10GB的容量是很多人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发出去的邮件没有广告,就连邮箱界面也没有,除了偶尔出现的Adwords文字链接;只要给某个邮件地址写过一封信,以后再写就可以只输入前几个字母。Gmail会自动帮我补全;在数千封邮件中查找某封邮件则只需要简单地输入关键字并点击“搜索”即可。
网页浏览:个性至上
在Google出现之前。我们的浏览器首页大都是新浪。搜狐或是网易。要么就是hao123这样的导航网站,或者是IE的默认首页,当然。也有可能是空白页(about:blank)。我们的使用范围被限制在了我们所知道和所了解的网页,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去探索那些超出我们知识范围的网页。
如果没有Google。我们也会有搜索引擎,而且是号称懂中文的产品。不过问题在于,我不知道我得到的搜索结果有多少是真实的。搜索“墙纸”原本只是要给新电脑找一张好看的图片,搜索结果里却出现了一堆卖墙纸的商店,这就是商业化入侵搜索结果的表现。只要愿意掏钱,当用户搜索“可乐”的时候,在隔壁小作坊里灌装的“开心可乐”甚至可以排在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前面。
如果没有Google,我们就不能在浏览器的某一个小窗口输入一个关键词来查找结果。因为在浏览器里找不到这个输入窗口,微软认为用户必须登录到微软的搜索引擎才有使用它的权利。如果没有Google。我就不会知道一个网站到底有多重要,因为实在无法相信某个仅占市场份额个位数的搜索引擎提供的“PR值”,这或许只能叫“骗人值”。
Chrome就不用说了,虽然我现在每天都在用它,但以我的使用需求,我不会觉得Chrome是不可替代的。当然,它能单个关闭停止响应的窗口。不过我想我使用它的主要目的是因为我的上网本屏幕分辨率只有800×480,Chrome简洁的工具栏能为我提供最大的浏览面积,而其他各种浏览器无一例外地使用了繁杂的菜单栏,至少要占去我一半的屏幕。
应用程序:花钱去买
恐怕很少有人知道,目前免费提供的Picasa、Google Earth和Sketchup在被Google收购以前都是收费的商业软件。另外。因为 Google的强大,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可以简单代替office套件的产品,这估计让微软恨得牙痒痒了。
Google实验室经常会孕育大量的新功能。在传统的意义里,Beta版只是提供给测试者的,Beta版软件很有可能不声不响地崩溃。而我的数据就瞬间化为乌有。Google的 Beta版组件属于超越现有应用的产品。比如2006年的Gmail,以及刚刚推出的Google Wave。这些被冠以Beta的产品,代表的是未来的趋势,我无需为其数据安全性担心,要担心的只是一些小Buq而已。
软件版和技术版的编辑们经常没日没夜地盯着Google,因为大量的技术新闻将从这里出现。互联网行业没有了Google就好像消费电子行业没有了苹果,绝大部分的创新激情将会被抽干,很多编辑也都会无所事事。诚然,我并不喜欢Google看到市场就要插一脚的玩法,但这的确是个强者通吃的时代。
操作系统:让有钱人多掏一点
为什么Google连操作系统都可以免费,是因为它找到了更好的收入点。为什么会有很多人把Google奉若神明,因为Google信奉着“有钱一起赚”的玩法。Google AdSense甚至让许多初创公司通过和Google的合作收到了第一桶金。
正是这一模式,使得Google可以让有钱人为它的尝试买单。广告换价值的玩法是GOOClle安身立命的根本。而Android和传说中的Chrome OS都将继续体现这一想法。在Chrome OS源代码发布后的第一时间,我就获得了编译版本并将其安装在了我的上网本里。在这个前所未有的云操作系统里。我看到了大量的广告位和假想广告位。换句话说,Google可以控制Chrome OS里所有的广告价值。
不过,客观来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Chrome OS不可能对微软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原因不需要我多说,但至少Chrome OS给了我们多一种选择。有的时候,有选择就已经是一种成功。
还有些什么?
对于我来说,Google还没有攻陷的应用领域只剩下了IM软件和电子商务。特别是在国内。这两个市场的霸主都是盘根错节,短时间内几乎无法战胜。当然,Gtalk即使能在国内普及,也不能代替QQ,因为QQ的娱乐功能黏性太强:而Google在电子商务领域更是完全不在行,就连一个购物搜索也做得落后于本土竞争对手。在这两个领域。我们还可以享受一下没有Google的生活。而不会觉得有什么太多的不便。
这样高度依赖一家商业企业,并依赖它给科技带来的进步。这样的依赖是否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呢?对于Google来说。每开辟一个新兴的领域就意味着开辟了一个新的“广告牌”,但当某一天,广告牌的数量超过了广告主所能承受的极限,那么Google的基业是否会因此受到影响?Google过度依赖网络。而现在的网络又是那么的脆弱。实在没有办法让我放心,所以,我们应该鼓励一下Google的竞争对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