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后脂肪肉瘤术后多次复发的超声图像一例报告

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zq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6岁。1994年4月发现腹部包块,经上海肿瘤医院剖腹探查诊断为腹膜后脂肪肉瘤,行手术切除。同年12月复发接受了第2次手术,1999年5月因腹部包块、腹痛伴不规则发热3个月后来我院就诊。查体:腹部膨隆,下腹可触及一巨大包块、质软、活动度小、无压痛,液波感可疑,腹腔内无移动性浊音,肝脾未触及,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B超:于下腹部可见一囊实混合性包块,上界平脐,下抵耻骨联合,左右均达腋前线,前后径10.6 crn,周边包膜不清,内部多呈近似液性暗区的回声,后方效应增强(图1)。另于上腹部双侧腹膜后可探及多个散在非均质性低回声团块或结节,约1.1 cm×0.8 cm~7.3 cm×6.3 cm。左肾体积缩小,形态不规则,内部结构紊乱。肝、胆、胰、脾和右肾回声无异常。剖腹探查见下腹部腹膜后包块直径约30 cm,包膜完整,内存约4 000 ml脂肪液化坏死物,瘤体左下方与乙状结肠及肠系膜粘连。左肾严重萎缩,其周围见直径8 cm脂肪团块组织呈粘液样变性,肝十二指肠韧带后见直径10 cm脂肪团块组织,均被切除。病理报告为脂肪肉瘤伴液化坏死。术后4个月超声随访又在左肝下方、左肾后方、右肾内侧和膀胱上方,见多个非均质性相对低回声囊实混合性团块,4.0 cm×4.4 cm~11.7 cm×8.5 cm不等,腹腔肠袢内见2.4 cm的液平。提示腹膜后多发性脂肪肉瘤复发。2 讨论 腹膜后脂肪肉瘤占腹膜后肿瘤发病率的15%,可发生在各种年龄,平均约43岁左右。本病多发生于肾周围,其发生可能来自血管周围、体腔及肌间隙的未分化间质细胞,通常不侵犯肾实质。本例患者肾萎缩是由于肿瘤压迫造成。脂肪肉瘤的超声图像表现为形态不规则团块、内部回声低且不均匀,合并有出血坏死显示为不规则无回声或弱回声区。本例超声图像特征为腹膜后多发、巨大、形态不规则且以低回声或弱回声为主的团块状回声。
其他文献
目的:检测胚胎甲状腺中是否表达褪黑素受体。方法:取人胚胎甲状腺,抽提总RNA并用RT-PCR方法检测其mR-NA,阳性产物用自动测序仪测序。结果:人胚胎甲状腺总RNA以MT1及MT2两种引物进
目的:研究瘤体内直接注射脂质体包裹的人IFNα基因的抗肿瘤效果。方法:在鳞癌荷瘤裸鼠的瘤体内注射体外已制备好的用脂质体包裹的1FNαDNA,观察肿瘤生长状况及小鼠存活情况。结
目的:探讨心肌缺氧时AMP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激活对葡萄糖转运子4(GLUT4)移位和葡萄糖摄取的作用。方法:大鼠心室肌经500μmol/L腺嘌呤-9-β-D核糖呋喃腺苷(AICAR)孵育,用放射性
目的 探究Citron Rho-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kinase(CIT)基因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并探讨CIT基因对PC-3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调控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3岁,因无明显诱因口干、多饮、体质量下降10 d,纳差、恶心、呕吐5 d而入院。入院前10 d于当地医院查餐后2 h血糖为15.5 mmol/L,未予系统降血糖治疗。前5 d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