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赠恩荣:汉魏晋南北朝丧葬仪制吉凶相参的历史演变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oyuj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古时期的“五礼”实践中,本属于凶礼的丧葬礼却包含了吉、凶两种属性的仪制,这一点颇为值得探讨.中古时期丧葬仪制中的吉凶卤簿,是使丧葬礼得以由凶而趋吉的重要仪制系统.吉卤簿进入丧葬凶礼的仪制发端于汉魏,反复于西晋,扩充与规范于南北朝,总体上在历史进程中不断以“故事”、“殊礼”与成例的形式固定下来.其仪制内容渐次包含了吉驾卤簿、鼓吹、旌旗、仪服等物化礼乐,其结果是在出丧时以柩车为中心形成了凶部伍,以魂车为中心形成了吉部伍.由此造成了中古丧葬礼虽为凶礼,却实际上具有吉、凶相参的二元属性.吉卤簿凸显朝廷对重臣勋戚身后的“追赠”与“恩荣”,在其烘托下,中古丧葬礼的精神在“哀”的原则之外鲜明渗透了“荣”的成分.从“哀”到“荣”的原则争议与实践强化,可见中古时期权力加持的追赠恩荣观念的彰显,也体现了经典性规范与等级性礼制背后的五礼制度化进程与权力恩遇机制的渗透.
其他文献
中共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将其内部总要求定义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部分.乡村振兴这一宏观战略的实施需要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相应措施,构建有机统一的政策体系.在以上五方面总要求的框架之下,梳理各领域政策实施的关键点,分析各政策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把握乡村振兴战略政策体系构成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下称《规划》)这一核心政策文件,同时结合各项学术研究成果,联系2017-2020年间全国范围内颁布的各项具体政策和实
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是治国理政、安邦定国的大事要事,是我国国家安全的核心利益之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然而,作为政治安全的前沿阵地和没有硝烟的战场,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仍然面临着多重风险.面对多元社会思潮潜在的诱惑与诱导风险、西方的意识形态渗透与和平演变风险、党内不良政治文化的侵蚀与消解风险、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与斗争风险,新时代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要在思想指引上明确其“极端重要”的战略地位,坚定“两个巩固”的根本目标,秉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原则,筑牢社会主义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