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从研究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需要出发,综述了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对藻类群体形成的诱发作用。指出诱发藻类群体形成的化合物来自牧食性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有效牧食,是藻类群体形成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资源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0400062);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资助项目(2002CB412305);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K2004165);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创新资助项目(KZCX2-311);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基金资助项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研究蓝藻水华形成机理的需要出发,综述了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对藻类群体形成的诱发作用。指出诱发藻类群体形成的化合物来自牧食性浮游动物对藻类的有效牧食,是藻类群体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这些诱发性的化合物并不是有关生物体的组成成分,是种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藻类群体的形成方式有源于一个母细胞的分裂和业已存在的单细胞的聚合两种方式,栅藻的诱发性群体可能是来自一个母细胞的分裂,而在其它藻类的诱发性群体形成如铜绿微囊藻则可能是业已存在的单细胞的聚合。由于藻类形成群体后能显著降低浮游动物对其牧食速率,因此,这种诱发性群体形成的现象,可以解释为藻类对变化的牧食压力的一种有效的反牧食防御策略,也是两者协同进化的结果。浮游动物对藻类群体形成的重要作用,在研究模拟蓝藻群体及水华形成值得借鉴应用。作者还提出推测,水华蓝藻的群体形成,可能就是在富营养化条件下藻类快速生长,加上浮游动物的牧食压力共同作用下联合驱动的结果,而这种群体形成很可能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结合特定的气象水文等理化因子,就会聚集于水表“爆发”出肉眼可见的水华。因此,开展浮游动物牧食作用对水华蓝藻早期群体形成诱发效应的研究不仅能加深对水华形成的全面认识,而且对于进一步认识藻类的诱发性反牧食防御适应机制、揭示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他文献
小学英语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基础阶段,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是重要的并且是较难的部分,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提高语法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当务之急的任务。
语篇教学是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妙的导入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过教学案例,谈一些做法和看法。
为探讨增强小麦抗盐能力的调控途径,以普通小麦豫麦34为材料,研究了Ca2+对盐胁迫下小麦幼苗氮代谢及生长的影响。采用全营养液培养小麦幼苗至第一片叶完全展开,更换无钙营养
纳米载体可输送多种药物,通过亲水性修饰在体内可长循环,可通过EPR效应被动靶向积累在肿瘤部位,智能型的纳米载体还可缓控释药物,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的研究。本文目的在
2017年12月14日,中国保监会发布《保险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简称意见稿,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18年1月18日)公开征求意见,拟进一步加强对保
目的探讨黄芪多糖对肺气虚小鼠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采用SO2气体熏法成功复制肺气虚小鼠模型,以肺气虚小鼠模型为研究对象,观察黄芪多糖对实验小鼠脾指数、胸腺指数,细胞亚群
以法工委为编写主体的法律释义在我国的司法应用中具有特殊地位。通过对我国人民法院332份涉及援引法律释义的裁判文书的梳理发现:法院对法律释义的司法功能尚未形成统一的认
目的:肿瘤微环境是由多种间质细胞、活性介质与肿瘤细胞共同构成,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是浸润在
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位于肿瘤发病率的第五位,其死亡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三。目前,手术治疗是中早期HCC患者的最佳治疗措施。然而,HCC起病较为隐匿,确
对湖南会同5种退耕还林模式初期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造林树种马尾松、樟树、杜英、乐昌含笑、红花木莲不同器官的平均碳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