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集体崛起与创新传承,为中国历史镂刻了一段永恒的文化记忆。作为深受民众喜爱的木版年画也迎来了新生,我得以书写生命中刻骨铭心的美丽诗篇,往事历历,瞬间感慨万端。
困境中的梦想毁灭
1952年初,正是杨柳青年画最不景气的时候,镇上的老艺人大都纷纷改了行,只有我父亲霍玉堂自己印制一些灶王爷、门神和缸鱼的大众化年画维持生活。我就是在这一年的2月21日出生,由于先天不足、身体虚弱,加上营养不良,到了两岁时才能走路,常常趴在石头上或站在屋内缸边看着父亲每天描画印画。每到晚上吃饭时候,父亲还在刷印,我就到跟前用手拉他吃饭。父亲很高兴地对母亲讲:“甭看他不会说话,这孩子知道喜欢画,他心里明白。”

1956年,父亲和镇里其他几个老艺人组织杨柳青画业社,他把家里能用的东西全部支援到社里。有一次,镇上干部到我家通知,说有苏联外宾来家里参观,父亲就多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杨柳青年画和年画版。我七八岁上学时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吃饭成了问题,我对学习也没有兴趣,只把爱好放在年画上。有一段时间,我住到李七庄舅舅家,一边卖画一边用挣来的钱买了颜料,学会了年画上色,舅舅家的邻居都说我做的年画色泽比例很好看。回到家里,有一次我把以前的沥金色盒刮干净,把它和别的颜色进行搭配,为自己的小版画配色,父亲见到我调的颜色后惊讶地说:“连大人们都没配出这样颜色来,小孩倒配出来了!”
困难时期,父亲和老艺人韩春荣在家中偷偷印画些灶王爷、缸鱼给周围乡亲们,换点粮食度荒。在那期间,我逐渐学习构画各种画样。后来画社领導不让父亲和韩春荣再搞老式年画,并把画社全集中到市区佟楼,我就再也没机会学习年画创作了。
1966年,“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我家所有的老式画版也被勒令交出去。这些家传了好几代的老画样版是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证明,父亲一直把它们视为自己的生命。但是,父亲和我还是把珍藏多年的老画版用斧子劈碎,一片一片,如刀绞心。我见到父亲当时心碎的样子,把其中一部分画版藏到家中顶棚中,转年下雨,屋顶被压塌,需要换梁修房,我连夜在家中院内挖了大坑,用炕上的油布把画版包好再放入坑里。等到冬天再挖出来时,没想到画版被雨水长期浸泡,彻底糟烂了。到今天,我都在懊悔,老祖宗留下的艺术家产就这样毁在了我的手中。

1970年,18岁的我在家里帮助亲友打家具,我用打家具挣来的钱购添了各种木工工具。我想着那些被自己毁掉的画版,特意留下能刻画的版料,盼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再刻回来。19岁起,我到大港油田一干就是10年。空余时间里,我又开始刻画木版,练习各种刻画设计,虽然只能刻一些山水树木。
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拯救
改革开放后,国家文艺政策开明,各个门类的艺术创作欣欣向荣,我重新开始刻制杨柳青年画。我第一块刻的是“财神爷”——这是霍家几代人最熟悉的家传画样。第二块刻的是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莲年有鱼》,我没有沿袭过去的粗犷手法,而是采用了细腻的刀功去突出鱼的神态,并且专门在鱼的眼睛和鱼鳞上作了金黄色的强度效果。在第三块《五子夺莲》的创作中,我在几个娃娃的形体上进行艺术提高,突出他们的活跃态势,展现年轻生命的活力。在之后刻印“十不闲”“瑞雪丰年”“金玉满堂”等传统题材时,也尽量把自己五项技能全部释放出来,让每一件作品都充满激情跟活力。

1980年起,我在懊悔斧劈画版的心理驱使下,开始抢救收集民间年画。我一心想抢时间把年画搜集起来,好让这项民间艺术不至于失传。也记不清在原来的年画中心南村三十二村寻访了多少次,像炒米店、古佛寺、大小沙窝等年画历史印绘的原始产地,我逐门逐户寻找老版年画。同时,我找老艺人求教访艺,完善年画样版史料。在东丰台等地拆老房子时,我从墙皮上挖下了“吕洞宾戏牡丹”,后又从河北农村家舍的墙皮上刮下了完整的《大过新年》《俏皮话》《接财神》等年画。这些年,我从河北、辽宁等地的农村收集了共四百多块年画老版。1984年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期间,我的新作《刘海戏金蟾》《寿比南山》受到了好评。
由于工作环境简陋,我平时刻版都在小屋内埋头苦作,致使颈椎病加重,工作愈发吃力,1988年病重住院,被诊断为肝硬化。亲朋好友全来探望,大家的关心和支持让我大为感动。出院后,我振作精神又开始了整理和抢救年画的工作,并努力创作。1989年,我在家中举办了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和本地报纸都做了报道,给予肯定。我的新作《浴婴图》得了大奖,有的作品还被海内外一些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将传承进行到底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明清时代曾盛极一时。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它在今天已失去了往昔的繁荣和生命力,正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如何延续就变得尤为重要。杨柳青年画工艺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下去。我觉得,一个年轻的画工要把彩绘着色的活做好做细,一般要经过好几年的时间锻炼,其中还不包括刻版、制作等复杂的工艺。培养年画工艺的接班人绝不是短期的行为,单纯的手艺传承做法在培养民间艺术的接班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木版年画在门、墙上张贴的功能显然已经失去,但是它的艺术样式和传统精神在现代设计中却仍有用武之地。每逢国家重大活动,我就设计并把它刻入年画中。香港回归时,我创作了《百代复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创作了《奥运之门》;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时,我又创作了《欢天喜地迎世博》。今年在天津举办的全运会上,就有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题材的《福娃》。在艺术需要多元化的世界里,木版年画这一民间美术样式,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滋养现代艺术,让全世界感知到它的存在价值,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国设计家艺术信念的文化支点,也是中国设计艺术走向世界的理由。
经过艰难困苦的岁月,一路走来,我坚守杨柳青年画的初心,因为它饱含着一代代老艺术家的心血、精神和艺术传统,我们仍要一辈辈地延续下去。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者,我当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前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年画作品,使古老的年画艺术世代传承下去。

困境中的梦想毁灭
1952年初,正是杨柳青年画最不景气的时候,镇上的老艺人大都纷纷改了行,只有我父亲霍玉堂自己印制一些灶王爷、门神和缸鱼的大众化年画维持生活。我就是在这一年的2月21日出生,由于先天不足、身体虚弱,加上营养不良,到了两岁时才能走路,常常趴在石头上或站在屋内缸边看着父亲每天描画印画。每到晚上吃饭时候,父亲还在刷印,我就到跟前用手拉他吃饭。父亲很高兴地对母亲讲:“甭看他不会说话,这孩子知道喜欢画,他心里明白。”

1956年,父亲和镇里其他几个老艺人组织杨柳青画业社,他把家里能用的东西全部支援到社里。有一次,镇上干部到我家通知,说有苏联外宾来家里参观,父亲就多准备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杨柳青年画和年画版。我七八岁上学时正赶上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家里吃饭成了问题,我对学习也没有兴趣,只把爱好放在年画上。有一段时间,我住到李七庄舅舅家,一边卖画一边用挣来的钱买了颜料,学会了年画上色,舅舅家的邻居都说我做的年画色泽比例很好看。回到家里,有一次我把以前的沥金色盒刮干净,把它和别的颜色进行搭配,为自己的小版画配色,父亲见到我调的颜色后惊讶地说:“连大人们都没配出这样颜色来,小孩倒配出来了!”
困难时期,父亲和老艺人韩春荣在家中偷偷印画些灶王爷、缸鱼给周围乡亲们,换点粮食度荒。在那期间,我逐渐学习构画各种画样。后来画社领導不让父亲和韩春荣再搞老式年画,并把画社全集中到市区佟楼,我就再也没机会学习年画创作了。
1966年,“破四旧”运动开始了,我家所有的老式画版也被勒令交出去。这些家传了好几代的老画样版是杨柳青年画的历史证明,父亲一直把它们视为自己的生命。但是,父亲和我还是把珍藏多年的老画版用斧子劈碎,一片一片,如刀绞心。我见到父亲当时心碎的样子,把其中一部分画版藏到家中顶棚中,转年下雨,屋顶被压塌,需要换梁修房,我连夜在家中院内挖了大坑,用炕上的油布把画版包好再放入坑里。等到冬天再挖出来时,没想到画版被雨水长期浸泡,彻底糟烂了。到今天,我都在懊悔,老祖宗留下的艺术家产就这样毁在了我的手中。

1970年,18岁的我在家里帮助亲友打家具,我用打家具挣来的钱购添了各种木工工具。我想着那些被自己毁掉的画版,特意留下能刻画的版料,盼望自己有一天能够重新再刻回来。19岁起,我到大港油田一干就是10年。空余时间里,我又开始刻画木版,练习各种刻画设计,虽然只能刻一些山水树木。
与时间赛跑的文化拯救
改革开放后,国家文艺政策开明,各个门类的艺术创作欣欣向荣,我重新开始刻制杨柳青年画。我第一块刻的是“财神爷”——这是霍家几代人最熟悉的家传画样。第二块刻的是杨柳青年画的代表作《莲年有鱼》,我没有沿袭过去的粗犷手法,而是采用了细腻的刀功去突出鱼的神态,并且专门在鱼的眼睛和鱼鳞上作了金黄色的强度效果。在第三块《五子夺莲》的创作中,我在几个娃娃的形体上进行艺术提高,突出他们的活跃态势,展现年轻生命的活力。在之后刻印“十不闲”“瑞雪丰年”“金玉满堂”等传统题材时,也尽量把自己五项技能全部释放出来,让每一件作品都充满激情跟活力。

1980年起,我在懊悔斧劈画版的心理驱使下,开始抢救收集民间年画。我一心想抢时间把年画搜集起来,好让这项民间艺术不至于失传。也记不清在原来的年画中心南村三十二村寻访了多少次,像炒米店、古佛寺、大小沙窝等年画历史印绘的原始产地,我逐门逐户寻找老版年画。同时,我找老艺人求教访艺,完善年画样版史料。在东丰台等地拆老房子时,我从墙皮上挖下了“吕洞宾戏牡丹”,后又从河北农村家舍的墙皮上刮下了完整的《大过新年》《俏皮话》《接财神》等年画。这些年,我从河北、辽宁等地的农村收集了共四百多块年画老版。1984年第二届民间艺术节期间,我的新作《刘海戏金蟾》《寿比南山》受到了好评。
由于工作环境简陋,我平时刻版都在小屋内埋头苦作,致使颈椎病加重,工作愈发吃力,1988年病重住院,被诊断为肝硬化。亲朋好友全来探望,大家的关心和支持让我大为感动。出院后,我振作精神又开始了整理和抢救年画的工作,并努力创作。1989年,我在家中举办了个人画展,中央电视台和本地报纸都做了报道,给予肯定。我的新作《浴婴图》得了大奖,有的作品还被海内外一些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将传承进行到底
杨柳青木版年画,在明清时代曾盛极一时。作为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它在今天已失去了往昔的繁荣和生命力,正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如何延续就变得尤为重要。杨柳青年画工艺是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下去。我觉得,一个年轻的画工要把彩绘着色的活做好做细,一般要经过好几年的时间锻炼,其中还不包括刻版、制作等复杂的工艺。培养年画工艺的接班人绝不是短期的行为,单纯的手艺传承做法在培养民间艺术的接班人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传统木版年画在门、墙上张贴的功能显然已经失去,但是它的艺术样式和传统精神在现代设计中却仍有用武之地。每逢国家重大活动,我就设计并把它刻入年画中。香港回归时,我创作了《百代复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我创作了《奥运之门》;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时,我又创作了《欢天喜地迎世博》。今年在天津举办的全运会上,就有以杨柳青木版年画为题材的《福娃》。在艺术需要多元化的世界里,木版年画这一民间美术样式,以其独有的文化内涵滋养现代艺术,让全世界感知到它的存在价值,它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它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是中国设计家艺术信念的文化支点,也是中国设计艺术走向世界的理由。
经过艰难困苦的岁月,一路走来,我坚守杨柳青年画的初心,因为它饱含着一代代老艺术家的心血、精神和艺术传统,我们仍要一辈辈地延续下去。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者,我当站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前沿,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创作出更多符合当代人审美的年画作品,使古老的年画艺术世代传承下去。
